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紅星新聞
成都人熟悉的金牛區,氣質總是有點「硬漢」。五丁開鑿石牛道的傳說給這裡賦予了勇猛開拓的精神,「鐵半城」的氣派記錄了它在成都發展歷史上的輝煌。但如今再去金牛區看看,生態和人文的結合給它注入了柔美的一面。
「夾」在金牛大道和茶店子西街—茶店子正街之間的新金牛公園,曾是金牛區最老棚戶區之一,最寬處只有200米。經重新打造亮相後,1.4公裡長的公園成了躺在高樓大廈間的「小蠻腰」,還誕生了成都首家連接公園和地鐵的文創TOD商業空間。
一條綿延的跑道,以橋相連橫跨數條道路,這裡是附近市民最愛的「夜跑」勝地;幾處精緻的小品,不經意間發掘這裡藏著的金牛文化記憶;還有日漸稠密的人流,透露了附近宜商宜業宜居的環境。諸多變化,秘密都藏在新金牛公園的打造中。
經常被水淹的棚戶區
變成「會呼吸」的街心公園
與其他格局方正的公園不同,新金牛公園造型狹長,串聯起1.4公裡長的4個片區。這不是特意凹出的新奇造型,而是因地制宜所做的改造,依託的是以前茶店子的「島形」地帶。
「我就住在這附近,從前這條街上只有兩排房子,哪像現在又有商場,又有公園?」在公園遛狗的謝婆婆說。上了年紀的居民都還記得,在城市化進程還沒擴張時,這裡是躍進村的地盤,村民們自建著兩三層的小樓房,高高矮矮擠成一片。由於規劃建設滯後,這裡最惱火的問題不是「面子」,而是「裡子」,一到下雨,就汙水橫流。說起這裡,金牛人就曉得,「哦嚯,又遭水淹了。」
「以前我們家就在北三巷,灰塵大、噪音大,門前有條臭水溝,來個人都不好意思在家中迎客。」自從棚戶區拆遷後,周銀吉搬到了公園附近的新家。去年春節前,新金牛公園全新亮相,天晴時他最愛帶著孫子在綠道上散步。一到下雨,他就推窗觀察外面的公園,「為啥同一塊地方現在就不積水了?」
其實,原因在於新金牛公園改造了地下管網,變得「會呼吸」。成都市金牛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餘海介紹,整個公園按照「海綿城市」的要求建設,看著是平平無奇的草坪,其實藏著3個雨水收集系統,下雨時回收雨水防止流溢,天晴時將收集的雨水過濾,滴灌公園內的花草。
成都首家
文創TOD商業空間連接公園和地鐵
現在的新金牛公園佔地面積約173畝,至西向東劃分為A、B、C、D四個地塊。公園內栽植桂花、銀杏約1700株喬木,按照文化展示、綠色生態、都市活力、互動交流四大主題進行打造。公園雖然被兩條市政街道隔開,園內卻有彩虹橋、牛角橋等人行天橋連接,鋪著軟軟的塑膠跑道,1.4公裡全線貫通,是年輕人的夜跑勝地。
與普通公園不同,這裡還是成都首家連接公園和地鐵的文創TOD商業空間,豐富的形態改變了人們對公園的印象。比如,來到C地塊,布滿彩色圖繪的電梯吸引著遊人通往地下空間。這個10400平方米的地下空間裡,有超過8000平方米的人防空間,日常配套211個地下停車位,未來將對周邊居民和商場開放;還有2000多平方米的商業空間,整體用於文創運營,以全球繪本集合店為核心業態。
在彩繪的空間裡逛著,可以翻翻書、品鑑咖啡,也能親子互動、欣賞展覽,不知不覺就會走到地鐵7號線的展廳。這正是文創TOD商業空間的妙處,一頭連著公園,一頭連著地鐵,既導入了人流,又創造了豐富的消費場景,給市民帶來一場有趣的文創之旅。
如果細心點,很容易發現,金牛文化在公園裡無處不在。白色的圈圈時空隧道,把市民帶向成都市北門駟馬橋北側的「羊子山祭祀臺遺址」,支撐人行天橋的柱子,是金牛昂揚向上的牛角。A地塊的兩棟精緻小樓房,其實是公園內保留的茶店子小學原有教學樓,打造了展覽陳列館、文創中心、文創生活館。想知道「鐵半城」「建北門」的來歷,來這裡準沒錯,全息投影、紗幕、裸眼3D,讓你沉浸式體驗金牛璀璨的歷史。
興起新消費場景
從無人問津到投資者熱捧
「對於我們城北的居民來說,新金牛公園就是一個現象級的坐標。翻一翻金牛人的朋友圈,不敢說百分之百,但起碼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拍過新金牛公園。」金牛區茶店子街道的工作人員這樣描述新金牛公園的人氣。
最好的證明,在於新金牛公園的周邊吸引了投資者的興趣。與新金牛公園一街之隔的建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去年3月該地塊被德商集團以高價拿下。
「現在投資商來了、商場有了,我們認為是生態價值提振了城市品質。」新金牛公園項目現場代表朱海洋透露,新金牛公園的建設也少不了企業的主動參與,在政府主導打造城園相融的景觀體系後,企業遵循商業化邏輯參與,共同打造新消費場景。
按照TOD理念規劃建設,新金牛公園整合了地上與地下空間開發,與地鐵7號線茶店子站、西宸天街等實現無縫銜接。接下來,金牛區將對茶店子片區的業態進行升級調整,引入餐飲、絲綢等業態,對一品天下大街外立面、業態等進行升級,引領產業高端化。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攝影記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