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平米房源275萬,真好意思啊!」昨天,市民曹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上述文字及房源圖片,旋即引發近百條評論。家長們炸了鍋,很多人在算出該學區房單價高達4.5萬元/平方米後,驚呼該套學區房的要價「喪心病狂」。
事實上,該房並非個案。沙河口區某學區房小區去年3月下旬3.19萬元成交的41平方米房源,目前相同戶型報價為4.3~4.8萬元/平方米;高新區某學區房小區70平方米房源的價格,已從前年及去年同期的1.4萬元/平方米、1.9萬元/平方米,漲到了現在的2.53萬元/平方米……
「漲得也太猛了吧!」這是曹女士帖子的評論裡,最為集中的觀點。一年以來,大連的學區房市場發生了什麼?漲價動力何在?這價格還能降嗎?
時隔4個月
購房價差28萬
「三年前,我朋友買了格致學區幸福e家的52平方米的房子,當時90多萬元買下來的。我家大寶明年9月份上小學,買學區房的事兒提上了議事日程。可一了解市場行情,可把我嚇一大跳!」做餐飲生意的趙女士本以為學區房房價這兩三年來就算有所上漲,應該也在承受範圍內,沒想到的是,幸福e家小戶型二手房已經漲到4萬多元/平米了。
在與二手房中介接洽過程中,趙女士了解到,該小區目前沒有40平米以下房源在售,總價款最低的是單價4.36萬元/平米、總價款200萬元的45平米房源。同一平米數的其他兩套房源,單價分別為4.66萬元/平米和4.81萬元/平米。
一家二手房中介公司向記者提供了一則案例,系該門店經手過的多套某學區房小區的41平米房源。2016年11月底,一號客戶以25809元/平方米單價買到了一套41平方米的學區房;轉年到了2017年3月底,二號客戶購買相同戶型以31930元/平米成交,也就是說時隔僅4個月,總房款的差額多達28萬元;而時至2018年2月底,該戶型單價上行超過1.2萬元/平米,底線達到4.3萬元/平米,上部則高企至4.8萬元/平米。
一句話說不明白的「為什麼」
採訪中多位中介機構的經紀人向記者證實,我市學區房出現了一輪時間較長的漲價,近期因為熱點學區房區域的價格躥至四字開頭,而引發需求方集中關注。對於價格飆升的行情,業內為其貼上的是「正常」上漲的標籤。
「學區房是剛性需求,每年都漲。上一個業主會把持有期間的所有費用算進去,轉嫁給下一個接盤者,再加上學區房熱度不減,所以上漲是常態的趨勢。而本輪漲得這麼厲害,是因為有很多其他因素多重疊加所致。」和平廣場周邊一家二手房中介公司的經紀人告訴記者,業內普遍認為首當其衝的原因是新房漲價的帶動作用。「開發商這輪調價,是沒有什麼特別的背景因素的,他就是要漲價。然後新房漲價帶動了二手房跟漲,而學區房又是二手房市場裡價格最為敏感的,往往扮演領漲的角色。再有貸款基準利率百分之十的上浮,也造成了市場買漲不買跌情緒的復發。」
二孩的湧現也被認為是現時學區房的漲價動力。「一方面,很多原本孩子中考之後就要賣房的房主,因為二孩的原因不再考慮短期內出手,導致短期內房源總數銳減,僧多粥少。另一方面,二孩政策也讓學區房的需求得以攀升,促進了價格的上揚。」
談判的時候說漲就漲
「4萬多、將近5萬的單價,這學區房價格都趕上一線城市了。」面對高企的學區房價格,不少家長望而卻步。記者從中介方面得到的信息是,學區房的諮詢熱度不減,但是價格是唯一的攔路虎,絕大多數客戶聽聞房價即沒了下文。但實際上,「天價」學區房也並不愁賣,「總歸有人接盤。」
一個業內的普遍觀點是,學區房價格通常難有鬆動,「漲上去了基本就降不下來。」經紀人小戴對記者說,接盤者來自於三個群體;一是有能力購買學區房的剛需,雖然基數小,但總歸是有的;二是房販子,這些人收房子,都能給到中介公司全額2.5%的中介費,所以一有便宜房子,經紀人首選是馬上接洽房販子;三是中介公司自己買下,囤一陣後待房價漲到一定程度後再賣出。
「昨天有個年齡挺大的阿姨,賣9中學區的老房子,想4萬元/平米賣。經紀人都趕緊聯繫各自手裡的房販子,好幾個人想要。後來讓我們公司內部一個高層截住了,他要買,打算到手後馬上4.5萬元/平米賣。」小戴告訴記者,新上來一個房源,好幾方面人馬盯著,「看架勢就跟市場買白菜似的。」
在價格連漲、房源稀缺的背景下,房主心態也格外堅挺。「現在不是說總房款200萬元,需方就準備這些錢就夠了的。最起碼得準備230萬元出來,因為房主現在特別容易在談判的時候臨時漲個十萬二十萬的。」小戴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