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2021-03-04 GirlUp

曾經採訪過一個做文化行業的女性創業者,她說過這麼一句話:「推動一個行業發展的,往往是所謂的邊緣人。」猛地一聽像是句歪理,可仔細想想,好像有些道理。

無論是職場人士,還是創業者,在剛剛進入一個行業的時候,往往更依賴所謂 「過來人」的經驗。可很多約定俗成的規則反而成了一種沉重的枷鎖,阻礙著進一步的發展。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創新來自於跨界,學金融的人做了時尚,學媒體的人做了網際網路,學法律的人做了文娛,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為不同的行業提供有別於大多數人的全新視角。

「不被套路的思維」大概是跨界邊緣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來源:經緯創投

id:matrixpartnerchina

「邊緣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對什麼他都不信以為真,不認為本來就應該那樣,什麼東西他都會保留一個質疑的、側目而視的姿態。」--作家嚴歌苓

有一種人,他們站在群體中,卻不屬於任何群體。他們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思考,往往有著難以定義的個人色彩,往往被視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

他們看起來總是奇怪的,因為缺乏「被標籤化」的特質,他們看起來離公認的成功人士所有需要的充分條件非常遙遠。

然而弔詭的是,許多看起來不怎麼樣的邊緣人,恰恰最終顛覆了世界,比如你們都很愛的賈伯斯……

「邊緣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指的是對所處的社會群體參與度不完全的人,在「內部人」看來,他們特立獨行,讓人難以捉摸,邊緣人在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方式的人。他們因為難容於世,故而生活往往容易惹來非議;因為少人理解,故而內心彷徨不安。

在矽谷,如今車庫裡誕生創業公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在1976 年,所有人包括創業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車庫裡創辦的公司。

如今的美國,印度工程師已經非常常見了。但時間往回推,他們也曾有過無法融入的窘境。谷歌現任CEO皮查伊現在是全球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他今年2月拿到谷歌發出公司有史以來價值最高的股票獎勵——1.99億美元的受限股(按當日市值計算)。皮查伊出生於印度,且家境貧困,據說他剛去美國念書的時候,甚至連書包都買不起。

這樣的名單,我們還能非常容易地拉得更長:Adobe的CEO山塔努·納拉延/思科首席技術官帕德馬錫·沃裡奧/德意志銀行聯席CEO安舒·賈恩/百事可樂公司CEO英德拉·努伊……

Paul Graham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這麼一個現象,許多創始人因為自己是「邊緣人」而無比的苦惱:

"很多創業者,已經有了一家真正公司該有的東西,比如設計不錯而且性能優良的產品,你會覺得,他們本應更加自信才對,事實卻不是這樣。我見過很多創業者,他們創造了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但卻為我沒有漂亮的商務名片、我的辦公場地看上去很low『這類的瑣事而焦慮。而這個過程,很多創業者也都經歷過。"

我們想說的是,不要被看似正確的集體認識所束縛: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的;偉大的藝術品不必追隨潮流,他本身就能引領潮流。

許多時候,偉大總是來自於邊緣人物,他們所代表的不屈意志與行動,恰恰是誕生新事物的起點。那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這些邊緣人?

「邊緣人」的視角

好的想法往往是邊緣人想出來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在任何一個既定的「圈子」內。所以當視角由外向內投射,往往能照見內部精英看不見的地方。邊緣人總是不停尋找前進的縫隙,因此他們有勇氣break things,對於行業動向有更加敏銳的感知。

《廣告狂人》的男主角唐 · 德雷柏,脫胎於現實人物 喬治 · 路易斯——美國歷史上最有天分的廣告藝術家。1931年,Lois出生於希臘移民家庭,從小因為長相和語言問題被其他小孩取笑,因為那個時期WASP(安格魯撒克遜裔美國新教徒)是美國的主流,抗爭與融入是邊緣人Lois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傳統的解說式廣告一度在美國市場佔據統治地位。當時有一大批歐洲現代派人士移民美國,帶來很多先進觀點,Lois率先察覺到他們的可貴之處,所以在廣告中加入大量新鮮、人性化的宣傳詞,從而做出了許多深入人心的廣告。

這個「廣告界的莽夫」、「麥迪遜大道上的瘋子」在25年的創作中,完成了13224個作品。他挑出其中的260個創意,寫出了「大眾傳播學的《聖經》」——《廣告的藝術》。

作家海勒評價說:「他的創意總是出其不意,充滿了叛逆,但反而更能打動消費者心理。」

對於擁有安全感的內部人,他們有著既深且重的枷鎖,他們在意內部的認同,在意同行的審視,在意的東西如此之多,以至於他會選擇大家都熟悉的方式工作,試圖去討好所有人。但大家都滿意,並不能自然而然地等同於傑出,甚至有時候意味著平庸。

「邊緣人」的冒險

邊緣人另一個成功的原因他們「一無所有」,所以不會患得患失:反正沒有什麼可失去的,那不如去拼,去冒險,大不了清零重來;而內部人士則會被名利所累,他們無法接受衣冠楚楚的精英範兒零落成泥。

被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的賴聲川,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戲劇博士,當他從美國回到臺灣時,面對的是因為戒嚴政策而荒蕪如沙漠的文化市場,相聲藝術銷聲匿跡,民眾根本不知劇場為何物。

他在一所剛成立一年的藝術大學裡任教,卻連教材也沒有,臺灣本土也沒有戲劇作品可供分析。除了一身戲劇才能,他一無所有。

這樣的窘境裡,賴聲川在自己的家裡成立了「表演工作坊」,他做導演編劇,妻子是製作、行政,帶著沒有接受過相聲訓練的演員,創作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戲劇藝術在臺灣活了。

賴聲川是相聲藝術的門外漢,臺灣曾是戲劇的荒漠,他作為一個邊緣人行走在邊緣之上,儘管一無所有,但拼一拼,就有了後來的《桃花源》、《寶島一村》、《如夢之夢》……

昔日的成功、他人的讚賞,某種程度上來看不是蜜糖,而是脫不下來的紅舞鞋。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邊緣人」的弱小與抗爭

作為一個行業的邊緣人,能夠獲得的資源和幫助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時候恨不得一個人掰成兩個使,但這並非一件完全的壞事。

因為這樣你就有機會事必躬親,學習每個環節,從而提升自己。也只有你可以清楚知道要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與其讓別人搞砸了你的事,不如自己親力親為。

而內部精英則會逐漸進入管理層,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分配工作任務上,為下屬提供幫助,監督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做好工作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如果遇到了比較糟心的員工,管理層的精英們還要為之彌補過失,疲於應對,最後的結果很可能並非精英們希望見到的。

戴爾·齊胡利曾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玻璃藝術家,但是他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吹過玻璃,因為這些事情會有助手替他做。但助手不是他,藝術創作也不能由別人代為實現,所以他已經很久沒有值得稱道的藝術作品問世。

精英們漸漸遠離了原本擅長的事情,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創造。

邊緣人的成功很難用什麼定義來框住,因為他們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沒有標籤。即使你覺得自己符合邊緣人的某些特質,也不能保證你一定會成功。Paul Graham針對邊緣人給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

關注新事物和被忽視的東西

精英成為精英,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擅長什麼,所以尤其專注和用力。這也意味著他們忽視了專業以外的事情。要避免以卵擊石的悲劇,邊緣人應該尋找這些精英們忽視的事情,還有新生事物,趁內部人還未回過神來,迅速成為專家。

很多內部人覺得不行,或者不重要的地方,就是邊緣人成功的機緣所在。因為你解決了精英都做不到的事情。

模仿「精英們」好的地方

我們崇拜那些已經成功了的精英,自然而然想要模仿他們,想知道他們每天工作幾小時,是喜歡晨跑還是夜跑,工作的時候會不會罵髒話……若是奉賈伯斯為教主,就學著他在公司裡武斷專行?若是羨慕Richard Branson締造的維珍帝國,就學他玩世不恭?

儘管模仿是一種快速進步的學習方式,但是真的沒有必要連缺點也學啊。精英並非聖哲,他們身上有的是原裝的缺點,成名後養成的惡習。因為家大業大,所以才能無所謂。但是邊緣人不行,這些缺點會導致事業在剛起步時就傾覆。故而模仿精英們好的地方就行了,沒比要學缺點。

Try it!

嘗試做點什麼,是邊緣人最大的力量。這種試探是出於好奇心,是你自己決定要做些什麼。從興趣和愛好出發做事情,就不會有「我在完成工作」這種消極的心情,拖延症也奇蹟般地治癒了。

Paul Graham說,「像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我曾經把時間浪費在『我該做些什麼』的焦慮上,但實際上我應該少花點時間去猶豫和焦慮,而是應該多去嘗試一些真正有意義的的事情。」

「既然人生是冒險遊戲,那就堅持下去。每一天都是最美好的祝福,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禮物,我永遠不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哦,至於疤痕、骨折、四肢酸痛和偶爾發作的疼痛嘛,我認為這些只是溫柔的提醒,生命非常寶貴,也許我比自己想承認的還要脆弱。」--探險家貝爾·格裡爾斯

 ◆

如果有融資需求

請加微信:GirlUpyaya聯繫我們

 ◆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

加入全球女創聯盟

一起實現財富自由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總是「邊緣人」在改變世界?
    在大多數人看來,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也都是邊緣人物:他們雖然很聰明,但學習成績並不好,先後輟學不說,還做過為電話系統安裝「藍盒子」這種既不賺錢又不合法的蠢事。 但這些大多數人也無法預知的是,正是這樣的,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的邊緣人,恰恰在改變著世界,而最終讓他們啞口無言,甚至嘖嘖稱讚。
  • 為什麼總是邊緣人在改變世界?
    如果這樣來看,這世界不外乎兩種人,一種是內部人,一種是邊緣人,那麼怎麼區分這兩種人,我覺得有必要做一個測試。但是問題來了,大多數挑選「精英」的方法,都面臨一個難題:是以他們所在領域的「出色度」為標準,還是以他們完成測驗的出色度為標準? 所以,首先,我們用什麼方法測試最可靠?
  • 多巴胺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成功
    於是有人開始研究「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成功」,研究結果當然是五花八門。今天要分享的一種,卻是另闢蹊徑地從神經經濟學角度來解釋這一問題,「多巴胺」水平決定一個人的成功。但是,可不能把多巴胺水平高低與做事成功與否簡單劃等號,因為刷抖音、玩遊戲的時候其水平也高,把多巴胺用對地方,才是其決定一個人總是成功還是總是不怎麼成功的關鍵。而且,這是能夠藉助心智的力量做出改變的,即你也有機會變成那個總是成功的人。你是否注意到有些人在生活中似乎比其他人更成功?
  • 王明珂:為什麼要研究邊緣族群
    為什麼要研究邊緣族群澎湃記者:朱戟影  來源:澎湃新聞3月15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帶測試題)
    評測標準:以上20個題目,1~10題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總體特徵;11~15題為任性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亞型特徵;16~20題為自我毀滅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亞型特徵。如果你對某一項回答「是」,你應該為自己擔心了。如果回答中有兩個「是」,建議立即諮詢心理專家。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患更在乎自己給別人的印象、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以及自己的表現。
  • 當人接近崩潰的邊緣,怎麼辦?
    當人接近崩潰的邊緣,怎麼辦?——木田之光苦難就是苦難。人為什麼會崩潰呢,比如說一個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的去世。想一想,再也無法改變,再也不能。想一想,那逝去的溫柔,是一種有意的慈悲。再也無法得到安慰,再也無法擁有人間溫情,整個心浸入冰窖。淚水是鹹的,看著看客們有意無意的狂歡,鹹著自己的心。
  • 我看了很多凌晨4點的北上廣,卻總是和成功失之交臂,為什麼?
    1.為什麼我總是踩不在成功的點上?那家邀請我回去的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了, 如果我當年回去,現在不是已經財務自由了麼?再看看教育這個盤子, 按說是上升行業,可是我們的經營模式一盤亂,做了幾年也不見起色。 你說,我每天就沒有1點之前睡過覺, 拼命把事情做好,我自覺也不笨, 但是為什麼每次運氣就差那麼一點點, 總是踩不上點兒呢?」
  • 換個「邊緣肺」 修復後成功移植
    不久前,老王病情急劇惡化,輾轉於幾家大醫院求醫都被勸退,直到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廣醫一院),何建行教授團隊成功將一顆「邊緣肺」經過體外肺灌注「再修復」,移植到患有終末期肺纖維的老王體內。據悉,這是國內首例「邊緣肺」經「再修復」後移植成功的案例。廣醫一院自2003年開展肺移植,至今已完成了219例肺移植手術、8例心肺聯合移植手術,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沒有主見
    你與他剛接觸和認識的時候,覺得這樣的人讓你很舒服,你很喜歡跟這樣的人做朋友。但是,當你跟他交往久了以後,你會發現他的另外一面。他在你難過的時候,他會很耐心的安慰你,讓你心裡很溫暖。但是當你出現問題,需要他給你建議的時候,他總是沉默不語,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且你還會發現,他在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無法自我決定,總是指望從別人那裡得到解決方法。為什麼會這樣呢?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感情不順?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感情不順?戀愛談了一段又一段,卻總也遇不到那個對的Ta?為什麼有的人轟轟烈烈投入,結局卻總是不幸?為什麼有的人婚姻生活二十年,卻總是感嘆自己命不好?除非你真的遇上一個情商極高,特別懂你心思,事無巨細讓你享受愛情的人。可感情也是公平的,這樣的人也更願意找一個讓他相處舒適的伴侶。所有珍惜還在你身邊的人 ,一起學會表達愛、感受愛,讓對方體會愛,共同創造愛!
  • 大學教室的後排為什麼總是坐滿了人?
    那就是——大學教室的後排總是坐滿了人。不知道大家在中學讀書時候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教室前排是學渣的專座,班主任很喜歡將調皮的成績差的學生安排坐在教室的前排;而成績相對較好自律的學生會偏向被安排坐在後排。而上了大學後,自由的我們在上課時寧願選擇靠後的座位。
  • 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必須警醒!
    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應當學習的品質有人總在抱怨:為什麼心狠手辣的人似乎更容易成功,善良的人卻默默無聞,老老實實付出反而沒有回報。甚至有人把成功的原因歸為心狠手辣,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不夠狠。
  • 遇到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怎麼辦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可分為形式性「邊緣人」與實質性「邊緣人」、自決「邊緣人」與他決「邊緣人」以及積極「邊緣人」與消極「邊緣人」。教育是一個公共領域,它負載著實現公共利益的目的。人們在日益關注起點公平,即關注起跑線上的公平的同時,同樣應該關注教育過程公平,即跑道上的公平。課堂教學作為教育過程的主戰場, 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並得到良好的進步和發展的課堂。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婚姻不幸、子女緣薄?
    看似非常般配、感情非常要好的一對戀人,陰錯陽差,總是走不進婚姻的殿堂。亦或條件非常不錯的人,總是風錯過季節,雨錯過沙漠,到老都是形單影孤孖然一身。有的夫妻結婚後,看似身體很好,檢查也沒什麼問題,但總不能成功生育;或者不想生時一次次懷孕,而正想要生時,卻總不能順利生產。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是冥冥中你生命星空裡的孤辰、寡宿星在作怪。
  • 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被欺負?
    人善被人欺這句話是真的嗎?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我知道我的善良好像一直被別人當作懦弱,認為我是好欺負的人,從小生活環境就是被看不起,不被人認可,小時候的我雖然不懂事,但是也看的懂大人們的眼神裡的嫌棄,我知道他們看不起我們家,小時候不論發生什麼事,好像我們都是可以不被認真的對待,比如小時候我的玩伴只有自己,因為別的小孩,他們的父母都讓他們別和我們家走太近,在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我總是被孤立,大人們都以為我不懂
  • 為什麼美國人總是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而就是這樣一個軟體業精英,一個富於幻想的開拓者,一個為玩耍一擲千金的豪客,一個總是投資失敗卻成功積聚巨額財富的商界巨子,卻在創造著一個傳奇———他有取之不盡的財源、獨樹一幟的投資理念,也有與眾不同的成功標準與創新意識。 人們評價他的投資是——似抓起一把骰子,隨意拋向空中,無管得失。這樣的評價似乎並不過分。
  • 為什麼我總是被人欺負
    但是,如果有誰總是黴運不斷,天天悽悽慘慘,大家也別急著替他打抱不平。不是有句老話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如勸他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受人欺負的總是你?到底誰該為你的悲慘負責?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據理力爭,是不敢?不想?還是不情願?    精神分析的答案是:那些總是處境悲慘的人,通常都很「享受」他的悲慘。    榮格說:我們不曾察覺到那一部分的自我,就構成了所謂的命運。當一個人總是反覆陷在某種固定類型的問題之中,很有可能就是他的潛意識選擇了重複這些問題。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言而無信?
    曾經有人問小編,「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言而無信?」答案是相當的出其不意。
  • 總是失敗,與成功無緣,鐵定是這幾個行為鬧的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老是跟成功無緣嗎?說不定就是一下幾個行為給鬧的,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大家不放棄和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對比一下:【1】拖泥帶水不乾脆---做一件事情總是婆婆媽媽,只有開始沒有結果典型的虎頭蛇尾工作方式,其實就是執行力特別差行為。
  • 我們的宇宙有邊緣嗎?如果有,那邊緣外又是什麼?
    如果你一定要說宇宙某個地方是邊緣,邊緣外是什麼?還是宇宙啊!哪怕那邊緣的外邊啥都沒有,它也是宇宙空間的一一部分。更何況,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到看到宇宙中存在這樣的空無一物的「宇宙邊緣」,也沒有摸到一堵隔開宇宙的高牆。為什麼就一定要把宇宙想像成一個有限的、不斷膨脹的氣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