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一個親戚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抱怨自己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希望他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也擔心他長大後會太聽話,沒有意見,她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採取這一措施,使兒童既聽話又獨立。
事實上,父母應該清楚他們希望孩子在什麼方面聽話。
父母希望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都遵守你的要求,或者父母只是希望他們遵守一些基本準則,其它的事情對他沒做太多約束。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服從你,但你也希望他長大後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就真的很難了。
如果你只是想讓你的孩子遵守一些基本的社會規範,父母會給他很多其他的東西,大的自由空間,那麼就有足夠的條件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在理清兩者的區別之後,我們來看看如何培養一個聽話、獨立的孩子。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儘量控制好孩子的情緒。
如果他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發脾氣或者說髒話,甚至威脅他們,孩子們就會把你從你身邊奪走。在學習了這些壞脾氣之後,將來,在學校和生活中,他也可能對人如此暴力,久而久之,他就會變成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雖然孩子做錯了什麼事,但他不必大喊大叫或咒罵來教育他,你可以試著用其他的方式表達你的觀點,這可能會讓他更容易接受。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某事,每次都要使用命令語言,沒有人會是幸福的。
當你想讓你的孩子幫忙時,你可以用更多禮貌的語言,這樣孩子就會有禮貌,其次,他會覺得自己已經能夠幫助別人了,成功完成後,他會有一種特殊的成就感。
想要孩子聽話,先分清楚,這是孩子自己的事。
例如,他不做家庭作業而導致責罵,我不喜歡吃東西,這會導致餓肚子,這些都是他的事,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變得自主,父母不必強迫他們遵守你的要求,你可以試著讓他犯錯誤。
讓他承擔沒有完成作業的懲罰,讓他在試圖遲到之後受到別人的懲罰,讓他知道如果他不吃東西就會挨餓的後果,父母也不用那麼擔心。
在他嘗到了不好的結果之後,他會有所醒悟,等著你日後提醒他,他知道該怎麼做,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家長一味制止,孩子不知道這些事情的後果,他們不會選擇「服從」,而是選擇挑戰你的底線。
如果這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是要求孩子完成的,那麼孩子的不服從並不意味著他不服從,父母應該反思你是否太專制了。
例如,家長同意孩子花多長時間完成家庭作業,如果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作業,額外的時間可以免費給孩子,讓他喜歡看課外書和打遊戲,看電視,家長可以跟著他,這樣可以讓他更有動力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如果家長不遵守承諾,等孩子完成作業,然後再給他布置更多的作業,那麼孩子就沒有動力做作業了,他只會把15分鐘內可以完成的內容推遲到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都是這樣做的,而且還在那裡還有很多試卷等著他,他一定失去了動力。
另外,當孩子在上學前非常沮喪時,家長一味地告訴孩子「快點,快點」,但效果不大。
相反,你會問孩子:「你想先刷牙還是穿衣服?」孩子提供選擇,兩種選擇的目標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樣「督促」就更有效了。
為了教和玩,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那麼我們可以把孩子「不聽話」的場景應用到遊戲中,用孩子最喜歡的玩偶來模擬和交換角色,讓娃娃成為孩子,孩子也會扮演家長的角色,這樣家長就可以更好地通過遊戲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欣賞母親的角色。
如果你正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你的孩子反覆犯錯或不遵守規則,那麼家長可以花點時間冷靜下來,和孩子討論一下,孩子不想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他覺得做這件事讓他不舒服,還是母親的語氣讓他非常沮喪,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母親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
當雙方都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後,他們可以一起討論一個折衷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會讓孩子高興地完成,而且會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記住,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不應該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因為這樣會破壞孩子的積極性。
很多家長只會在孩子完成一些事情後說「你真的很好」和「你真的很聽話」。對於這種徒勞的讚美,你可以嘗試多樣化的讚美,比如勤奮和努力,集中注意力和其他特定的詞語來描述你孩子當前的行為。
具體的表揚和反饋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更好,哪些方面薄弱。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聽話,那是特定於某些事情的,比如幫家人洗碗、掃地、疊衣服、什麼時候完成作業、什麼時候睡覺等等。
家長可以列出這些具體的時間任務單和檢查表,加上日期,每次完成後讓孩子打勾或貼上一朵小紅花。
但是,這個清單不是家長單方面制定的,而是應該和孩子商量,制定出雙方都能接受的任務清單,以鼓勵孩子積極完成。
當他完成後,家長可以給予一些鼓勵,當不成功時,父母不應該侮辱或斥責他們的孩子,他們可以從其他方面引導和鼓勵他們堅持下去,畢竟,良好的生活習慣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後:
說了這麼多讓孩子「聽話」的妙招,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過程集中在父母應該做什麼、你的行為上,而教育的方法是決定一個孩子能否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而這些服從不僅是服從,而且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選擇,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會讓他們長大成為「只聽媽媽話的巨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