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皮角,「不是餃子,勝似餃子」,看它透明的皮,隱隱露出的餡,入口一定讓人驚豔。
我素來不太待見餃子,這或許是速凍餃子惹的禍;我也不太喜歡吃雲吞,水一煮,皮容易爛。通常,為了解決早餐的問題,我喜歡選擇速凍鳳城魚皮角。
鳳城魚皮角是風靡珠三角和港澳的美食,人稱「不是餃子,勝似餃子」。在廣州和香港,甚至有的酒家將鳳城魚皮角當成特色菜來招攬食客,可見魚皮角的魅力。
鳳城魚皮角的創始食店是順德馮不記食店。魚皮角在問世之前,馮不記食店經營的主要是雲吞,但云吞的皮容易煮爛,口感不佳。馮不記食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以魚肉刮泥燜爛和面做皮,以魚蝦剁肉為餡,創造性地做成了似餃非餃的鳳城魚皮角。
源於一直以來我對魚皮角的追捧,雖然我一直肯定鳳城魚皮角「不是餃子,勝似餃子」,但如果沒有嘗一嘗魚皮角的創始店鋪--馮不記的魚皮角,恐怕是不圓滿的。
馮不記是順德餐飲界的老字號,眼下已經開枝散葉,做成了連鎖品牌,在順德、在禪城、在南海,都有馮不記米坊的身影。禪城馮不記米坊,是我曾踏足的地方,那富有嶺南氣息的裝修風格,古樸簡單,讓人覺得親切。點了一份我素來喜愛的魚皮角,是的,魚皮角外表光潔嫩白,一口咬下去,是真的皮薄餡多,口感極其爽滑。細細咀嚼,餡裡的滋味很飽滿,魚蝦和肉的味道都有了。這真的是一次讓人愉悅的唇舌體驗,對我而言,魚皮角真的是「不是餃子,勝似餃子」了。但我的愉悅不僅僅來自於一碗魚皮角的給予,店裡掛著的「馮不記飲食家訓」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不潔不賣,不時不食,不鮮不烹,不苛不求,不折不扣,十全十美」,對於餐飲業而言,這可以說是基本的行業要求,但對於追求利潤的商業活動,這是很高的道德準繩,如何平衡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考驗。我相信,能走過百年的馮不記,在漫長的經營歲月裡,除了保證食品的品質之外,肯定還有著自己的精神堅持,這堅持,應該就是這二十四個字了。因為有堅持,才能經得住風雨。但願今天的馮不記米坊連鎖品牌也能一直堅持,方才不辜負了這馮不記所經歷的百年風霜。
三百年歷史,遠近馳名!雖然歲月已經衝淡了過往的記憶,但西樵大餅的傳奇還在延續。
廣東有四大名餅:廣州雞仔餅、佛山盲公餅、中山杏仁餅和西樵大餅。被譽為「廣東名食「的西樵大餅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種地方小吃,能從三百年前走到今天,且走出南海,曾暢銷省港澳,絕對不是偶然。
作為地方小吃,西樵大餅確實很「大」,大的兩斤重,小點的有半斤重,得切著吃。但兩斤重的並不是最大的,還有五斤重的。在西樵,古時嫁娶的習俗,男方需準備一個五斤重的大餅抬到女方家,女方將大餅切開了分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男方提供的大餅愈大,說明家境愈殷實,女方家愈滿意。這樣的習俗,至今還保留著。大餅能植根民俗,當然能流傳久遠。
作為餅類食品,西樵大餅自然是圓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圓形有著特殊的情感,比如花好月圓、珠圓玉潤、外圓內方、功德圓滿、智圓行方、骨肉團圓等等,一個「圓」字,寄託的是國人的美好願望。西樵大餅的外形正好寓意「花好月圓」,故而舊時西樵人婚嫁、逢年過節走親戚,都會帶上西樵大餅。
當然,西樵大餅最受歡迎的地方其實是在於大餅色澤潔白,入口鬆軟,清香甜滑。或者剛開始吃的時候味道淡了些,但越咀嚼越覺得那是一種沒有修飾的、來自食材本身的清甜。慢慢咀嚼著,甜味似乎從口腔裡直往心尖竄去,徐徐轉化成一種淡淡的滿足感。
西樵大餅走到今日,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慢慢的,為了迎合當下國人的口感,除了傳統的西樵大餅之外,餅家進行了革新,推出了蛋奶型西樵大餅。如果單純是從口感的角度來說,蛋奶型西樵大餅更有市場,於是乎有人嘆息傳統西樵大餅已經沒有了出路,強烈呼籲要保護傳統的西樵大餅。我倒是覺得,傳統的西樵大餅也好,還是新型的西樵大餅也罷,其實不管是什麼口味,它所承載的依舊是西樵大餅的歷史和記憶,代表的依然是孕育它的一方水土,多一個口味,甚至多幾種口味,又有什麼關係?自古傳承和創新,從來都不應該是對立的。
但願我所喜愛的西樵大餅,從此走得更穩健,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