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質疑卻能改頭換面之後依舊熱銷,這與目前針對這一行業亂象的政府監管缺失有著莫大的關係。(圖片來源:消費者報導)
膠原蛋白的「美麗」謊言四:監管的「無人地帶」
近日,《消費者報導》接連發表了對市面7款口服膠原蛋白產品的第三方檢測報導,其中發現,湯臣倍健、顏如玉、無限極3款產品未檢測出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的「無效論」在本刊的檢測及調查中日漸清晰,但由於暴利驅動,這一行業在短暫的低迷之後又開始捲土重來,和許多保健美容產品一樣,依靠營銷攻勢,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飽受質疑卻能改頭換面之後依舊熱銷,這與目前針對這一行業亂象的政府監管缺失有著莫大的關係。
檢測標準難尋
市面上的口服膠原蛋白產品,各種叫法都有:膠原蛋白、水解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肽、明膠等,讓消費者難以辨識。
其實,這幾種產品各有不同。
明膠是膠原蛋白在高溫作用下的變性產物,在食品工業、攝影和製藥業中被廣泛應用。水解膠原蛋白是膠原蛋白或明膠進行水解後得到的產物,水解膠原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比明膠更小,也更容易降解。
膠原蛋白肽是膠原蛋白經過水解、酶解等一系列作用,成分小分子的膠原蛋白。這個過程工藝技術要求較高。
不過,四川大學皮革化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國英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膠原蛋白、明膠、水解膠原蛋白中,只有膠原蛋白才有生物活性,比明膠和水解膠原蛋白的潛在生物醫學用途更大。
然而,這麼多的物質,《消費者報導》記者在查詢中國膠原蛋白原料的相關標準時只找到幾個零散的標準,包括(QB2732-2005)《水解膠原蛋白行業標準》、(QB/T 2879-2007)《海洋魚低聚肽粉行業標準》、(GB/T 22729-2008)《海洋魚低聚肽粉國家標準》、(SB10634-2011)《淡水魚膠原蛋白肽粉行業標準》。
對於如何分辨產品中是哪種膠原蛋白,並沒有確切的檢測方法和理化指標,膠原蛋白成品更是如此。
例如此次事件中,湯臣倍健出具的檢測報告中羥脯氨酸的檢測方法為GB/T 9695.23-2008《肉與肉製品中羥脯氨酸含量測定》。標準僅適用範圍為肉與肉製品中羥脯氨酸含量低於0.5%(質量分數)的產品。(見《<消費者報導>就膠原蛋白產品第三方檢測結果對企業的回應》)
記者還發現,在《水解膠原蛋白》理化指標中,並沒有羥脯氨酸的指標要求,而僅僅對蛋白質(質量分數)有要求。
華南理工食品學院何小維教授告訴《消費者報導》記者,「每個產品應該都有一個標準。並且產品中都應標明膠原蛋白的具體來源,以及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等等。」
沒有國家標準,各企業會有自己的企標,然而,企標卻也不可相信。
某檢測中心的食品相關的檢測人員表示:「雖然沒有國家標準,但是有企標。可是企標是企業自己定的。大企業的企標可行性還行,可是很多小企業的標準根本行不通,檢測項目都不能順利檢測出來。」
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張大超則表示:「現在正在起草膠原蛋白原料的標準。產品按照國家目前的食品標準就可以了。」
此外,據本刊記者了解,這項源於日本的產品在日本境內也因檢測方法無法統一而沒有統一標準。
膠原蛋白「無人管」
因具有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意外走紅的顏如玉,據此次檢測結果顯示,並未檢出膠原蛋白的特徵物——羥脯氨酸。
然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認可膠原蛋白、膠原肽的保健功效只有保護皮膚水分、增加骨密度、增強免疫力三項。記者卻在顏如玉芝華露牌海洋魚皮膠原低聚肽口服液的訂購頁面中,看到「改善肌膚的粗糙、暗沉、延緩衰老」的字樣,涉嫌違規宣傳。
目前,中國膠原蛋白產品申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通過的有33款,市面上大部分膠原蛋白屬於食品。
膠原蛋白口服產品從原料、生產、流通、市場進行監督、抽查應有相應的監管部門。但事實上,在中國市場熱銷的膠原蛋白口服產品,處於「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
《消費者報導》記者就此採訪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得到的回覆是:「您說的膠原蛋白問題,不屬於我們這裡監管的,可以到食藥監局去問問。」
隨後,記者又致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在發完採訪提綱之後,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截至截稿尚未得到該部門回復。
記者查閱國家食藥監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網,並未發現有對口服膠原蛋白產品的產品質量抽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