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和謙讓都是美德,但不可以過度,否則就變虛偽了

2020-12-11 抱樸講堂

#菜根譚#中這樣說道:

儉,美德也,過儉則為怪吝,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讓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

這一條也是說到了美德被虛偽化了的情況。

「儉,美德也,過儉則為怪吝,反傷雅道」,節儉是美德,但這是對自己的濫用資源的警戒,而不是拒絕幫助別人、拒絕周濟貧弱的藉口。

所以說「過儉則為怪吝」,該給不給,該借不借,該用不用,以儉為飾,假飾其吝,其實就是吝嗇而已啦。

「反傷雅道」,是說人家等著使用,等你周濟,你卻以儉拒絕,讓人家尷尬難為情,你把這麼美好的德行因為自私吝嗇給濫用了,把一樁美事搞汙濁了。

「讓,懿行也,過讓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謙讓是美德,謙讓則人敬重之,謙讓是發自內心地對人尊重,這是因為自己有崇高的品德。

但是,一些沒有什麼德性的人,也會表現出謙讓,這種謙讓,甚至態度還更為恭謹,更為卑下,其實就是有了私心。

想借謙下套攏關係,這時外表的行為就是足恭、曲禮,就是帶著諂媚、討好、取悅的動機而表現出來的謙虛,所以說是「多出機心」。

對人有禮,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而不是利害關係的動機,若是這樣,人家也會感覺得到,會避你。

對人有禮,是因為人家是社會賢達有用的人,對人有禮,是因為自己是有理想要做事情的人,對人有禮,不可以變成是套攏別人、索討利益的途徑。

相關焦點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被你過度謙讓的人反而不會意識到你的好,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未來的生活和學習發展都有可能受挫。一、「過度謙讓」使不得我家裡有兩個女兒,平常有什麼吃的,兩個女兒都會一起分享,但是孩子他爸爸有什麼事情總是讓大女兒讓著小女兒。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按照正常思維,小孩兒都想吃大的梨啊,為什麼他卻要選小的?對此,孔融的回答是:「我年齡小,所以吃的不多,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吃。」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了謙讓,被親戚們看作是一個奇才。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人們凡事要遵守公序良俗,要有謙讓的美德等。然而,美國人看了這個故事後,另類解讀孔融,說孔融是在作秀。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正面的道德教育,還是培養虛偽作秀的「美德」?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來看,孔融讓梨,確實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究尊老愛幼,是社會的正能量。如我們所知,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從此事中可以引申出以下值得去學習的優秀品質:一、懂得謙讓、為他人著想;二、立足實際,不要只看部分,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客觀事物。(年幼的「自己」,食量有限,而哥哥的食量要大。)
  •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味地謙讓真的是好事嗎?
    當我還是年幼的時候,長輩們總是教導我凡事都要謙讓,於是在我印象中形成了謙讓是好孩子的一種外在特徵,而那些喜歡爭取,在別人面前表現地霸道的人是一些不太正經的人,所以在我年幼的時候,就喜歡和一些行為端正,在好處面前懂得謙讓的人玩在一起,雖然這對我品行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好處,因為「近朱者赤
  • 謙讓謙讓,當仁不讓
    我最近發現,她謙讓的品質在生活中展現太多了,謙讓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二來是因為我自己的教育。平時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糾紛,我總會勸她,要不我們讓給對方吧?其實我的勸,也不是發自內心的,但因為對方的父母不說話由著孩子,那總得有個人出來勸,對吧?
  • 節儉是傳統美德,父母的哪些節儉行為,大家理解不了
    節儉一直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雖然節儉是好事,但是老一輩的思想觀念和我們年輕人還是有代溝,於是他們的一些節儉行為,現在的我們有些無法理解,接下來的事件就是有人發了一個帖子表示大家的父母的節儉行為有哪些,讓大家無法理解,有上億的人紛紛圍觀這個帖子。
  • 媽媽過度節儉是什麼感覺?聽聽大家怎麼說,這幾種隱藏危害看不見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很多中國的傳統美德,其實都值得深入談論,比如說勤儉節約,以前生活艱難,吃不飽穿不暖,當然要提倡節儉,可畢竟時代變了,現在生活水平好,我們在講勤儉節約的時候,到底指的是什麼,凡事都有度
  • 節儉是一種美德
    人活到老學到老,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學習。看似平淡的日子裡,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去年,剛來婆婆家的時候。每天看著大姑姐和婆婆,辛勤的努力掙錢。我也深受感染,她們對生活的態度是炙熱的。她們都是有理想的人兒。她們每天,都重複著一件事。就是去賣自己調製的飲料,而且還樂此不彼。
  • 過度節儉的家長,培養的孩子大多不會優秀,原因很現實
    節儉一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學會節儉可謂是煞費苦心。如今的物質生活條件優越,這讓家長覺得孩子們根本體會不到節約的真諦。於是大家便尋找各種辦法製造節儉的機會,甚至故意刁難孩子。我們認為這是在進行「合理」的教育,實則對娃是種傷害。過度節約會給他們造成很多負面影響,作為家長不得不提前知曉。
  • 禮讓行人備受爭議,聰明人:謙讓是美德,可惜有人不懂
    禮讓行人備受爭議,聰明人:謙讓是美德,可惜有人不懂。當禮讓行人這一規定剛剛推行的時候,引起了車友們廣泛探討。老王也是一名老司機了,對這一規定也是表示不太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禮讓行人就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但是很可惜,有些人卻表現得很差勁。
  • 孩子佔有欲強不懂謙讓?「美德培養」需謹慎,管教孩子要用對方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父母對於孩子都是有著滿滿的期待,不僅希望孩子能聰明,有能力,未來可以成才,還希望孩子能有中國的傳統美德。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非常重視,就希望孩子能變為一個人人稱讚有教養的好孩子,但美德培養卻並沒有想得那麼容易。可能並不是,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可能發現,明明對孩子的美德培養非常重視,但是孩子依然很自私,佔有欲強不懂得謙讓,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節儉不論何時都是一種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它也是一種禮儀。節儉體現了對一般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我國傳統餐桌禮儀注重的是主賓之間通過一些行為細節來表達感情,至於上什麼菜,上多少菜,並沒有明確規定,倒是「讓、度、儉」原則被非常看重。「讓」即相互謙讓;「度」即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儉」就是節儉,不能浪費。
  • 職場上,越謙讓,越失敗!
    本來這次的培訓名額,老張和小陳都在考慮人選之內。老闆在問他們誰想去的時候,老張想著自己的資歷和年紀稍長,於是謙讓了幾句,說小陳是新人,可以去見識學習一下。小陳倒也不客氣,直接就接受了,並沒有推辭。看著小陳學成歸來,越來越得到上司的賞識。老張心中不禁有些懊惱,要是當初是他去培訓了,一定能比小陳學得更多更好。他就這樣讓出了一個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機會。
  • 你的這種"節儉",會毀掉孩子的格局和眼界,長大後差距立現
    你的這種&34;,會毀掉孩子的格局和眼界,長大後差距立現說起節儉,大家都知道這是傳統的美德,古代的人就很崇尚和注重節儉,但是有一些思維如果延續到現在,並不符合當代的現狀,有些傳統美德可能成了錯誤的思想,讓孩子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 別在孩子面前過度節儉,受傷的可能是孩子
    勤儉節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是節約不是指針對任何事情都非常的斤斤計較,而是在該節約的事情上做到節約。有一些家庭從小給孩子灌輸過度節儉的思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人生格局,影響到孩子的交友和未來的成長。希望父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學會什麼才是真正的節約,為孩子塑造正確的節約觀。
  • 《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和節儉都不對,孔子的話總是沒有絕對
    有的人過分追求享受,奢侈無度;有的人並不貧窮,但生活節儉。在奢與儉這兩方面應該作何種選擇呢?《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孔子說:「奢侈的人不謙遜,節儉的人卻寒酸。與其不謙遜的話,就寧肯寒酸。」這裡是孔子談奢侈與節儉時講的一種觀點。奢侈與節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 家庭條件再差,也別在孩子身上「過度節儉」,有些距離金錢買不到
    導讀:家庭條件再差,也別在孩子身上「過度節儉」,有些距離金錢買不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庭條件再差,也別在孩子身上「過度節儉」,有些距離金錢買不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過度節儉並非好事,容易給娃帶來負面影響,不優秀也是必然
    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很多家長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儉。還會利用各種可以節儉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導,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合理的教育,可實際卻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但是過度的節儉容易給孩子的價值觀帶來很大的影響。
  • 為什麼我們節儉就是美德?這幾點因數告訴你!
    節儉是指對勞動成果和物質財富的珍惜和愛護,有的人說節約是窮人的財富,是富人的智慧;還有一句話說得好:「節約本身就是一個大財源」。節儉是一種美德,古今中外的傑出人士莫不提倡,簡樸的生活能讓人遠離物慾的侵擾,過一種更為純粹的生活。
  • 節儉是一種美德,向來與財富無關
    而那一句「我都花了錢來的」,仿佛免罪金牌一般,讓你無法回口。反而有些衣著樸素之人,節制適量。人品就這樣高下立見了。是啊,我們的節儉是一種美德,向來與財富無關。中國早已過了那個鋪張浪費的時代。他們會給自己辯解說我都花了錢了,我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話是沒錯,只可惜了祖宗傳下來的那5000年的美德,你是丟的豪氣十足。我一直認為自助最能見人品。一定數額的錢支付後,不受菜色、口味、數量的影響,顯現的狀態,可卻是千差萬別。有些人拿的仔細,吃得也很仔細,屬於雁過無痕一類,最後只剩空杯,空盤,不漏一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