很多父母總會抱怨,為啥別人家的小孩又聽話又乖巧,自己家的老調皮搗蛋,東西亂放。
早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都對「亂」有不同的見解。不過當時不叫心理學家哲學家,叫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等。
最出名不整理房間的就屬東漢的陳藩,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就是不愛整理房間。還大言不慚的說,自己一心想治理天下。按正常人的邏輯,你連房間都不愛打掃,亂的跟垃圾車一樣,還能治理天下,鬼才信!
西方心理學家對「亂」有不同的看法: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教授理察研究發現:家裡越亂,就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
他認為: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對世界充滿了模式感,他們「亂」,是一種對世界的探索,往往從小「亂」的孩子,多數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都表現的比較突出。他們少了對這個世界的約束,他們不愛循規蹈矩、墨守成規。
而在大人的眼中,這樣的孩子就像小惡魔,走到哪裡哪裡亂,特別是2-3歲的孩子總會讓大人對此很抓狂。
大部分家長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也難怪,現在哪個父母壓力不大,在外工作已經焦頭爛額的了,回家還看到這一幕雜亂不堪,不發火才怪!
但打罵是沒用的,這樣不僅影響親子關係,也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我弟從小就愛被我媽罵,我爸媽特別愛乾淨,我媽經常收拾屋子,看到桌面亂,是她最崩潰的時刻。每次她都吼:「桌子這麼亂,怎麼寫作業?東西亂堆,到時候找不到怎麼辦?」
說完沒兩下就自己去幫我弟收拾,可是每次都被我弟阻止,說東西放在哪裡自己都記得,你幫忙收拾後東西都找不到了。
我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同感,雖然桌面看著亂,但並非是真的亂,是孩子獨特的擺放方式,別人不懂罷了,別人幫忙收拾,很容易打亂孩子的記憶。
我看過《混亂》裡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說: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的非常整齊,書籍也擺放的非常整齊,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很多家長很頭疼孩子玩玩具不收拾,也發現孩子明明很喜歡某個玩具,但是自從收拾整齊後,就變得不愛玩兒了,有種喜新厭舊的感覺。
孩子的這種反應在心理學上叫「破窗效應」,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把孩子的東西每天都收拾的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像展覽館一樣,他從心理上是不願意去打破這樣的情況的,所以久而久之他就不碰這些玩具了。
如果一定要收拾,請把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完成。家長不要過多的「幹涉」,不僅僅是孩子,換做我們大人其實也不太願意我們的東西讓別人收拾。時間長了,孩子對家長也會出現「距離感」。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臥室雜亂,正好說明孩子的天性活潑、愛玩好動。但同樣的,不是你來幫他收拾,而是引導他自己收拾,這樣不僅不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還能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如果想讓孩子規規矩矩,那麼就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境;如果想讓孩子機靈聰明,房間亂一點也無傷大雅。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還說過:扼殺你生活樂趣的可能是你過分追求整潔。
親愛的家長們,請收起你們的勤快吧,如果非要「勤快」,請讓你們的大腦勤快起來,而不是體力上的勤快。你體力上越勤快,孩子有可能就越懶惰。
關注我,每天持續分享內容,和我一起強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