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90後麵塑達人付心喜正在創作麵塑作品。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培源 通訊員 王麗
接通電源後,「花開富貴」葫蘆檯燈散發出柔和的光,極具美感;胖乎乎的太乙真人,身穿西裝、白紗的新婚夫妻……在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樓展廳,擺放著一系列不同風格的文創作品。展廳的一側是網絡直播間,每周固定時間段進行直播,由專門的團隊策劃、推廣。
為適應全市文化產業結構發展需要,高新區建設了以山東金正動畫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大型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悉心打造文創產業發展鏈條,積極推動文創產業集群化發展,助力中小文創企業快速發展,讓創意落地、文化生金。
有夢想的90後麵塑達人
付心喜是個90後麵塑達人,在他的工作室裡擺放著不同風格的麵塑作品:胖乎乎的太乙真人、抗疫英雄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個個形象逼真。
「製作麵塑,配料非常重要,一般用糯米和麵粉,連如何和面都有講究。」1月6日,付心喜手捧著一個已經完工的國外真人定製作品告訴記者。
付心喜擺過麵塑攤,也開過麵塑工藝品店,2020年入駐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後,有望緩解只能掙點辛苦費的尷尬局面。
「我從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網站上開設了店鋪,多數訂單來自一些外貿公司。捏制一個外國人定製的麵塑,自己只能掙100多元錢,而外貿公司的售價高達800美元,大部分錢都被外貿公司賺走了。」付心喜告訴記者,自己原來設立的手工工作室沒有直接出口的能力,如今藉助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外貿出口資質,就能直接開闢國外市場,可以多掙一些錢,而不是為他人做『嫁衣』。
愛直播的「葫雕小師傅」
「大家好,我剛剛製作的是一款葫蘆檯燈,希望大家喜歡……」1月6日,正在通過直播銷售葫蘆作品的王明雨出生於1984年,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祖籍山東臨清的他是一位高級設計師,在高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有一家文創類公司,還開設了自己的快手直播號「葫雕小師傅」,吸引了大批葫蘆愛好者關注。
然而2019年以前,王明雨還只是一個在市場上單打獨鬥的手藝人。「我以前開了個手工坊,雕刻葫蘆作品,一年做的數量有限,收入也不是很樂觀。」王明雨說。
為有效促進文創產業發展,打造文創產業集群,高新區啟動建設了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成讓王明雨看到了發展方向,他帶領團隊於2019年底入駐。在產業園的幫助下,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2020年,藉助產業園的平臺優勢,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不久前,在產業園的促成下,他還拜了一位國家級雕刻大師——李玉成為師。
「在文化產業園的幫助下,公司如今運營良好,有了葫蘆種植基地,還可以搞各種培訓,收入要比以前高很多。」王明雨告訴記者。
1月6日,聊城葫雕小師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雨正在雕刻葫蘆。
打造創意孵化園
在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內,像王明雨、付心喜這樣的創業者有10多個。創業者中既有身殘志堅的匠人,也有懷揣夢想的青年,園區的各項扶持政策以及量身定做的幫扶措施,幫助他們圓了創業夢。
「我們的初衷是聚集聊城的優秀文創企業,資源共享,聚力提升。」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運營負責人楊博說,「我們對入駐園區的文創企業、機構和工作室,制定了減免房租和創業培訓、財務結算、法律諮詢、資源導入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對文創企業、工作室,從創意策劃、包裝設計到營銷推廣進行全方位支持,使企業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文創產業發展,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正積極創建「聊得來我的城」聊城文旅創意IP交互平臺以及全國高校原創IP生態小鎮,利用數位技術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
「今年,我們將緊緊圍繞『文創+科創』發展理念,把網際網路、大數據概念全面融入園區中小企業的文化創意、藝術創作之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系統化、數據化集成,構建聊城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生態,進而帶動產業園的商業化轉化,最大程度地挖掘商業價值。」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負責人任家斌說。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