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所遇,為中國幾千年來未遇之變局,那如何看待李鴻章

2020-12-19 百家號

晚清所遇,為中國幾千年來未遇之變局。當時號稱名臣的,李鴻章和他老師曾國藩,相愛相殺的左宗棠,以及對持南洋北洋的張之洞,都還是延續中國傳統思想的政客,全然沒有現代眼光。他們也不過時局的維持者,好一點壞一點無關大局,清朝這條船不過早晚要沉,這些人也不可能開創國家民族的新局面。

說李鴻章愛國還是賣國,能幹還是粉飾,其實與他的初衷無關。時局在那裡,譬如甲午戰爭,離江戶開城才26年,離西南戰爭才17年,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日本從被人家用炮船轟開國門到用炮船轟開別人國門,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孰高孰低,大抵可知。

行政體系不改變,國人思想不改變,李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當然也不否認這些事情還是有些實際意義,也確實為以後的變革留下了影響,然而對於李鴻章的目的沒有絲毫幫助。以中興之臣為己任,他的死對頭左宗棠總說今亮未必不如古亮,以武侯為楷模,李鴻章怕也是有這個心氣,總以為能像張居正那樣為朝廷挽回一些氣數。大抵在他們心中,一敗於英國、二敗於英法,洪楊起來鬧事,大清沒有亡國,也沒有像南宋那樣偏安一隅,總是祖宗保佑,割了些租界,也不過蠅頭之地,大清還可以在自己手裡中興起來。

說李鴻章賣國的,說他籤了多少多少條約、賠了多少多少錢,可在他眼裡,古來漢高祖有白登之圍、唐太宗有渭水之約、宋朝有檀淵之盟,南宋時候,又哪裡是花了銀子就能拿回河北之地的?這不怪他,科舉考出來的人,讀聖賢書、治史就是修齊治平了,林則徐所謂開眼看世界,實則自己也是不懂的,晚清這些名臣,無非是用史書裡的觀點來看現實。

以李鴻章的資質,如果生在康雍乾時代,也是歷練的一代名臣;倘若生在崇禎年間,可能還能扭轉乾坤,生在晚清,對他個人來說是個悲劇吧?毛主席評李鴻章是水淺而舟大,時局不容李鴻章再用傳統思想來考慮問題了,而他究竟還是個古人,人力風帆船再好,終究是比不過輪船的。

李鴻章所做的所有事,本質在於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而不是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富強。君不見 洋務運動 各大工廠賣官買官官僚作風極重君不見 北洋水師 軍紀敗壞物資嚴重缺乏由此可知,李要的是有這個東西而不是這個東西發揮出怎樣光明的作用。是的,我承認在籤完條約他會發出秋風寶劍孤城淚這樣的感慨。有這樣的感慨首先是因為,一輩子的心血毀了,一輩子的名譽毀了。至於有沒有為自己玩弄權術,沒有務實提高這個國家的實力,而去與洋人決一死戰而遺恨,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也是有的。可就算有,就像歷史不會因死的悲壯而原諒戰敗的將軍一樣。

相關焦點

  • 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李鴻章拿來與左宗棠爭經費的說辭嗎
    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李鴻章拿來與左宗棠爭經費的說辭嗎?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上曾有這麼一段關於李鴻章與晚清的記載,說到李鴻章給皇帝的奏摺寫道,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老師在課堂上的解釋,大多是說晚清的中國當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三千年未有的。
  • 李鴻章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主席的這話,同時也令至簡想到了李鴻章所遇到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鴻章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說:「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
  • 李鴻章說「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人們爭議了100年,其實是為軍費
    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上說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出現到今天,一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熱議。近代中國確實發生了巨變,也確實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實際上和李鴻章說的變局卻不是一回事,李鴻章預感到了變局,但卻沒有能準備認識那那個變局。
  • 年少不知李鴻章,李鴻章自評讓人深思,但毛主席評價更是一針見血
    李鴻章,晚清中興名臣,一生代表清廷籤下了30多個條約,其中絕大多數為不平等條約。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往往呈現出兩個極端,指責他的人說他是賣國賊,欣賞他的人則認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有人說,李鴻章之所以大力推行洋務運動,是因為他對晚清時局認識最清醒、最深刻。這樣說也不為錯,作為晚清海防派的代表人物,他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評價 —李鴻章
    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有好有壞,讓人感到可惜,中國就是在他那個年代才開始衰敗的,所以他也是有責任的. 李鴻章為大清國國計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業,令他身後的國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到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
  • 翁飛研究員作客「復興論壇」 縱論李鴻章與甲午風雲
    報告會開始,翁飛研究員就李鴻章所處的時代背景做了扼要解讀。他指出,19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正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動蕩、大分化、大轉型的時代,內憂外患,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處於這「三千年一大變局」之中的李鴻章,風雲際會,對外和戎、對內變法,邁出了近代中國真正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他自己也因此成為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關鍵人物之一。
  • 新書推薦┃┃王開璽:晚清變局——晚清七十年的苦難突圍史
    本書以政治史為視角,對晚清歷史進行了深刻探究,重點論述了晚清以來清政府、清統治階級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所採取的各種政策上的應對。涉及晚清政治與政局、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等。作者簡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晚清9大名人的真實相貌:李鴻章老態龍鍾,圖9是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鹹豐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時,奕繯與恭親王奕訢一起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出力,事後奕欣封為議政王,主管樞垣、總署,奕誤則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主管神機營練兵事務。【李蓮英】作為晚清最出名的太監,李蓮英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照片中的李蓮英面露陰險,他掌握著慈禧太后很多秘密。即便如此,李蓮英最終還是順利離開紫禁城,這足以說明他的手段。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自己撐傘沒了官威,官府衙役摁倒犯人打板子
    這些人來自官宦之家,個個盛裝華服,打扮精緻,她們代表了晚清上流社會的女性形象。最後一排中間那位女士穿洋裝,顯示出她對外來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敢於領風氣之先。李鴻章出訪歐美時的珍貴留影。1896年,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出訪歐美各國,成為清朝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外交特使。
  •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看完這些晚清歷史才算剛剛入門|中國歷史的書單12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近代史專家雷頤的新著《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以晚清名臣李鴻章從發跡到去世的重要奏摺與信函為切入口,進行了獨到的解讀。表面上看,他從「為官」、「外交」和「洋務」三個方面考察了李鴻章一生的為人和事功,實際上作者在展現李鴻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發跡軌跡的同時,更向讀者展現了這一幕背後,晚清帝國逐步崩潰的全過程。
  • 李鴻章是中國千古罪人嗎?
    欣賞他的人讚不絕口,甚至有了那句「年少不懂李總督,如今方知真中堂」。現如今,他的名字因與那個屈辱的時代相關,很少被提及。即便被提起,他所建立的功業,以及為這個民族所做出的貢獻也都被一邊倒的口水淹沒。說李鴻章是賣國賊,誤國者的人,大抵就是他籤了那些不該籤的條約。以上這些都是他的罪證,其中都能找到李鴻章,李中堂親手籤下的大名。
  • 晚清重臣李鴻章,為何要逼死首富胡雪巖?你看胡雪巖的後臺是誰
    李鴻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被慈禧太后稱為「再造玄黃」之人,更是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清史稿》甚至將其評價為「名滿全球
  • 李鴻章連籤兩大不平等條約,為何還能受到各方的認可和尊重?
    這本書寫成在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之後的兩個月,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梁啓超。在清末民初,梁啓超是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傳播者。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只有29歲。儘管他比李鴻章要小將近50歲,但是他們依然是同時代的人。同時代的精英是如何看待充滿爭議的李鴻章的,從這本書中,或許可見端倪。
  • 晚清時期李鴻章對日本說「臺灣割讓,兩國定世代為仇」,語出驚人
    中國歷代朝廷都是非常重視領土的問題,大多都會選擇與來犯的敵人交戰而擴大自己的疆土,可是等到了晚清的時候,隨著列強的入侵,中國成為了一個被外國所控制的國家,雖然沒有完全淪落,畢竟清朝時期也有很多愛國人士。
  • 李鴻章調任上海,如何鎮壓地頭蛇?曾國藩教高招,這才是為官之道
    李鴻章是中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布滿了戲劇化的張力,沾染了悲劇與壓抑的色彩,充斥著大量的矛盾與爭議。 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締造了中國近代外交,被迫籤下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箇中原委,是非曲直,他的功與過世人難以單方面評析。
  • 合肥籍的晚清重臣李鴻章,安徽名人館裡的名人故事
    別急,我們一一道來。第六展廳裡的第一個人物展示,就是晚清重臣——李鴻章。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 李鴻章歷史定位論綱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啓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 晚清橫行霸道的美國僱傭兵,囂張跋扈,最後被李鴻章「舟覆溺斃」
    晚清時期,各種帝國主義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使得閉關鎖國百餘年的中國大門被迫向世界打開。國門大開,各類洋人來到中國,其中有一個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槍手,來到清朝以做僱傭兵為生。最終李鴻章忍無可忍「給我淹死他」作為一個僱傭兵,尋找挑戰,和不斷地挑戰是其所追求的。白齊文的父親是一位法國軍官,從小跟隨父親參加了克裡米亞戰爭。在戰爭結束後,他開始週遊世界,不斷地尋找全新的挑戰,最後來到了「冒險家樂園」中國上海。
  • 從家族史的角度剖析李鴻章,展現李氏家族在晚清的積極與消極作用.
    要了解晚清歷史,不能不提李鴻章。在中國近代歷史的命運大轉折中,李鴻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人物。理解了李鴻章,也就理解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制度緣何走向滅亡,近代中國為什麼會有一段屈辱歷史,中國現代化之路是怎樣開啟的,中國何以為今天的中國。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做到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要面對的卻是內憂外患隨時可能傾覆的政權,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譽為大清帝國唯一可以和世界列強匹敵之人。梁啓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或許這個"之遇",可以讓我們找到答案。年少成名,卻又大器晚成李鴻章自小就被人認為很聰慧,他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當時已經算是名滿京城了,可以說他是年少成名,然而為什麼又說他大器晚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