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十年前,初聽這段話,讓我醍醐灌頂,如沐春風;十年後的今天,再讀這段話,依然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我堅信,未來十年、百年這段話依舊松柏之茂,流傳千古。
一、發生了什麼事?
前段時間,有位做運營的朋友說公司天貓已經無法突破,老闆開始給臉色他看了,他吐槽了一翻之後說準備離職換工作了......
就在前兩天,我一位曾經合作過的90後美女,被老闆要求降薪一半,她吐槽了一翻之後,也準備離職換工作......
昨天,我聯繫了上家公司的同事聊點運營的事,才發現他已經離職了,並且不止他一個人......
最近一兩周,我所在公司在討論著新產品的開發,老闆讓大家提建議......
面對這些事情,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些思考......
電商的難做,相信絕大部分老闆和一線的運營有著深刻的體會,這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對於大部分一線的運營人員來說,業績達不到預期,很多時候會覺得是公司原因,而老闆則會覺得是員工能力的問題導致。
我相信,員工肯定有其能力不足的因素,但是很多時候老闆也必然有他存在的問題。
這一次我主要是想站在老闆的角度,來審核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對於企業來說,老闆才是那個根本。如果有一天,我有幸做老闆了,我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認清自己。
二、物種進化 vs 商品分化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商業的發展與物種的進化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你可能會覺得我在裝逼,兩個完全不佔邊的學科,到底有什麼相似的?其實你細想一下,你就會發現「物種進化」與「商品分化」有著相似的同構性,而這都是因為競爭下的必然發展態勢。
物種的進化,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老虎、獅子、獵豹、貓、猞猁都屬於貓科動物,往上追溯,這些貓科動物都是同出一源。在後續的生存與繁衍過程中,由於地理環境的改變、氣候的變化、基因的突變等因素,這些動物必須要作出改變以求得生存。
比如一些肉食動物遷徒到物質匱乏的地方,食物量肯定會減少,要生存就必須要更少量的繁衍,更小規模的物種群體,更纖細的體形以減少對食物量的需求。這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而是要經歷數千年,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才能完整的演化。過程中,那些適應不了的動物(比如更少量的食物進食),就會死掉被自然淘汰。
同樣,我們的商業發展也是類似的。就拿陸地交通工具來說,從一百多年前最初的馬車發展(分化)到如今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摩託車、汽車、火車、高鐵等等,這些都是商品分化的結果。比如最近十年來分化出來的純電動汽車,又是一個新品類(物種)。
再來看飲料行業的發展,從一百多年前為數不多的飲料品種,發展到如今的各種各樣的飲料,雪碧、紅牛、天地一號、營養快線等等,真的是琳琅滿目,數也數不清。
我們再看電腦行業、教育行業、服裝行業等等 ,幾乎都遵循著這樣的分化定律。
三、商家冪律分布
那說這個有什麼用呢?與前文所說的業績、離職、吐槽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關係非常大,因數商業的發展離不開商品。在一個日趨飽和的市場,湧入眾多商家生產差不多一樣的產品,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最後一定會形成冪律分布,只有頭部那20%甚至5%的商家才能生存得相對好點,剩下的都會活得很辛苦。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好的企業會更加好,差的企業日子會更加難過。
所以,如果你公司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是在成熟的品類,日趨飽和的市場,產品還是和市場差不多一樣的情況下,作為後來者,你憑什麼能搶佔領市場?都是電商一樣的賽道,差不多的資本投入,競爭不過別人是正常的,做出大成績才是異常的。退一步來說,就算你遇到了這樣的人才,也必然會消耗你很多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獲得短暫的勝利。
因此,當一家企業試圖通過制定各個KPI考核、各種銷售會議、各種加班、各種培訓、各種斥責之聲加到一線銷售員或運營身上,以此期望來提高業績,那都是不太現實的。不是說這些KPI、這些會議、這些培訓不重要,它們都重要,但是這些都是「術」層面的上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東西,是在「道」層面。
四、善戰者求之於勢
那什麼是「道」?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姿勢?
其實《孫子兵法》早在幾千年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正如文章開篇所言: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意思是說: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尋求有利的態勢,而不是對下屬求全責備,並且能夠選擇人才去憑藉、創造有利的態勢。善於利用態勢的人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點是,置放在平坦安穩之處就靜止,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滾動靈活。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如同把圓石從千仞的高山上推下來那樣(石頭藉助勢能可以把山下的敵人砸死),這就是所謂的「勢」。
「任勢而動」,我想這就是正確的姿勢,這就是正確之「道」。
五、直播帶貨
比如當下火得一塌糊塗的直播帶貨,雖然已經有很多傳統電商公司進入了這個賽道,但是絕大部分的電商公司做得都是一塌糊塗。
為什麼會這樣呢?直播帶貨是一個大趨勢,很多電商老闆都看到了,以為招幾個主播回來站在屏幕面前解說就可以出貨了,如果出不了貨那一定是主播能力的問題。
但事實情況是,當下絕大部分主播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帶貨,都是帶著來公司學習的心態工作的,試問這樣能為公司創造業績嗎?
那應該怎麼做?還是那句:「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你必須要考慮清楚:是什麼驅動消費者在直播間停留?又是什麼驅動浪費者願意與主播互動?又是什麼促使消費者願意馬上下單?這就是「道」。
主播,不過是一個臺前的演員,真正的功力是「劇本」和幕後的工作。你的產品必須要有優勢(功能、價格、贈品等)錯過會有「後悔」的感覺,你的「劇本」必須要符合人性、充滿期待,你的直播間還要有很熱鬧的氣氛......綜合創造你直播間的勢能。這樣主播再出鏡,那就會非常的得心應手。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要將這些工作抽象化、模型化和數據化。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復盤中不斷的優化再優勢,最後形成一個優秀的標準化模型,不斷複製放大。
但是這些工作不是一個主播就能做得了的,這就要「擇人任勢」了(除非你的主播是一個視頻版的詳情,那又不一樣了)。
不知不覺已寫了這麼多,我不是要標榜自己多有學識,也不是要指責老闆不作為(沒有這個資格),更不是為不思上進的員工找藉口,而是想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問題,這樣才能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根源所在。
獨立思考,有助於個人獲得更大的進步!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