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了燈,臥室進入黑暗,四周寂靜下來。
躺在床上的小女孩輾轉反側,滿床爬滾,時不時的摸一摸拉一拉媽媽的頭髮,久久無法入睡。
一旁的的媽媽心煩意亂的按亮手機,發現已是23點,忍不住道:「都快一個小時了,怎麼還沒睡著?找個舒服的姿勢安靜的睡,不要翻滾,很快就可以睡著。」
小女孩輕聲說:「媽媽,我還想小便,可以嗎?」
媽媽聽了忍住怒火:「你剛剛才小便過,現在又想小便嗎?一個小時小便了六次,怎麼回事?忍著!」
片刻後,媽媽身邊響起了小女孩壓抑的哭聲。
媽媽聽著不忍,輕輕握了握孩子的手,柔聲說:「快去吧,回來媽媽摟著你睡覺。」
2.
媽媽摟著孩子,聽著她慢慢平穩下來的呼吸聲,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這孩子最近是有點奇怪!
吃飯的時候問:「我可以吃飯了嗎?」
吃糖果的時候問:「我可以吃糖果了嗎?」
看動畫片的時候問:「我可以看動畫片了嗎?」
晚上小便多次,每次都問:「我可以小便了嗎?」
剛開始,媽媽耐心回答:「可以呀,糖果每天不超過兩顆,動畫片不超過兩集,吃飯小便不用問媽媽!」
但轉身,小女孩遇到類似問題還會再問:「媽媽,我可以嗎?我可以嗎?我可以嗎?」
媽媽不勝其煩:「都說了,想幹嘛就自己去,你不是機器人,不需要任何事都問媽媽。」
但孩子卻問的更頻繁了。
3.
把孩子斥責哭了的媽媽感到深深地內疚和自責,但也覺得很無奈,躺在床上睡不著,開始面壁:「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細想才發現:
這半年來,孩子身上似乎缺少了一些活潑、笑容,卻多了敏感、暴躁、不自信。現在又忽然變得做任何事都要問媽媽,偶爾批評她兩句,還會默默的哭泣。這一陣,最讓媽媽困擾的是晚上睡前總要小便四到六次。到底為什麼?
小女孩不停詢問,再得到回覆,似乎是在徵得媽媽的同意,但又有種尋求關注的意味;在短短的時間內,小女孩不停的去小便,好像在強迫自己睡前小便好,不會尿床,似乎有絲絲的焦慮感;小女孩總是不停的摸媽媽頭髮,似乎有種渴望親近媽媽,想和媽媽建立親密聯繫的感覺。
哪裡不對勁?
回憶過往:
這半年來,媽媽要求小女孩要學英語,要學識字,要練舞蹈,要按時睡覺……。親自督促小女孩是要命的,媽媽經常氣的七竅生煙,小女孩也經常抹著眼淚。直到後來小女孩罷學。媽媽突然意識到了,兩人之間的狀態不對,自己可能方式不當,用力過猛了。一提到學習,媽媽急著完成任務,小女孩心不在焉。後來沒有辦法,便暫時終止了學習。
停下來的媽媽看著小女孩每天自由的狀態,突然發現:「不督促孩子學習了,自己和小女孩之間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了。」
反觀媽媽對待兩歲多的妹妹,撒嬌賣萌耍賴,親親抱抱拍拍,哭一陣還能換來媽媽抱著不停的撫慰。
然而,對小女孩卻不是。媽媽和小女孩親暱的時候少了,專心陪小女孩玩她感興趣的遊戲的時候少了,在小女孩想聊蘇菲亞時專心聽的時刻少了;晚上睡前洗漱,慢一些,媽媽會訓斥;哭了,還會得到媽媽的批評:「別總是哭了,好好說話。」
推出答案:
妹妹得到的是無條件的愛,小女孩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
學習優秀,懂得配合(聽話)才會得到媽媽的笑容和讚賞;學習不好,不配合只會得到媽媽的不滿和批評。
小女孩感覺不到媽媽的愛,卻總是承受著媽媽對她的要求。她努力做到媽媽要求的,但總會有遇到挫敗的時候。她焦慮、無力、逃避、反抗,統統無果。
但她畢竟還是個小孩子,內心離不開媽媽,因此,無意之間,她用她的方式去和媽媽重新聯接。
小女孩在求助,用媽媽覺得煩惱的方式尋求幫助。但這或許已經是她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了。
4.
第二天晚上,媽媽和小女孩說:「來,媽媽抱抱你。」小女孩歡快的伸出了胳膊,緊緊的摟住媽媽的脖子,小臉貼著媽媽胸口。媽媽忽然覺得好溫暖,那種感覺就像是才發現:「啊,原來5歲多的小女孩還是自己很愛的小女兒,只是我好久沒有這麼疼愛過她了。」
媽媽柔聲說:「媽媽白天有時候比較忙,都沒空陪你玩了,有時候累了,覺得你慢,還會批評你,抱歉哦!但我永遠愛著你,我會努力記得每天多抱抱你,但如果我忘了,你就自己來媽媽懷裡,我會一把抱起你的,好不好?」
小女孩往媽媽懷裡拱了拱說:「好!」
後來幾天,媽媽的擁抱多了起來,小女孩也慢慢的會主動往媽媽身邊湊。不多說什麼,媽媽用力的摟摟她,親親她,拍拍她,舉著她轉個圈,小女孩就會露出滿足而又甜蜜的笑。
後來,小女孩會和媽媽講蘇菲亞,媽媽會有意停下手裡的事情聽她講;讓媽媽給她念書,媽媽也會停下來念給她聽;……。
慢慢的,媽媽感覺到和小女孩在一起的時候,心也安靜了下來,對孩子的不滿在逐漸消失。媽媽還是會在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提醒和批評,但就事論事,批評完了該抱抱,該親親,該念書念書,該傾聽傾聽。
一段時間後,媽媽忽然發現那個快樂有趣的小女孩好像回來了,會撒嬌,會微笑,會幫助弟弟,會在想和小朋友玩的時候主動去小朋友家,會安慰小夥伴,會和媽媽講道理。
5.
與此同時,媽媽也在嘗試:創造睡眠環境,把小便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媽媽先通知家人配合,到點全家關燈睡覺。晚上,小女孩要小便,請示媽媽,媽媽對小女孩說:「寶貝啊,上小便是你最基本的自由,媽媽以前覺得你總上小便,不耐煩,是媽媽不對,從今天開始,你想什麼時候去小便,小便幾次,都是你說了算。因為媽媽有時太困了,就睡著了,可能就聽不到你說要小便。所以你不用問我,直接去就好了哦。」
小女孩:「真的嗎?」
媽媽:「真的。」
小女孩:「可是你有天晚上還說,讓我忍者不要去。」
媽媽坦誠:「抱歉啊,那天是媽媽不好,累了,剛快睡著了你就問媽媽小便,我沒回答你,你又不停的問,所以我就不耐煩了。但從今天起,你想什麼時候去小便,小便幾次,都是你說了算。」
小女孩似乎安心了,摟住了媽媽。那天晚上小女孩小便三次,每次會和媽媽說,媽媽回應:「想去就去。」
兩三個晚上後,小女孩便不再怎麼和媽媽說去小便了,小便次數也減到兩三次。
突然有天晚上,小女孩睡前又問媽媽:「我想小便就自己去,不用和你說了,對嗎?」
媽媽轉身摟著小女孩,笑道:「當然不用說啊,我的小傻瓜,不讓小孩子小便,那這個媽媽也太可怕了吧!」小女孩哈哈笑了,不一會睡著了。
……
再後來,小女孩睡前小便的次數降為一到兩次,也幾乎不再問媽媽我可以小便嗎?她好像終於確定了,在小便這件事情上,她可以說了算。
6.
後來,媽媽時不時的會想起那個因為不能自由去上廁所而哭泣的小女孩,想起自己為了小女孩而輾轉反側的那個夜晚。媽媽暗自慶幸,當初多虧自己多問了句「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最終才意識到小女孩的求助,然後幸運的摸索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專家們常說要接納孩子,傾聽孩子。然知易行難,這種問題解決起來大多是持久戰,拼的是細心、愛心、耐心。
但世間事,唯愛不破,孩子的事也不例外。只要有愛打底,把孩子看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來平等對待,再把本應屬於孩子的掌控感漸漸歸還給他們,問題終將有解。這也正是那個無法準確用言語表達自己需要的小女孩的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