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描寫漁民生活和志趣的詩歌。開頭寥寥幾句,簡潔而又生動地刻畫出打魚之家的生活風貌:茫茫無際的江海上,一葉漁舟在緩緩地駛進。漁舟頭上的漁翁飛快地抖動著手中的漁網,撒向海中,動作是那樣的熟練、輕巧、優美,而這撒出的網就像是轉動著的車輪迅速地飄入水面。
夫前撒網如飛輪,婦後搖擼青衣裙。全家託命煙波裡,扁舟為屋鷗為鄰。生男已解安貧賤,生女已得供炊囊。天生網署作田園,不教衣食看人面。男大還娶漁家女,女大還作漁家婦。朝朝骨肉在眼前,年年生計大江邊。更願官中減徵賦,有錢沽酒供醉眠。雖無餘羨無不足,何用世上千鍾祿。
船尾的漁婦則是典型的漁家打扮,身著青色的衣裙,輕快地搖動著槳槽。漁家長年生活在水上,出沒風波裡,漁船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漂泊不定,只有海鷗與他們作伴,海鷗拍打著輕盈的翅膀,發出動人的歡叫,伴隨著漁舟翱翔。這是多麼輕鬆、歡悅而又動人的畫面,我們從迅如轉輪的撒網,緩緩搖劃的槳擼和無邊江海的勾勒中,分明感受到了漁家自信,自豪,充實的內在情感的搏動。
「年年生計大江邊」,這是漁家父老輩的寫照,也是漁家兒女輩生活的寫照。大海就是他們的家。打魚、做飯、婚娶,生兒育女,一代接一代,生命就這樣頑強地延伸下去,他們已經習慣,滿足於這樣的水上生活。詩的七、八兩句告訴給我們漁家生活的志趣,那就是漁家生來就把出海捕魚看作是同務農一樣的生計,這種獨立自在的生活不用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這樸實而富有漁家生活氣息的詩句,正是體現他們的毅力、勇氣和生活的信心,同時又折射出倔強的人格的光彩。
或許本詩作者的仕宦生活使他對忙碌的公務、逢迎的官場、相互排擠的同黨產生了厭惡的情緒,而流露出對悠閒自得,獨往獨來的漁家生活嚮往的心情。或許作者為官在外,難得與家人骨肉團聚,遭受離別之苦,因而「朝朝骨肉在眼前」固然是漁家的歡樂和驕傲,興許這也是詩人所嚮往和企求的吧。
不求高官厚祿,但願朝廷能減少賦稅,能使漁家過上平安、自在的生活。作者就是這樣樸實而生動地描寫漁民普通、平常的生活和處世的心理和願望。另一方面,在這種平凡的生活心理和願望中,作者又用自豪和欣喜的筆調寫出了漁家「有錢沽酒供醉眠」,「何用世上千鍾祿」的超逸、悠然的高傲的生活情調。這正是一般的士大夫所缺少的。而作者對這種生活情調的企羨和讚美的情緒也躍然紙上。
全詩明白易懂,採用了口語化的手法,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了漁民生活的風貌,具有較強烈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