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在十常侍之亂之後,又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董卓之亂,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們更是飽受戰亂之苦。如果說十常侍之亂是由於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引發,導致皇帝大權旁落的。那麼,董卓之亂就是各路諸侯蔑視皇權,藐視法度的結果。
那麼,各路諸侯究竟是何時開始蔑視皇帝,藐視法度的呢?
了解過這段漢末歷史的人都會知道,在漢靈帝執政期間,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由農民組成的起義軍,史稱黃巾之亂。這場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而這場戰役的爆發,也預示著大漢王朝400年基業即將毀於一旦。
漢靈帝執政期間,漢靈帝荒淫無度,不理朝政,他倚信張讓、蹇碩等十常侍,任由其肆意妄為,霍亂朝政,作威作福。以致天下人心思亂,朝綱敗壞,君民離心。而另一方面對西羌戰爭持續數十年,兵役繁重,花費巨大,加之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又逢大旱,百姓們更是苦不堪言,心生怨氣。
正在百姓們為生活的困苦憂慮時,太平道宗教組織出現了。張角等人藉此創立太平道,憑藉自身的醫術結合奇書《太平要術》上的內容,救助受苦的貧民百姓,並以宗教信仰的方式傳揚太平道,籠絡人心。很快,太平道在貧苦農民中樹立了威望,贏得了信任,一時間太平道的信眾多達數十萬。
而後,張角等人見時機成熟,於是開始大力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打算帶著幾十萬的信眾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推翻朝廷。正在太平道密謀起義時,張角門下有個叫唐周的信眾卻叛變了,向官府告密,所以張角等人不得不將計劃提前,向朝廷宣戰。因為起義軍為了區別敵我,都在頭上帶黃巾,因此也被稱為黃巾軍。
起初的黃巾軍並沒有引起漢靈帝的重視,可是沒想到黃巾軍們破毀官府,見到官吏就殺,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漢靈帝才發現這太平道的影響力這麼大,連忙讓各個地方部署,準備迎戰,打擊黃巾軍。
可是局勢並沒有好轉,太平道人士眾多,來勢洶洶,朝廷一時間根本鎮壓不住。漢靈帝急了,這時太常劉焉向漢靈帝建議,可以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者信任的重臣擔任,這樣各個州牧擁有地方的軍政大權,方便其加強地方的兵力,以此來打擊黃巾軍。這個建議其實就是將中央軍權下放至地方,各個地方可以自主招兵,擴大兵力,剿滅黃巾軍。
而後,黃巾軍雖然被打敗了,但是漢室威信自此遭遇嚴重打擊,而中央軍權也就此虛空,地方軍擁兵自重,氣焰囂張,相互爭鬥割據,此時的皇權在地方軍隊的眼裡已經沒有一點威懾力。漢靈帝雖然還坐在皇位上,但是形同擺設。各路諸侯豪強開始蔑視皇帝,藐視法度。此時的天下表面上看起來是漢室的天下,但是其實自打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王朝已經瀕臨滅亡了。
而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都要歸結於統治者的不作為和朝政的混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統治者不能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遲早是會被人民推翻暴政的。而此時的漢靈帝還不知不覺,繼續他往日的作風,漢室大廈將傾,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即將拉開序幕。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