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個親戚到南方出差,回來給我說了一件稀奇的事兒:
他說:我看到,香港的香菸盒上都印著「吸菸有害健康」這幾個字,你說怪不怪?
我說:這太奇怪了,既然有害健康,你為啥還要生產香菸呢?他們就不怕吸菸者看到後不再買煙抽了嗎?
又過了幾年,我們所有買到的香菸盒上都有了這幾個字。然後,我們也都不覺得奇怪了,因為,這是國家硬性規定的。
那麼,我就在想,這香菸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對於吸菸者的警示作用有多大呢?
我還沒有看到有人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了解,但是,據我觀察,可能作用非常有限。
想像一下有沒有這樣的場景:
一個菸民「啪」的一聲打開打火機,點上一支煙,深吸一口。突然低頭瞥見煙盒上的幾個大字「吸菸有害健康」。然後,內心一凜,趕緊把煙掐滅。
從此,拒絕吸菸。
估計沒有任何一個抽菸者會有這樣的舉動,這只能是一個想像中的畫面。真相是,吸菸者都已經對這幾個字麻木了,至少是看了不會產生任何想戒菸的衝動。一個人真能戒菸的話,一定是會經歷比較艱難的自律過程,或者,就是遭遇疾病不得不戒。
我並非是自己想戒菸(我也不抽菸),更不是因為無聊才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只是因為,我從中想到了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春節期間親友相聚,有親友和我聊起了他對孩子的諄諄教誨,以此表明他重視家庭教育。
他說:我抓住一切機會教育孩子重視學習,比如,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車,我就對兒子(上小學二年級)說,看見這輛車了嗎?學習好了,有好工作就能買到這樣的豪車。兒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我告訴這個親戚(因為是我的晚輩,我就沒客氣):你說得對,但是,這屬於正確的廢話,基本沒什麼用。只要是正常孩子,這個年齡沒有不懂得學習重要的。
「真的嗎?孩子也知道學習重要?」親戚好像有些不服氣。
時間關係,我沒有再和他仔細討論,今天在這裡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很多家長內心有一個執念:那就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讀書學習才是一個人的正確選擇。我們以為,孩子懂事了,知道學習重要了,就可以用心學習了。同時,要讓他們知道不學習的後果很嚴重,他們就會明白,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行。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因為,我們的意識觀念指導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在頭腦中有了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去努力學習啊,邏輯上完全正確。
但是,想一想煙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對於戒菸的作用,我們就會明白,一切真的沒這麼簡單。
一個人有了認知再轉變態度,然後態度轉變後,再化為行動,這中間有很多變量,或者叫做很多幹擾因素。
就像吸菸者一樣,一個不願學習的孩子,他更願意相信學習不好照樣掙大錢,他會對那些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印象深刻。這就像吸菸者更願意相信:一個人即使吸菸依然可以長壽,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選擇性注意。
「我承認吸菸有害健康,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有那麼多人雖然吸菸,照樣活得好好的」。
這就是吸菸者的僥倖心態。
不願學習的孩子會說:「我承認學習好了會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學習不好的也不一定將來生活就不好,更何況,我也不想要什麼豪車、豪宅,我就想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對很多孩子來說,眼前的安逸與誘惑更容易讓人屈服。
有一個段子:
醫生勸告他的病人:如果你從現在開始戒菸戒酒的話,你能活到八十歲。
病人回答:如果不喝酒,也不抽菸,我就是活到九十歲又有啥意思呢?
醫生無言以對,因為這已經從醫學問題變成了一個哲學問題。
作為一個高中老師,我深知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並非不知道學習的重要,而是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通過努力學習帶來的希望。如果僅僅和這些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就像和菸癮很大的人談「吸菸有害健康」一樣,會顯得很滑稽。
對於那些真正想學習的孩子呢?家長更沒必要和他們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了,因為家長的強調只會增加他們的焦慮甚至反感。
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對家長說:「掙錢很重要啊,你以後一定要多掙錢啊」。你會不會覺得是句廢話,道理是一樣的。
人對事物的態度有的以情感為基礎,有的以認知為基礎,或者兩者兼備。對吸菸者來說,他們已經對香菸產生了情感上的依戀,那種對香菸的親切感,絕不是沒吸菸的人所能體會到的(我曾經是一個吸菸者)。這個時候,你僅僅用認知來勸其改變態度,那是很難實現的。
同樣,不願學習的孩子,已經產生了對學習的厭倦甚至憎惡,僅僅說學習重要,也難以改變他們不學習的態度。
所以,想辦法保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保護他們對知識和這個世界的好奇非常關鍵。只有孩子從內心生發了愛學習的種子,從學習中收穫了喜悅,知道讀書學習是一個人需要終生堅持的姿態,才能真正實現讓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目標。
總之,作為家長,不要把家庭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煙盒上可以簡單寫上「吸菸有害健康」,不管有用沒用,這是國家規定。但是,作為家長,我們的家庭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對孩子強調學習重要這個層面上。
每個家長都應該和孩子一起多學習、多思考,多看有價值的家庭教育文章(比如常看「靜聽濤聲依舊」公眾號上的文章,哈哈!),不斷改變自我,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