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艱辛創業三十多年;前前後後吸納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武幹才;至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之前,蜀漢集團因地域及時間因素,已事實上形成了四大派系,即以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為代表的元老派;以諸葛亮、魏延、黃忠、馬良為代表的荊州系;以法正、李嚴、吳懿為代表的東州派;以黃權、李恢、馬忠為代表的益州派。此外,還有馬超、馬岱兩兄弟的獨立成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219年7月,劉備榮升為漢中王,當即為文武群臣加官進爵。他封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位次上卿的「四方將軍」、也即「四大將」。其中,關、張代表元老派;黃忠代表荊州派;馬超則代表加入較晚的(涼州)獨立派。劉備對此可以說是兼顧了蜀漢集團的三大勢力。趙雲雖屬元老派,但他「參加革命」的時間相對較晚,而在眾多名將中也只是比黃忠、魏延長一些;更關鍵的是,元老派也可不能將四個指標佔去大半吧!果如是,必將寒了其他派系中骨幹將領、尤其是有功大將的心;其實,這也充分體現了劉備的平衡術、或者說帝王心術。
而在入川並佔領益州、包括隨後稱王、稱帝之後,劉備同學對於法正、魏延、黃權、李嚴等人的使用,尤其是對於法、魏、李嚴這三個幹才的重用,其實也是為了派系的平衡;或可說,也充分體現了他的帝王心術。
公元214年,劉備佔領益州後,即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以其「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公元219年稱漢中王時,又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雖從名義地位上,法正略低於軍師將軍、先後署劉備左將軍府及大司馬府事的諸葛亮,但其實際權力及影響力,並不低於諸葛同志(某些方面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也可說明荊州派與東州派,在「劉皇叔」的有意為之下,已在朝中形成了微妙的制約與平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219年5月,劉備攻佔漢中,破格提拔荊州派系的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重用其鎮守北方重鎮;而未讓其他將領、尤其是元老派的張飛等人如願;公元223年4月,劉備臨崩前,突擊提拔東州派的李嚴為尚書令、中都護、都督內外諸軍事,並讓其與荊州系首領人物、丞相諸葛亮共同作為託孤大臣,這均充分體現了劉備讓各方勢力相互制約、以求平衡的帝王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