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芽,形如如意,故稱如意菜,江南鄉村年三十必備菜餚。圖片來自網絡)
江南的除夕年夜飯,必得有一道菜,菜名如意菜。祖輩相傳,吃了如意菜,新年萬事如意。
這如意菜,聽起來高大上,但合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其實就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豆芽菜!
豆芽菜是故鄉人都喜歡的一道家常菜,利索爽口。豆芽菜有黃豆芽和綠豆芽之分,但能夠在除夕之夜被端上那頓一年中最盛大豪華的宴席的豆芽菜,只有黃豆芽才有資格,也只有黃豆芽才能真正被稱為如意菜。平素雖也有稱綠豆芽為如意菜,多少有些山寨的味道。
無他,只有黃豆芽與如意這種器物最形似。
如意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器物。最早的如意其實就是痒痒撓,用它來撓背上痒痒,俗稱「不求人」。後來痒痒撓逐漸演化,藝術化,有了更精緻的形狀設計,材質也逐漸高貴化,越來越與富貴相結緣,成了菩薩手中物,廟堂大人懷中寶,有了吉祥如意之意,也就登堂入室了。
這黃豆芽菜,取其形意,故稱為如意菜。
黃豆芽形,與登堂入室的如意形似(切記,這與不求人的痒痒撓已是兩回事),取其形,故稱之為如意菜。
豆芽無土而生,不涉汙穢,乾乾淨淨,晶瑩透亮,冰肌玉質,取其意,清清白白,事事和順。
農耕時代,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勤勞方能有穩定的生活。所以,先祖們總是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託寄於一切象徵美好的物事上,凡事要討口彩,討吉利,以避兇趨吉,這是如意菜等名字的根源所在。
誰能拒絕這種美好的嚮往呢?
所以一代代傳下來,即便在政治最慘酷的年代,這如意菜仍在私下相傳,一直到如今。
我依然記得小時候,那是還是人民公社時期,除夕吃年夜飯時,我們並不喜歡吃寡淡的如意菜,好不容易年夜飯葷物多,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難得可以放開打牙祭的葷菜上時,祖母都是要給我們兄弟碗上夾一筷子如意菜,一邊夾菜,一邊念叨「吃了如意菜,新年新數全如意」之類的話。
政治丕變之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一度被政治強行驅散的舊傳統迅速恢復了生命力,包括如意菜。
後來如意菜也幾經改造,比如放些百葉絲(豆製品)、肉絲之類,以中和豆芽過於寡淡的味道。
如今物質條件豐富,我們從小時候對大魚大肉的瘋狂追捧,到多少有些厭膩了,但除夕夜的飯桌上,各道菜餚雖有改造,但依然恪守著傳統的寓意和寄託。而吃多了大魚大肉的嘴,終於自覺地追逐起黃豆芽之類味道寡淡一些的菜品,以中和酒肉。我想,黃豆芽做的如意菜,到這個年代,才算是實至名歸了。
父母信奉自己喜歡吃什麼自己選,不再像祖父母那樣,總是在飯桌上給孩子們夾菜了,但也會提醒大家,什麼菜都要吃一點,因為每一道菜,不僅味道不同,更有不同的寓意和寄託。
而我,這個無神論者,則會比父母嚴格,甚至會像當年祖母一樣,動手給自己的孩子夾那些充滿傳統寓意的菜,並會告訴她這菜的象徵。沒有人教我,全部來自自覺。
或許,生活和傳統,就是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的。
(2016.2.27)
本文首發今日頭條朱學東的江南舊聞錄
順祝「老朱煮酒」的各位讀者新年快樂,闔家順意!
(歡迎購買朱學東作品:
《黃金般的天空——我的讀書筆記》,一個讀書人的思想之旅。購買請戳:
京東:http://item.jd.com/12025980.html
噹噹: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22950.html
亞馬遜:http://t.cn/RcqfvAu (朱學東籤名本)
另有江南舊聞錄一套兩冊,故鄉的味道和故鄉風物長,朱學東著,京東、噹噹、亞馬遜有售。
關於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