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所遇,為中國幾千年來未遇之變局。當時號稱名臣的,李鴻章和他老師曾國藩,相愛相殺的左宗棠,以及對持南洋北洋的張之洞,都還是延續中國傳統思想的政客,全然沒有現代眼光。他們也不過時局的維持者,好一點壞一點無關大局,清朝這條船不過早晚要沉,這些人也不可能開創國家民族的新局面。
說李鴻章愛國還是賣國,能幹還是粉飾,其實與他的初衷無關。時局在那裡,譬如甲午戰爭,離江戶開城才26年,離西南戰爭才17年,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日本從被人家用炮船轟開國門到用炮船轟開別人國門,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孰高孰低,大抵可知。
行政體系不改變,國人思想不改變,李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當然也不否認這些事情還是有些實際意義,也確實為以後的變革留下了影響,然而對於李鴻章的目的沒有絲毫幫助。以中興之臣為己任,他的死對頭左宗棠總說今亮未必不如古亮,以武侯為楷模,李鴻章怕也是有這個心氣,總以為能像張居正那樣為朝廷挽回一些氣數。大抵在他們心中,一敗於英國、二敗於英法,洪楊起來鬧事,大清沒有亡國,也沒有像南宋那樣偏安一隅,總是祖宗保佑,割了些租界,也不過蠅頭之地,大清還可以在自己手裡中興起來。
說李鴻章賣國的,說他籤了多少多少條約、賠了多少多少錢,可在他眼裡,古來漢高祖有白登之圍、唐太宗有渭水之約、宋朝有檀淵之盟,南宋時候,又哪裡是花了銀子就能拿回河北之地的?這不怪他,科舉考出來的人,讀聖賢書、治史就是修齊治平了,林則徐所謂開眼看世界,實則自己也是不懂的,晚清這些名臣,無非是用史書裡的觀點來看現實。
以李鴻章的資質,如果生在康雍乾時代,也是歷練的一代名臣;倘若生在崇禎年間,可能還能扭轉乾坤,生在晚清,對他個人來說是個悲劇吧?毛主席評李鴻章是水淺而舟大,時局不容李鴻章再用傳統思想來考慮問題了,而他究竟還是個古人,人力風帆船再好,終究是比不過輪船的。
李鴻章所做的所有事,本質在於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而不是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富強。君不見 洋務運動 各大工廠賣官買官官僚作風極重君不見 北洋水師 軍紀敗壞物資嚴重缺乏由此可知,李要的是有這個東西而不是這個東西發揮出怎樣光明的作用。是的,我承認在籤完條約他會發出秋風寶劍孤城淚這樣的感慨。有這樣的感慨首先是因為,一輩子的心血毀了,一輩子的名譽毀了。至於有沒有為自己玩弄權術,沒有務實提高這個國家的實力,而去與洋人決一死戰而遺恨,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也是有的。可就算有,就像歷史不會因死的悲壯而原諒戰敗的將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