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積極,一個叫做消極。他們的父親希望能夠改變一下他們的狀況,所以,送了叫消極的孩子一屋子玩具,又送了叫積極的孩子一屋子馬糞。
第二天,他去檢查他的試驗結果時發現,叫消極的孩子依舊愁容滿面,所有的玩具連碰都不曾碰過,因為他害怕把它們弄壞了。而叫積極的孩子呢,則在馬糞堆裡玩得不亦樂乎:「父親,您一定在裡面藏了什麼寶貝吧?」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們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生活的態度,取決於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人生從一張白紙開始,其後發生的每一樁事漸漸在白紙上繪滿了輪廓:人們的經歷,我們的遭遇……
消極悲觀者總是在生活中尋找缺陷和漏洞,所看到的是滿目黯淡;而積極樂觀者則會從中發現潛在的希望,發現亮麗的色彩。
消極與樂觀的產生,對於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積極樂觀主義者,或者由於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麼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於結果。
或者由於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於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為奮鬥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積極樂觀,基本都屬於盲目的積極、樂觀。
而消極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採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但消極悲觀和積極樂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芸芸眾生中,絕對的消極悲觀者或是絕對的積極樂觀者都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閱歷的豐富,在消極悲觀和積極樂觀之間不停地搖擺。
雖說積極樂觀的人相對要豁達一些,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只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若將人生比作河流,這河流中處處隱藏激流和暗礁,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等待他的是什麼,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往往會使人變得意志消沉,轉而成為消極悲觀主義者。
儘管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思索生死問題,但至今仍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因為能夠論說死亡的人,都不曾真正地經歷過死;而不得不經歷死亡的人,卻再也不能夠來回答死。
正如那個古老的戲言:「死亡騎士與我們毫不相於,只要我們在,死就不在;只要死在,我們就不在。」但是,無論是對死亡的畏懼或嘲弄,都不能使我們從生死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