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勿吝嗇,舉手之勞見美德。公交車上的關愛也能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昨日本報刊發的《年輕人,公交車上請你讓座》一文引來人們熱議。
讓座事小 卻顯美德
市建醫院的王玉君說,報導說出了人們的心裡話。她今年53歲,從1986年開始坐公交車上班,可謂體會到了「公交車上的人情冷暖」。因為腿有病,她不能負重,為了上車有座位,她每天都要早走、晚回。她在公交車上看到過年輕人與老年人搶座位,也看到一些人為了不讓座位而假裝睡覺。每當看到有老年人或有抱小孩的人在車上無人讓座時,儘管自己腿有病,但她還會把座位讓出來。王玉君說,公交車裡的文明也是我們對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城市整體形象的提高,有賴於我們每個人自身素質的提高。
市外國語學校的王紅老師說,因為經常坐車,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觸很深。每當她看到一些年輕人、一些學生對身旁需要幫助的人熟視無睹時,她會感到氣憤,但卻束手無策;每當她看到有人主動讓出座位時,她常常感覺到這個人「可愛」。
一拖集團公司一位姓聶的幹部講述了一件事情。有一次她抱著孩子上公交車,竟是一位「老外」給她讓了座位。她接受了「老外」的好意,但也深為一些人的無動於衷感到汗顏。她說,公交車上讓座是公德問題,「我不奢望每個人都能做到讓座,但自己一定會做到,這樣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到周圍其他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關愛,更加和諧」。
營造氛圍 促進關愛
重慶路辦事處的許女士認為,公交車裡的關愛也需要營造一種氛圍。前年她帶孩子去北京旅遊,如有需要被幫助的人上公交車,司機會提醒大家為其讓座。她說,有的乘客思想上會有些「讓與不讓」的鬥爭,如果能有外在的提醒,會有人主動起來讓座。許女士還認為,讓座不應該光是年輕人的事,每個人都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主動幫助別人。在北京的公交車上,一位坐著的阿姨看到她孩子很疲憊,主動打招呼說:「來,孩子,咱倆坐到一起。」讓人感到心裡暖暖的,這裡體現的是一種整體的素質。洛陽人應該對外展示美好的一面。
613所退休職工、72歲的李迎客也建議要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他說,今年他在太原乘坐公交車,看到凡是老年人、抱孩子的人上車,司機都會通過話筒提醒人們讓座,讓人感到了一種關愛氛圍。遇到不讓座的,司機就停下車不走,以此對那些人產生壓力。
市公交總公司三分公司的魏庚午是個開了10餘年公交車、跑過多條公交線路的老司機,他每當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上車時,都會主動提醒大家讓座。他認為,進行這樣的提醒、動員,是司機的一種義務,可以顯示出一個企業職工的自身素質及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他說,司機和乘客都要發揚尊老愛幼的美德,盡到自己維護文明古都形象的責任。
道聲謝謝 給個微笑
家住安樂軍民路的74歲老太太楊秀茹說,師範學院的學生素質挺不錯的。她常從百貨樓坐61路車到安樂,正好在師範學院學生宿舍附近下車。每次在車上都有學生給她讓座。楊秀茹還說,她發現,有些人在得到學生的讓座後,連聲謝謝的話也沒有,讓人感到不太舒服。
西工地稅局的張建偉說,他也常給別人讓座,可有些人得到座位後連聲謝謝也不說,讓自己有種「多此一舉」的感覺。他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講的就是付出與回報,哪怕只是一聲謝謝,一個微笑!所以,我希望所有受幫助的人都給予幫助自己的人一點回報!
發展交通 改善環境
洛陽市監獄的張東明感覺到,車上「乘客越多的時候讓座的人越少,乘客越少的時候讓座的人越多」,公交總公司應該在繁華線路、上下班高峰期儘量多增加車次。
青年學者安鋒發表看法說,「倉廩實而知禮節」是大家熟悉的道理。如果乘車空間是擁擠的,一個人讓出了座位而自己就要處在擁擠的狀況下,這時去要求他讓座,偶爾為之是可以的,但長期堅持卻很難。安鋒認為,城市應該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從根本上改善乘車環境。
更多的讀者認為,在公交車上讓座,本是件小事情,可有些人偏偏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公交車上設立老幼病殘孕專座,初衷是彰顯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誰都不可能永遠年輕,誰都有需要援手的時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他人提供方便和幫助,既是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又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快樂。幫助別人勿吝嗇,舉手之勞見美德。只有在愛心相互支撐的天空下,才能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