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三大派系四種勢力,三大政黨勢均力敵

2020-12-22 中國臺灣網

  臺中市是臺灣第三大城市,面積163平方公裡,人口98.4萬人(2001年底),是臺灣省中部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這裡曾是臺灣政治權力中心,清朝時為臺灣首府,日本侵佔臺灣後在此設州廳。名勝古蹟眾多,文化發達,素有「文化城」美名。目前高等學校數量超過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市,僅次於臺北市,知名大學計有中學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學校等十多所。這裡也是臺灣佛教文化中心,歷年佛法大會都在該市寶覺寺舉行。

  70年代後,臺中市設立臺中加工出口區,興建臺中港,推進了都市化的迅速發展,人口增加,經濟勃興,逐漸成為包括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和南投縣在內的中部工業中心,全市有工廠5000多家,尤其以機械工業、製糖和食品工業著稱。

  臺中市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及北屯、南屯與西屯三個郊區。都市化發展造成地方派系發展多變、流動性高的特點,也孕育出具有反抗性格的在野勢力的延續與發展。地方派系一方面通過主導市政與議會,強化其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利用這些利益強化政治動員能力。

一、地方派系與地方勢力演變

  早期,臺中市有兩大地方勢力,即林派、邱派。後來,張派取代林派,賴派取代邱派,進而出現廖派,從而形成目前臺中市張派、賴派與廖派三大政治派系。

(一)林派-張派

  林派最初領導人是曾任縣參議會議長及第二、三屆市長的林金標,1960年卸任後淡出政壇,地方勢力逐漸被新興的張派勢力所吸收。

  張派始於1955年第三屆議會選舉。早年開設啟仁醫院、有相當雄厚群眾基礎的張啟仲步入政壇,於此年當選第三屆市議會議員,隨即再當選議長,形成張派的地方政治勢力,並逐漸吸引林派力量。1964年,張啟仲當選第五屆臺中市市長。離任後,他於1992年又當選第二屆「立法委員」,1990年被李登輝聘為「國策顧問」,同時任「臺灣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在臺中市與臺灣政壇享有較高地位。張家後代也曾活躍政壇。張的侄子張光儀曾任臺中市議會副議長,兒子張光輝為前「國大代表」。張光議的兒子張宏年則為市議員,並於1998年初當選市議會副議長,2002年當選市議長。張派的重要人物還有前「立法委員」張平沼、黃顯洲及現任「立法委員」洪昭男、前市議長郭晏生等。以張氏家族為核心的張派是國民黨的有力支持者。張啟仲先後擔任國民黨省長選舉與臺灣領導人選舉的臺中市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張光儀出任總幹事。

  張派領袖張起仲最早由中區(心)的合作社起家,該社金融部改制為第七信用合作社,又有臺中市第一家市公交車的臺中客運汽車公司,張目前仍是這兩個機構的理事主席或董事長。由於張派崛起於市中心,因此以工商業為基礎。其中第三信用合作社則是其大本營,有4萬多名會員。因此,張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或勢力主要集中在臺中市第三信用合作社及第七、九信用合作社、臺中市合作社聯合社、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與臺中市客運汽車公司等,同時參與投資許多企業。

  1998年3月,臺灣「調查局」在調查一件臺灣消費合作社聯合社浮報補助款案件時,查出該社理事主席張啟仲與兒子張光輝圖謀私利弊案。張啟仲時任「國策顧問」,是全聯社主席,他的兒子張光輝、侄子前臺中市議會副議長張光儀、「國大代表」陳啟吉等政商界人士擔任該社理事或監事及前「立法委員」張堅華任總經理。同時,張啟仲的兒子張光明及友人等所設的公司,與該社業務聯繫密切。此一弊案雖對張派造成不小衝擊,但張派仍是地方一支重要的地方勢力。

(二)邱派-賴派

  邱派領袖則是曾任第一屆市議會副議長及第二、四屆市長的邱欽洲。在邱欽洲過世後,與邱關係密切的省議員賴榮木逐漸成為一股地方政治勢力,賴派逐漸形成。賴榮木過世後,弟弟賴榮松出馬當選為省議員,成為賴派領袖。賴榮松後因病將賴派權力交給曾在市議員任內兼任國民黨黨團書記的省議員賴清海。賴清海去世後,由賴的兒子時任省議員賴誠吉掌舵,其子賴順仁為市議員。賴派重要人物還有前市議長林任德、前「國大代表」林國華與廖文章等人。林任德是臺中市前市長,後任政府委員,與李登輝關係密切。

  賴家在臺中市北區即屯區(郊區)有較強的勢力,成員擁有較多的土地資源。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土地價格的不斷漲,賴派經濟實力得到加強,地方勢力也隨著上升。目前賴誠吉領導的賴派主要勢力以第九信用合作社(北區合作社前身)與臺中市仁友客運公司為中心,同時遍及臺中市農會、臺中市第二(三、四)聯合社、臺中市與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合作金庫與第一商業銀行等。

(三)廖派

  廖派是源於張派的一股力量,是臺中市新興的政治力量,是所謂的臺中市第三勢力。掌門人則是前「國策顧問」、曾任第五至八屆省議員的廖榮祺。廖派早期接近張派,後因選舉分裂成為另一支力量。連任六屆「立法委員」洪昭男與廖派關係也很密切。廖榮祺的女婿紀嶽杉與女兒廖佩春也先後進入市議會。

(四)黨外及民進黨的地方派系

  目前臺中市張、賴、廖三大地方派系,均由國民黨黨籍的政黨人物為主導。但在三大派系之外,也長期存在一種黨外勢力,代表人物是何春木,也可稱為何派。何春木在光復初期就進入市議會,揭開了他從政的生涯,先後任第六、八、九屆省議員,現仍任臺中市合作社聯合會理事主席,是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早期活躍在臺中市政壇的黨外勢力還有張深儒、吳一衛、何春樹(何春木兄弟)、範政佑等人。何派勢力主要集中在臺中市第八信用合作社及臺中市與臺灣省合作聯合社等。

  臺中市黨外勢力成為後來民進黨在地方發展的基礎。1986年民進黨建黨時,何春木是135位創黨黨員之一。他不僅支持王世勳接棒,而且兒子何敏誠也當選市議員。黨外政治勢力逐漸與民進黨融合,成為與三大派係為代表的國民黨對立的一大地方政治力量。目前活躍在各級政壇的臺中市民進黨人士有許榮淑、張溫鷹、吳乃仁、吳哲郎、劉文慶、王世勳、賴茂州、謝明源、陳陽德、陳大鈞、何敏誠、蔡明憲等新生代人物。而另一子何敏豪加入臺聯黨的,並當選為第五屆「立法委員」。

  臺中市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地方派系在農會系統影響力不大,而主要集中在信用合作社系統。信用合作社則扮演派系資金調動與人力動員角色。上世紀在90年代臺中市爆發一系列地方派系涉及的土地弊案,不少官員被起訴,對地方派系生態產生重要衝擊。但臺中市地方派系勢力仍較強大,是選舉中一支重要力量。據研究,在1972年到1992年臺中市「立法委員」選舉中,地方派系得票率為34.2%;2001年得票率為39.6%,顯示地方派系在選舉中得票率還有上升趨勢。

二、政治權力的爭奪

  臺中市權力鬥爭一直很激烈,不僅有國民黨內派系之間爭奪,而且還有國民黨與非國民黨(無黨籍、黨外與民進黨)的爭奪。在過去50多年總計14屆縣長權力爭奪中,國民黨執政10屆,非國民黨執政4屆。

  在第一屆市長選舉,無黨籍的楊基先取得勝利,開創了臺中市黨外執政的先例。隨後進入地方派系力量對決時期。在第二、三屆市長選舉中,林派的領袖人物林金標均當選,開創了林派的強盛時期。到第四屆市長選舉時,邱派的邱欽州當選,取代了林派的勢力。在第五、六屆市長選舉中,張派祖鼻張啟仲當選,張派勢力取代林派達到歷史高峰。

  70年代,無黨派再次在臺中市政壇崛起。在1973年第七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的陳端堂當選,但隨後脫離國民黨,而成為臺中市第二個無黨籍市長。在第八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又敗給無黨籍的曾文坡。

  到了80年代,國民黨為了奪回執政權,不再依靠地方派系力量,而選擇形象清新的年輕官員參選,試圖重振士氣。在1981年第九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選擇無地方派系背景的林柏榕競選,結果獲得勝利,國民黨得以重新執政。在接著第十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又派重要幹部張子源參選,結果當選。

  在1989年第十一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首次面臨民進黨的競爭。民進黨派出許榮淑參選。為了保住政權,國民黨又派林柏榕出馬競選,並當選。儘管民進黨的許榮淑失敗,但仍拿下10多萬張選票,顯示了民進黨的實力。在1993年第十二屆市長選舉中,林柏榕與民進黨的林俊義競爭。由於國民黨內沒有地方派系人物參選,又勸退黨內林永安與許幸惠,地方派系力量得以整合,張派與廖派力全支持林柏榕,林柏榕得以再次當選,但民進黨的林俊義也拿下10多張選票。1995年4月,臺中市衛爾康餐廳發生重大火災事件,林柏榕因失職而被免職。1996年復職後,林柏榕又因土地弊案而於同年6月被停職一年。

  1997年第十三屆市長選舉更為激烈,出現四大政黨派人參選局面。國民黨為保住政權,派出「立法委員」洪昭男參選;民進黨則提名女將張溫鷹出馬;新黨派出政壇新秀宋艾克競爭;建國黨也提名鄭邦鎮參選。洪昭男連任六屆「立法委員」,是一個職業政治活動家,是國民黨重要人物,但他卻背著國民黨執政數十年來的政治包袱,由於現任市長林柏榕被「監察院」彈劾,休職半年,對國民黨選舉形勢極為不利。民進黨的張溫鷹曾當選省議員,長期在基層經營,又是陳端堂的兒媳,優勢較大。選舉結果,民進黨的張溫鷹以17.9萬票當選市長,得票率接近50%。國民黨候選人洪昭男以14.9萬票敗北,國民黨得票率降為41.3%。新黨與建國黨分別獲得2.7萬票與0.7萬票,對選情影響不大。

  在2001年第十四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前政務官胡志強參選,民進黨提名蔡明憲參選,及退出民進黨的張溫鷹爭取連任,三人實力相差不大。最後,國民黨的胡志強以較大優勢當選,收復失地;民進黨因分裂參選而失去臺中市的執政權。

  不過在市議會的權力之爭主要是國民黨內的派系之爭。早期議會由幾大派系共分天下,市議會正、副議長通過國民黨黨部的協調由張派、賴派兩大派系人物輪流執掌。以1990年的市議會為例,在43名縣議員中,賴派佔19名,張派佔16名,而其他8名則為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中間勢力與民進黨成員。

三、地方政治生態的調整

  臺中市在逐漸發展為大都會形態後(目前討論升格為院轄市),外地人口大量流入,新社區興起,加上政黨政治十多年的發展,臺中市的政治生態正在發生變化,地方派系的力量在萎縮,政黨對抗成為政治鬥爭的主流。

  民進黨在臺中縣勢力發展較快,特別是在80年代末以來的各種重大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均有重大進展。在1989年第8屆省議員選舉中,民進黨的張溫鷹獲公公前市長陳端堂脫離國民黨的有力支持而當選,進而接連當選第九、十屆省議員,後當選第十屆市長,得票率達到49.6%。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4席名額中的2席;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拿到1席,得票率達到32.2%。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包括蔡明憲(現任)、沈顯堂、曾坤炳與王世勳,結果蔡明憲與王世勳當選,得票總數為9.7萬人,得票率從上屆的32.2%降為26.7%。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7席中的2席(李明憲與謝明源),得票數為14.1萬張,得票率為32.7%。若加上同屬泛綠陣營的臺聯黨(何敏豪),則泛綠陣營在臺中市有3席「立法委員」,總得票數為18.3萬張,得票率為42.4%。民進黨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也獲得19.4萬票,較上屆選舉增加11萬票,得票率達40%,顯示民進黨在臺中市具有較強的實力。

  同時,民進黨在國民黨地方派系壟斷的縣議會勢力也不斷增加。在1998年市議員選舉中,民進黨議員拿到7席,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從18.6%略降為17.8%。在2002年市議會選舉中,民進黨增加到11席,佔總席次的24.4%。

  國民黨在臺中市的政治勢力在不斷削弱,但泛藍陣營總體力量仍處於優勢。在1997年的市長選舉中,國民黨首次敗給民進黨,失去了執政權;在2001年市長選舉中,因民進黨的分裂,國民黨重新奪回臺中市執政權。國民黨在市議會雖佔居多數,但席次在減少。在1998年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拿下應選45席中的32席,較上屆少了4席;得票率從71.2%降為60.5%;在2002年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當選席次進一步減少為26席,但仍居各黨首位。若加上親民黨的2席,則泛藍軍總計有28席,佔總席次的62.2%。

  國民黨及泛藍陣營在臺中市「立法委員」選舉中優勢明顯。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2席,得票率為43.8%;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有3人當選(分別為黃顯洲、沈智慧與盧秀燕),得票總數為13.3萬張,得票率降為36.5%;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2席(盧秀燕與洪昭男),得票數為11.2萬張,得票率為25.9%,若加上親民黨的2席(黃義交與沈智慧)及新黨的得票數,則泛藍陣營有4人當選,得票數為23.9萬張,得票率為55.3%。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因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只得到11萬張選票,得票率只有21.2%,但若將宋楚瑜(得票數為21.7萬張,得票率為41.4%)及新黨得票計算在內,則泛藍陣營在這次選舉總得票數為32.9萬張,得票率為62.6%。

  上述情況表明,在政黨政治衝擊下,地方派系力量在選舉與政治活動中的影響在減弱。不過,地方派係為了爭奪經濟與政治利益仍將存在下去。在臺中市政治生態中,泛藍陣營總體實力在泛綠陣營之上。其中在泛藍陣營內部,國民黨勢力在下降,親民黨取代新黨,力量呈現上升趨勢,但存在著明顯的相互消長關係。

相關焦點

  • 臺灣南投:派系政黨勢力交錯 外爭內鬥持續不斷
    一、地方派系與地方勢力概況  早期南投縣地方派系不甚明顯,後來因地方利益分配與各種選舉仍形成不同的派系力量,但發展有限,力量不大。據陳明通的研究報告,南投縣先後有李派(李國楨)、洪派(洪樵榕、簡清章)、陳派(陳萬、林益川)及黨外與民進黨勢力(陳啟吉、林宗男)等。  李派的最初領導人為李國楨,曾任第一、二屆縣長,奠定李派的政治勢力,後來逐漸衰落。
  • 臺灣新竹市:宗親勢力猶存 政黨成為主導
    新竹市也是一個客家人與外省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城市,與閩南人構成三大社會群體。其中,閩南人約佔總人口的一半,客家人佔四分之一強,外省人佔四分之一弱。這種經濟與社會結構特徵對新竹市政治生態具有重要影響。  一、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的演變  臺灣光復到新竹縣市分開前,新竹縣兩大地方派系,即許金德領導的西許派與許振乾領導的東許派均以新竹市為經營中心。
  • 劉備封四大將,平衡了三大勢力;重用法、魏、李嚴,也為平衡派系
    劉備集團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艱辛創業三十多年;前前後後吸納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武幹才;至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之前,蜀漢集團因地域及時間因素,已事實上形成了四大派系,即以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為代表的元老派;以諸葛亮、魏延、黃忠、馬良為代表的荊州系;以法正、李嚴、吳懿為代表的東州派
  • 雲林縣:派系政黨縱橫交錯,權力爭奪複雜激烈
    一、地方派系概況   雲林縣方派系與政治力量較為複雜,特別是黨外力量長期在地方政壇扮演重要角色。全縣主要有四大派系,即林派、許派、廖派、福派。   林派。最初領導人為林金生。他曾任第三、四屆縣長。林派早期三大將是林恒生、黃鎮嶽與陳錫章,三人幾乎掌握了雲林縣早期的政治資源。
  • 臺灣縣市基本情況介紹之臺中市
    二、地方派系狀況    原臺中市早期政治生態由泛藍的張、賴、廖三派與「黨外」出身的「何派」主導,但派系近年來相繼式微。張、賴兩大派以宗族、地緣、親緣及學緣為基礎,長期勢均力敵,在原臺中市議會以「南北軍」分庭抗禮。上世紀70年代後,臺中市港口加工業推動了人口流入和都市化,派系與職業公會、社會團體和企業聯繫緊密。2000年後,臺中市新社區興起,派系力量萎縮。
  • 臺灣屏東縣:派系黑道盛行 政黨結構偏綠
    地方社會關係複雜,地方派系力量較大。隨著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政黨成為權力爭奪的中心,地方派系力量在弱化,但在基層仍具相當影響力。  一、地方派系與社會政治勢力  屏東縣社會結構具有顯著的特點,國黨內的地方派系力量、黨外及民進黨內的不同勢力與黑社會勢力構成屏東縣的地方權力分配特徵。
  • 2018臺灣「九合一」決勝篇(一):臺中市選舉決勝階段五大看點
    盧秀燕目前倚重的三大王牌是網絡空戰、派系組織戰和臺灣社會反民進黨和「換人做」的社會情緒集結衝高,但在政策議題戰方面仍難形成核心競爭力。相對於現任者林佳龍,盧的政策主張更偏重「小確幸」,格局稍遜,沒有系統性政策願景或縣市整合藍圖,難以吸引經營較弱的原縣區,且刻意與林佳龍做區隔,難讓多數選民買單。
  • 彰化縣:紅白兩大派系角力,藍綠政治陣營爭鬥
    地方派系主要包括紅、白、陳、林四個派系,尤其以紅、白兩派勢力強大。彰化縣是黨外勢力長期存在與發展的一個地方,如今政黨政治已經形成,政爭十爭激烈。  一、地方派系的演變  彰化縣地方派系與地緣政治關係密切。
  • 暗影格鬥3:三大派系之外的混搭流,成型難但優點很明顯
    暗影格鬥3:三大派系之外的混搭流,成型難但優點很明顯暗影格鬥有三個派系,軍團、王朝和先鋒,這是遊戲裡面本身給分的,當然其中的技能都是各個部位同派系的搭配起來效果才明顯,但是也有很多滿級的大佬不拘一格,開發出混搭流派,將三大派系的裝備和技能穿搭在一起
  • 能和獅子座抗衡的三大星座,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那麼能和獅子座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星座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看下吧。 天蠍座可以和獅子座抗衡,他們勢均力敵。 天生適合做領導的三大星座,格局大,領導力強 最會過日子的星座配對,細水長流,穩穩的幸福 春節期間,桃花上上籤!3星座月老牽線,真愛不期而遇,姻緣天成!
  • 高雄市:派系興衰無常,政治版圖重劃
    高雄市已從早期的一個濱海漁村發展成為140多萬人口的大都會,土生地長的高雄人只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是從周圍縣市移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從而在高雄市的政壇上長期存在當地家族政治勢力與外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既聯合又鬥爭格局。
  • 臺灣臺中:黑紅兩派長期爭鬥 第三勢力趁趨崛起
    臺中縣政治權力的建構與地方派繫結合在一起。黑派與紅派兩大地方派系長期主控地方政壇,後來第三勢力楊派興起,逐漸發展為紅、黑、楊三大地方勢力主控地方政治的格局。同時,政黨政治的發展,逐漸打破地方派系壟斷地方權力結構,出現地方派系與政黨縱橫交錯的權力結構。  一、紅、黑兩大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  在臺中縣政治發展歷史上,政壇權力長期由紅派與黑派長期壟斷,第三勢力幾乎無法生存。
  • 中國機器人培訓領域中的三大「派系」解析
    筆者採訪了樂博樂博董事長侯景剛,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機器人培訓領域中的三大「派系」  按照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兩套標準,機器人相關培訓也分為兩類。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何現實意義
    首先,這取決於兩黨的不同性質:國民黨是一個缺乏先進性和整合力的政黨,內部各個派係為一己之私而矛盾重重,使得紀律往往形同虛設;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進政黨,實施黨的絕對領導與軍事上「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有機統一,因而紀律嚴密高效。其次,還與紀律的內容、表現形態、貫徹和傳播方式密切相關。
  • 否定「三大談話」令日本陷入孤立
    韓國《朝鮮日報》日前嚴厲警告稱,「廢除『三大談話』意味著日本要否認侵略歷史,等於宣布脫離亞洲,成為亞洲國家共同譴責的對象。」日政客連連否定「三大談話」日本近來與亞洲鄰國的關係不斷惡化,日本國內朝野上下出現一股想否定或取消「三大談話」的浪潮。
  • 希臘前第三大政黨「金色黎明」被定性為犯罪組織
    當地時間10月7日,希臘首席大法官瑪麗亞·勒本尼奧圖宣布希臘政黨「金色黎明」為犯罪組織的罪名成立,並對其在2012年-2019年期間的一系列謀殺和犯罪活動宣判。當天,包括前總理齊普拉斯在內的近兩萬名希臘民眾到雅典法院門口舉行集會,高喊反法西斯口號並等待最終判決結果。
  • 心理學也有不同派別,三大勢力中你最認可哪一種?
    自科學心理學建立以來,曾出現過很多學派,但至今仍對人類生產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第一勢力:華生開創的行為心理學;第二勢力:弗洛伊德、榮格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第三勢力: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 臺灣高雄市:派系興衰無常 政治版圖重劃
    光復初期,本地派、澎湖派與臺南派三大力量主導高雄政壇;後有屏東、嘉義與雲林等同鄉會的崛起;90年代更有燁隆、燁興、燁輝與宏總等企業集團背景的地方勢力出現,各政治勢力爭取政治資源與權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本地派曾以高雄陳家(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王家(王玉雲家族)、朱家(早期為朱有福、現為朱安雄)等三大家族勢力最為龐大,但在政黨政治發展衝擊下,王家與朱家勢力逐漸衰落。
  • 「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派系政治生態
    1「九合一」選舉敗選對民進黨派系政治生態的影響「九合一」選舉結果,民進黨猶如遭受一記悶棍,元氣大傷,執政縣市由之前的13席衰減至6席,尤其是民進黨不少派系的大本營皆失守不保,如新潮流系長期盤踞的高雄市,「正國會」掌控的臺中市等皆被國民黨光復。民進黨的空前潰敗,自然會對黨的權力結構和派系政治產生連帶影響。
  • 心理學流派中的三大勢力
    這其中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最大,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勢力。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精神分析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二勢力」,而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考生要注意區分,此處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1.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於1913年產生於美國,其創始人是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