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決諮委下一步如何發展,備受關注。
究竟是只充當「政府智囊」,還是要成為一個新的「權力機構」?歷經兩年「百花齊放」之後,順德決策諮詢面臨一個方向性選擇。
兩年前,以容桂設立決諮委為發端,順德開始形成一股決策諮詢潮流。截至目前,順德下屬10鎮街和9大部門均建立了決策諮詢機構。這種趨勢還向非政府機構,如村(社區)、學校、醫院等基層單位擴展,容桂有5間學校試行校務諮詢和監督委員會制度,容桂馬岡、樂從葛岸等社區還成立了村一級的「決諮委」。一個層次合理、結構完整的決策諮詢體系正在形成。小到紅綠燈的設置、道路維修、路邊停車規範問題,大到財政預算,都成為決諮委建言討論的話題。
但作為新生事物,決諮委在政府決策體系中究竟處在什麼位置?僅僅是一個建言獻策的「智囊團」麼?由政府遴選產生的決諮委委員究竟如何產生效力?這些疑問和困惑制約著順德決諮委下一步的發展。
為此,順德區聘請議事專家袁天鵬,借鑑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有益經驗,制定《順德區公共決策諮詢委員會章程》(以下簡稱《章程》)和《順德區公共決策諮詢委員會章程細則》。今日,這兩份文件將正式結束徵詢公眾意見。這個「量身訂做」的制度設計和模式創新能否帶領順德決策諮詢進入一個新階段?仍有待觀察。
惑惑決諮委的定位究竟應該在哪裡?是一個「類議會」還是一個輔助性的諮詢機構?這是順德決策諮詢面臨的一個困惑。
容桂是順德最早成立決諮委的鎮街,至今已經有兩年時間。今年4月,該街道舉行首次決諮委委員換屆,增加了人大、政協代表的比重。由於起步早,容桂決諮委也是目前順德決策諮詢做得最成功的一個鎮街,經常引來媒體報導關注。根據過去兩年的運作,只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議題,大到財政預算,小到紅綠燈的設置、道路維修、路邊停車規範等小議題,都是容桂決諮委參政議政的內容。這種運作模式被媒體稱為「準議會」。有觀察人士指出,這種設置主要是與街道辦屬於派出機構,沒有人大政協等機構,而決諮委恰好充當了類似的角色。
但容桂黨工委委員譚素在一次會議上也表示,「決諮委的定位究竟是什麼,我們還在探索之中。」從一開始,容桂街道辦主要領導就堅持參加會議,因而每一次委員都非常積極參加,發言踴躍。「但這些委員究竟是因為領導的面子還是有一種機制激發他們自覺參會呢?如果主任書記沒有參加,這種諮詢是否還可持續下去?」
更多的鎮街和部門選擇將決諮委作為輔助決策諮詢機構。今年5月,北滘鎮公共決策諮詢委員會召開2012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政府官員和委員達成「共識」,除了政府醞釀重大政策、工程要徵求委員意見,更需要委員們主動開展主題調研,深入了解北滘市民、企業的需求,供政府決策參考。來自不同階層的委員選擇了各自關注的話題進行調研。
但有不少人提出疑問,這種調研民意定位實際與鎮人大、政協等組織的職能存在重合,是否有必要再多設立一個這樣的組織呢?
與鎮街部門不同,順德區決策諮詢委則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智庫」和「思想源」的角色定位。2011年6月周林生委員向順德經促局領導提交了《關於順德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提出了改革創新的標兵引領作用、完整推進順德的創新驅動戰略、「星光工程」引領中小企業、「鳳巢行動」力推聚才引智等四項建議。順德區經促局接受並制定了「星光工程」政策,成為順德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順德國和盛文教辦公用品有限公司陳修和對區委、區政府關於採用「創造的價值、納稅多少」來界定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人才是多方位的,不應該單純用經濟效益衡量人才,而應把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傑出人士都吸納進去。」他的意見獲得了負責制定該政策的順德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委決策諮詢和政策研究室等部門的採納。
儘管如此,順德區內部一份決策諮詢報告仍尖銳指出:決諮委在政府決策體系中究竟處在什麼位置尚不清晰,它與人大、政協是什麼關係也不甚明了,如果必須經過多數決策諮詢委員會成員贊成政府的公共決策才可以繼續進行,那麼就不僅僅是參事議事而是參政議政,而其參政議政的法律依據處於空白狀態。
章程解惑
決諮委應該
是各方利益訴求博弈平臺
決諮委的定位,是《章程》設計中的首要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決諮委與區委、區政府之間的關係。決諮委是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成立的,是區委、區政府推動治理模式改革的重大舉措,未來決諮委的發展也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同時,成立決諮委又是為了對黨委、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意見,因而需要決諮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應該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章程》和《細則》是區委、區政府與決諮委共同約定的,區委、區政府和所有決諮委委員都有義務遵守並執行。這些文件並不只在決諮委內部有效,其中出現了決諮委外部的責任:區委、區政府應該提供的支持和履行的義務。而文件的生效,除了在決諮委內部得到過半數的支持,還要得到黨委、政府的正式批准。
對於定位,議事專家袁天鵬也指出,如果決諮委僅僅是一個建言獻策的「智囊團」,基本處於被動狀態,是否諮詢、諮詢哪些委員、諮詢獲得的意見是否採納以及為什麼等這些問題,都由行政部門自由決定,那這樣的角色定位根本沒有必要建立「委員會」這樣的形式,建立一個專家名單就可以了。決諮委的作用不應該僅僅是徵集社情民意、獻言獻策,還應該能夠去推動多元利益訴求的平衡,儘可能讓不同利益集團都可以在決諮委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減少政策信息的扭曲和失真。決諮委應該通過議事規則討論形成能代表全體委員整體意願的建議,集體向行政機關發聲。
成員之
惑惑委員究竟應該來自哪裡?如何產生?是精英化還是平民化?這是決策諮詢的另一個困惑。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第二屆容桂決諮委委員至今仍有6名「空缺」。
截至目前,順德區鎮兩級及大部門決策諮詢委員會的委員均是由政府遴選產生,委員的來源則非常廣泛,上至知名專家,下至普通小市民,從順德本地到國內外各地,不一而足。
順德區公共決策諮詢委共有48名委員,有17人來自順德本土企業,其餘來自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省內高校、研究團體等學術機構。2/3來自順德本地,1/3來自廣州、北京和香港等地。
與區一級相比,鎮街和相關部門決諮委委員的產生不走全精英化路線,更多來自基層,更具草根性,容桂第一屆決諮委40名委員中,既有有本地區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村)民代表、新聞記者,也有外來工代表、工商企業代表等,委員會主任則是由在香港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孫志恆擔任。為增強代表性,北滘決諮委還聘請了外籍人員代表、廣東順德浦項鋼板有限公司總經理禹亨澤為委員。但也有學者認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不應該入選決諮委成員,避免重合。
但不少決諮委都面臨著委員遴選的困惑。決諮委委員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的條件,比如關注順德,關心公共利益,同時要敢言、能言。有政府官員曾對記者表示,聘請外界專家作為委員固然有高屋建瓴、開眼看世界之功效,但往往這些專家對順德內部情況不甚了解,難以落地。而本土代表則往往缺乏宏觀視野,有些委員可能受限於自身利益而不敢言。2010年容桂有6位委員因為不作建議,被政府勸退。同時,由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容桂第二屆決諮委委員至今仍有6名「空缺」。
與遴選條件相比,更大的問題在於委員的到會率和參與度有待提高。不少專家忙於各種事物,根本無暇來到順德「開會」,即使是順德本土代表,也往往沒法做到逢會必到。杏壇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委員們來自各行各業,每一次召集開會討論事情,要大部分委員都到場是很困那的事情。對此,倫教則是通過發函與委員聯繫,讓委員們提交書面意見。但有委員反映,書面表達參與度並不樂觀。
此外,決諮委員的產生目前採取傳統的領導選拔聘任制,沒有採取組織考察與社會公選相結合的選拔制度,決諮委員的代表性還受到很大的局限。有議事專家指出,這種委員產生制度容易帶來多個問題,行政機關挑選觀點對自己有傾向的委員進行諮詢,使諮詢過程變成為行政機關的決策背書的過程,成了「政府定製」的諮詢;少數利益集團也可以通過選擇自己的專家,放大特定利益集團的聲音,使公共利益失衡。
章程解惑
委員結構必須平衡且多元
諮詢機構所要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也要有利益訴求。諮詢機構成員的構成必須考慮不同的利益立場,儘可能使受決策影響的利益各方都能獲得專家代表,從而通過知識和利益的相互制約而獲得平衡。只有來源是多元的,委員所代表的利益才是多元的。
經過對順德實際情況的分析,《章程》中設計了四類來源,除行政機關外,還有行業協會、鎮街居民以及社會組織,兼顧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個社會部門,結合了專家、精英和公眾。對於諮詢機構來說,專家並不一定由學歷、學位或聲望來標誌,公共決策所需要的知識背景是非常廣泛的,豐富的實際經驗、深入的基層歷練都可以成為專家的資格。政府選派類可以儘可能考慮專業領域的高級專家,並且不限於順德本地。
行業選舉類、鎮街選舉類和社會組織類則需要選舉過程,在實際操作上會有一定的難度,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但是要看到,選舉本身是一個通行的機制,沒有選舉,就解決不了「來源」問題,就無法形成結構平衡的決諮委,也就無法推進決諮委的中立性。歸根結底,委員要對自己的選派者負責,對自己的「來源」負責,否則下次就不會被指派,甚至任期中途就會被撤銷。
效力之
惑惑「政府叫我們來提意見,聽就聽,不聽就不聽。那我們來幹嘛?」決諮委的發言究竟有多少效力?這是不少委員的困惑。
公共決策諮詢委員會雖不具備決策職能,但它代表「社情民意」和「民間智慧」,順德各級政府真誠對待決諮委意見,儘量採納決諮委員建議,使決諮委成為了政府吸納民智、民意的重要橋梁和化解矛盾的「緩衝帶」。
在過去兩年的實踐中,容桂決諮委還發展出來一套委員質詢機制,各部門領導需要在會議上接受委員的各種質詢。據參加會議的人反映,委員們的發言往往「火藥味」非常濃,讓不少政府官員都窮於應對。有一次,容桂財政局向決諮委介紹經濟運行情況,一委員就直接插話說:「部門的匯報內容都有書面文字,為了節省時間,請部門負責人挑重點講,儘量少說官話。我們希望多聽到一些問題,少講那些成績,而且,有些年初定好的目標為何沒有按期完成?」
今年4月,容桂又賦予「決諮委」委員可受邀列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聯席會議的權利,參與討論財政預算、市政設施建設等重要決策和事項,但列席也帶來了新的困惑。譚素說,「比如委員列席該如何發表意見,對於委員的意見,政府該如何採納?」如果放在決策前反映可能問題不大,但黨政聯席會議作為政府主要平臺,許多事項都已經到了最後「拍板」的階段,如果委員有異議,到底該如何決策呢?就連決諮委委員自己也有困惑:列席首先要發言,如果列席黨政聯席會議不發言,那何必去列席呢?而發言則一般火藥味濃烈,否則對不起委員的身份。在第一次會議上,就有委員要求黨工委收回決諮委議事規則解釋權,認為應該由決策和諮詢委員會來解釋有關規則,最終容桂街道辦承諾將根據委員的意見重新完善議事規則。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北滘則以「暫行辦法」形式為公共決策諮詢委員會賦權,「決策委有權了解鎮政府和各部門除保密事項外的工作部署和進展情況,可到各部門查詢委員會研究課題所涉及的相關資料和檔案。有關部門應積極支持、配合,提供方便。」
但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一研究人員指出,政府吸納民意進行決策的體制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決策諮詢反饋制度尚未落實,對委員的意見或建議的採納情況,還缺乏硬性的通報制度,決諮委員的一些重要意見未得到政府及時反饋。這實際上就是對決諮委效力的一個「大拷問」。
章程解惑
決諮委效力源自公開透明
決諮委如何產生效力?既然沒有行政權力,自然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其實決諮委作為諮詢機構,也不應當擁有實質的權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產生影響力。公開透明,不僅是決諮委產生效力的最適當、最有力的途徑,也是決諮委必須履行的義務。
首先,決諮委要想成為科學、民主決策的保障機制,首先要自身具備公信力,其自身的公信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一樣要通過公開透明來建立。其次,通過公開機制,公眾可以隨時了解並參與決諮委活動,使得決諮委的辯論環節既是委員展現各自專業觀點的過程,也是委員吸收公眾意見的過程。第三,通過公開機制,決諮委在把自身的活動放在公眾視野接受檢驗的同時,也把與行政機關互動的過程展現在公眾面前,行政機關的決策草案、決諮委的各方意見、決諮委的整體建議、行政機關的反饋(包括是否反饋、反饋的時間、理由的說明)等,都系統地呈現在公眾面前,以良性的互動,促進行政機關及時和認真的反饋。
因此,公開機制是決諮委工作的核心機制,是決諮委影響力和生命力的來源。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張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