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值得歡喜讚嘆的《歡喜讚嘆》

2021-02-18 北京高中必讀

每個早晨

無論你何時醒來,請記得打開手機。

每日一讀陪你說早安:-D

竟覺這樣漂亮的句子簡直比謝詩本身還要動人啊,後來又讀《詞話》,見王國維拿溫飛卿自己的句子"畫屏金鷓鴣"來形容其人自己的風格。同樣的辦法他也用來形容韋莊和馮延巳,(取兩人的句子各為"弦上黃鶯語"及"和淚試嚴妝"),初讀之下,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卻也認為很好,不以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及至接觸西洋文學批評,不免驚為天外美物,如此條析縷陳,真是中規中矩,毫釐必較。少年心性不免一見傾心,一時之間,人也變得沉重起來。仿佛一句"中國沒有文學批評"是衝著我講的。當時在報章雜誌漸漸注意到學院式的批評,逐日取代了感性評述,所謂感性的評述,大約只須記住二十個左右的成語,便無往不利。論山水則曰'嘆為觀止",論美食則是"腴而不膩",論文學不外"清新感人",論聲樂家則"收放自如""餘音繞梁",至於氣韻生動""力透紙背"則是論書畫必祭之咒語。——在那時代所有的評述,少有不從一個模子裡拓出來的,不同的只是像香菸或檳榔攤販,誰先佔了位子誰賣,至於貨色全同,倒也沒有人來過問。而所謂學院人士,則不外搬弄另一套術語。那套術語比較高深莫測,常見的是英文,必要的時候也須加拉丁文及希臘文。而且必須五步一註解,十步一原文(所謂原,當然不可能指中文原文羅)。在那種時代走火入魔的批評家,不免以文章遭人看懂為恥,整個說來,那時代的評論家仍是攤販,不同的是此攤賣的是洋菸洋酒了。前幾年——大約前五六年吧,有個對藝評很有興趣的老外,在"留臺"一陣子之餘,曾經發出自認為"石破天驚"之論,他先認為臺北沒有藝評,因而藝術很難進步,他甚至舉林懷民為例,曰,此人全臺北藝術家幾乎都是他的朋友,叫他到哪裡去接受嚴苛的批評呢?沒有嚴苛的批評,他又何由進步呢?要說中國沒有西方意義的批評,其實也不算錯。正如胡適認為中國缺乏希臘定義的"哲學"一般。批評之為事,多少和商業社會的發展有些關係,亞里斯多德之所以寫出《詩學》一書,成為西方批評的鼻祖,是因為在他之前三大戲劇家的作品都完成了,他樂得跟在後面批評。而三大戲劇家是在發售門票(如有窮人買不起票,另有輔助辦法),且有"最佳劇本桂冠獎"之下產生的。人必須付了錢買了票才能說話,此理甚明。否則像劉十九接到白居易的詩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萬萬不能想到批評一事,(假如你在雜誌上讀到不滿意的詩,也許會罵幾句因為你有權認為詩太壞,對不起買雜誌的錢。)又如朋友送你一幅畫,言明是供你"補壁"(貼糊破牆壁)用,更謙虛的則說他的詩休你"覆瓿"(拆開了可封罈子口),這種時候,你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人家?至於鍾子期聽伯牙彈琴,一文未花,只不過站在窗外偷聽——這種聽法只合喃喃自語:"這是高山。""這是流水。"或憑第六感,知道彈琴人必有不禪。至於談批評,則於理不合,人家既非專業彈琴手,又沒叫你來聽,批評純粹成了多事,至於寒山子寫詩,也無非在隱居的巖穴裡塗了滿牆,後人集而成帙,他自己全是頑童行徑,後人如何能置喙評之?中國雖也有"批"字"評"字,但在藝術上批字會讓人想到"批水講","評"字則讓人想到"評話小說",一向缺少劍拔誇張居高臨下的氣勢,對於把藝術看作"餘事"的文人而言,很難進行專業的要求和精確的批評,只因將藝術看作"餘事"也自有優點,連帶的也就不必認為缺乏西方定義的批評有什麼不好了。中國人當然也討論詩,那不叫批評,叫《詩話》(《詞話》《曲話》也同此意義)。討論畫的叫《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圖畫見聞志》(郭若虛)《畫繼》(鄧椿)或《畫禪室隨筆》(董其昌)。討論音樂戲劇的則名為《錄鬼簿》(鍾嗣成)或《顧曲麝譚》(吳梅),整個文學美術音樂,從來不曾因為缺乏西方意義的批評而呆滯不進步,相反的,這些隨筆或手拿拂塵隨便聊天式的著作,也很正常的輔佐了中國藝術的前進。近年來,由於本土文化的自覺,批評文學漸自牽強而一面倒的西方系統回歸。其中如康來新教授之論小說戲劇,以及蔣勳教授之論美術,皆在反映接受西方模式之後,返回到詩話系統的雍容和熙,而且堅持把削鐵如泥的批評利劍,嵌鑲拭擦成華美的舞器,劍之為器不一定用來割切殺傷,大可於點劈收放之間,以智慧決疑辨惑,並且一比一划一招一式,無不自成絕代風華。近讀蔣勳《歡喜讚嘆》,擊節之餘很想為他的一番"藝話"說幾句話:能擺脫無知的"感性批評"以及無趣的"學院批評",而進入此番新的協調,對創作者和欣賞者而言,都該是一樁值得歡喜讚嘆的事。作者的「歷史系出身"對他的藝術觀影響也極為顯然,以中國這樣一個充滿歷史感的民族而言、不諳歷史,幾乎可以算為"半個文盲",蔣勳的"歷史感"使他的美學體系有一種"行到水窮處"的溯流而上的探奧幽趣,以及在"坐看雲起時"的安靜中始能有見的玄冥天機。

以範疇言,此書包括一般藝術理論(《託爾斯泰說:將來的藝術……》)建築林園(《藏須彌於芥子》)舞蹈(《雲門的新舞臺》《我舞影零亂》)戲劇(《人偶與人》《有什麼東西被閹割了》(再創劇《駝的高潮》)平劇(《部樵》)攝影(《認識我們的土地與人民》)雕塑(《歡喜讚嘆》《雕塑之種種》《人群與群眾》)繪畫(《把臺灣畫進中國的山水》《悲愁又美麗》)電影(《看中國早期電影》)音樂(《天長路遠魂若飛》)等,如果要以龐雜形容,亦無不可。事實上這部《歡喜讚嘆》如能配合去年出版的《美的沉思》來看,是更為理想的,對於作者思想的縱深和走向亦可以更加脈絡分明。

以《藏須彌於芥子》一文看來(題目本身出於佛經喻語,已多少可以看出本土化批評的色彩),作者旨在討論蘇州造園的精神,但在資料上,他先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造蘇州園林的盛事開始,繼而又先談中國建築——他主為園林是建築物延伸出來的彈性空間,而為了談建築,他又談了儒家思想中的位與分。最後,他終於使讀者同意中國建築的規格尺度來自儒家理念,而其林園的逸興遄飛則來自道家思想。不可信的是,峰迴路轉,文章最後卻在令人驚愕的觀察中結束。下面所選錄的片段也許可以把該篇起伏跌宕的"美感傳遞方式"再加呈現:簡陋到一間兩間的民房,繁複到皇帝的三宮六院,我們如果不被外在附加的裝飾部分所幹擾,大概可以發現,這其中共同遵守的準則,那就是:清楚的中軸線,對稱的秩序,是一個簡單的基本空間單元,在量上做無限的擴大與延續的關係。它所強調的,不是每一個個別的單元的差異與變化,而是同樣一個個別單元在建築組群中的關係位置,在這裡,與其說它所強調的是單幢建築物個別建築體的特色,不如說它強調的更是組群間的秩序。這一類的建築,任何人走進去,都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它的好處是給人一種安全感,個人退回到族群中,有整個族群為後盾,減少了個人面對命運的彷徨與孤獨之感,它用嚴格的秩序來規範個人的行為,使個人沒有任意表現的可能。我們看到,在這樣的建築中,個人感覺到安全、秩序、穩定的重心,明朗而不可改變的關係,但是,個人的個性也同時受到犧牲,個人的特性被壓抑了,在嚴格的秩序中,便感到了一種處處被安排與被決定的苦悶,有時會想要破壞一下這秩序,從這秩序逃開。中國人從儒家的人倫秩序中逃開,為自己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便是道家的自然。這樣使我們驚愕,完全背反了日常理念的規矩,一擊劈碎了我們習以為常一成不變的思維邏輯,便是劉敦楨所說:"小大空間轉換的對比手法"的來源所在,也是中國古典詩、山水畫等文人藝術,包括戲劇、建築的時空內在最根本的美學憑據。我們若要在園林中找儒愛的中軸線,均衡、對稱、秩序,便要完全迷失了。園林,猶如道家的哲學,把人從嚴謹的人倫秩序中解放出來,讓每一個個人——而不是族群一一單獨地面對自然,得到一種舒放。便得儒家在倫理中被抑壓的部分在自然中得到發展。在儒家的世界中,我們總要找一個定位,把自己安放得宜,在園林中,體現的卻不再是人間的秩序,而是天道的幽深。以上引述原文,目的無非讓讀者看到作者邃密的體例,以及解釋現象的功力,以及在專業知識之上的民族感情。另外,《歡喜讚嘆》一篇中分析佛教雕刻之美的片段,也可作極優秀的散文來看待。我去日本的時候,每次也一定去上野那間博物館徘徊,在進門大廳的右邊,一間寬敞的室內,陳列著北魏到唐不同地區的幾尊佛雕。我特別喜歡一件無頭的菩薩,是天龍山的作品,一腳跌咖,自在而安適,雖然沒有了頭部,卻在那從容的坐姿是顯現著凜然不可侵犯的人的尊嚴與氣度。我常常一坐好幾小時,面對著那些破殘的身軀,仿佛是重逢了久違的親人,便相向對坐著,那離別時候,各自的辛酸與寂寞,都不堪言說,便只是靜靜流下的無言的淚水罷。被砍斷的佛手看來豐厚飽滿,許多學生去做素描,用西方光影處理的方法傳達它的體積與量感,但是,與原作比較,可以發現,那厚實飽滿的手,處處透露著線的優美與纖細,如蘭葉葳蕤,四面生姿。我們繞它一圈,這隻手竟像一朵盛開的蓮,在姿態上為了面面俱到,不惜改變手的寫實性,使線條在手指部位做了誇張;一方面用手指自然彎曲的弧線,另一方面,被誇張的指尖部位,向指甲反方向開闢了另一弧線,使這隻手如花一般有了一種"綻放"的姿態。花開到極限,那姿態的妖嬌、螲蜒、嫵媚反應,常常是一種自足的圓,的確是面面俱到,這隻唐代的佛手便以這樣的美在我們前面綻放。記述雲門舞集在南部客家人世居的美濃鎮演出過程所採用的手法卻又幾乎是小說的——當然也許更像"古樂府",像從"日出東南隅"開始拉開的質樸而又壯闊落實的敘事序幕,作者也是從一個剝豆婦人的眼裡看整個演出事件:美濃,這個僅有五萬八千人口的市鎮,被茶頂、月光、大武幾個秀麗的山丘環抱著,以她的純樸、勤勞、客家人保守的生活傳統為人所樂道。蜿蜒而過的美濃、荖濃兩條溪流,灌溉出一片青翠的稻秧和菸葉。時時有鷺鷥飛過,仿佛刻意用它乾淨無瑕疵的白羽,指引你看這四周耀眼的青綠。鎮裡舊街上的人家,門戶上多半掛著竹蔑編的門帘,滾著藍布邊,中間畫著紅豔的花葉圖案。穿著舊式滾寬邊唐衫的客家婦女,掀開竹簾,往外探頭看一看。明亮的南臺灣四月陽光,使她微微眯了眼。隔著短土牆,看到幾個鄰家的婦人和孩子站在街上,熱烈地談論著。牆上告示牌貼了大張紅紙,幾個龍飛鳳舞的字寫著:雲門舞集,四月十八日,美濃國中演出。快到四月十八日,這一向平靜的市鎮,有著一點不同於往日的興奮和騷動。"雲門舞集",這婦人回到屋的時候想:"雲門舞集究竟是什麼呢?"唐人韋莊的詞有句謂"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就因為那樣沉重平白的記實,竟讓千餘年前的四月十七至今不朽。而蔣勳所記下的某一年美濃鎮上的四月十八,也應為一幀永恆的畫面吧。蔣勳的藝術評述另有一可貴處,一般而言,藝術總離不開藝術家,藝術家是人,藝術評論家都是人,人和人之間難免有友誼上的壓力,但蔣勳的評論方式,比較對"事"不對"人"。討論的是共同的大現象,而不重在個體的成敗,例如論席德進的畫,重點便在如何賦新山水以新意義,以及如何假新技巧以傳新山水。討論所及的範圍,遠拉到五代以來的畫家和畫論,其堂廡之大,感慨之深,自非常人可及。能免於"友式捧場"和"敵式攻擊"之外,且能同時一點一滴,建立起中國美學理論,應是蔣式藝術批評的成功處,下面引述的資料便是在論席德進繪畫成就時以"事理"為軸的例證:範寬的《溪山行旅》是一張杰作,畫的是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從華北平原上突兀而起,大氣磅礴,用的是雨點皴,土質幹硬,空氣乾燥清朗。這是北宋山水畫的特質,當時畫家活動的主要地區是華北平原。北宋到南宋,北方的領土失於金,政治中心南移,畫家也大多遷到長江以南。面對新的山川,舊的技法不適用了,懶惰的人,還用畫華北平原大山的老套來畫江南風景,自然難以動人,逐漸就被淘汰。認真的畫家、創造力強的畫家,面對新的挑戰,努力去觀察自然,從真實的風景中歸納出新的構圖,新的皴法、新的畫風慢慢產生了。江南是多河流的地區,北宋的立軸畫大山很好,寫長河不一定合適。於是,長卷、橫幅的形式多起來了,使我宛然有乘舟順流而下的感受,視覺上,轉高聳為平闊。河流代替了山巒,成為山水畫的主題,或者,至少與山巒平分天下。地理環境的變遷,對於中國山水畫的改變,有這樣重大的影響,以後我研究明末的浙江,也注重在他的畫風與安微黃山的石質結構的關係,屢試不爽。在法國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南宋馬遠畫的十二幅冊頁的複製品,全部畫的是水,大概是給學生講解的畫稿,畫了十二條河流波紋的特性。看了很感動,我想:做為第一代在南方正建立家園的畫家,馬遠需要加倍的功夫,才能為這一片繪畫上的新山川造形吧!一條河,由於山壤的質地、坡度的陡斜,都可能影響水質的清濁、流速的緩急,它所產生的波紋也是不同的。畫家一條河一條河去觀察,不斷地試驗,最後把質地的清濁、流速的緩急,歸納成一根準確的線條,他從"格物"開始,建立了他豐富而遼闊的山川世界。我看著這一套冊頁,直似對這樣的畫家產生無盡的敬意。然而,我也擔心著,我想,不知道馬遠的學生,拿到這樣的畫稿,會不會懶惰起來,不再去看真的河流,不再認真的觀察和解析自然,只是依樣畫葫蘆的畫下去,使得一根原來具有概括性的豐富線條,最後空留形式,只是一根無意義的符號罷了。我更擔心的是,會不會有人,幾百年後,從江南到了臺灣,仍然用這根線條來畫濁水溪,畫淡水河,使我們的山水世界沒有更新,沒有開拓,使臺灣——中國繪畫上的新山川,永遠進入不了中國的歷史。由於《歡喜讚嘆》是一本值得"歡喜讚嘆"的書,故為之歡喜讚嘆如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隨喜讚嘆?為什麼要隨喜讚嘆?
    什麼是隨喜讚嘆?隨喜讚嘆,佛教語言,佛語。就是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讚揚之心。這是佛弟子們應該具有的一種境界,也是生活在浮躁社會中,人們減輕壓力的一種方式。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隨著他人之歡喜而歡喜;謂隨他修習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為隨喜。讚嘆:指讚美驚嘆大德之人事物。對人、事、物的一種積極認同的態度,即「讚賞 」。由內心對事物的敬仰而產生驚呀表情神態。為什麼要隨喜讚嘆?
  • 讚嘆的智慧
    ……總之,有過人之處才值得讚嘆。佛陀示現,廣宣法教,利樂有情,這種境界值得讚嘆。佛陀度眾的艱辛,只有佛與佛才能了知,於是在佛與佛的讚嘆裡,又多了一層體恤和關懷,體恤成佛的辛勞,關懷教化眾生事業的進展。而我們讚嘆諸佛菩薩,就是要學習諸佛菩薩勇猛精進,大雄大力,無畏慈悲的精神。2什麼才是最好的讚嘆?
  • 佛說:用這3種形式「隨喜讚嘆」能得無量福報
    學佛者經常會聽到四個字「隨喜讚嘆」。大家自接觸佛教以來,一直都在說的就是隨喜讚嘆,隨喜讚嘆是佛弟子應該有的一種境界。在佛教中隨喜讚嘆是一個很重要的詞語,隨喜讚嘆就是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讚揚之心。簡單地說,隨喜讚嘆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見人做善事心生歡喜。第二、隨著他人歡喜而心生歡喜。第三、見他人做善事,歡喜他得成善果,心生歡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眾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由衷地隨喜讚嘆。
  • 證嚴上人:隨喜讚嘆 助道功德
    看到那一大片的國度,那樣地乾旱,那樣地沙塵飛揚,就連最耐旱的動物也都乾死了,想一想,這一大片土地的人如何生活,這不都是共業力嗎?看來都是很令人擔心,世界未來的生態,生命到底將要怎麼辦呢?」 上人呼籲,人心造業,就要從心治起,法水滌心,去垢拂塵,去除掉無明煩憂,念轉、心轉,才能改變現況。 「我們生命少不了水,慧命少不了法,所以需要法與水來滋潤!
  • 真正具備大福報的人,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懂得隨喜讚嘆
    隨喜讚嘆會帶給我們生命隨時隨地的驚喜和發現,隨喜讚嘆也會讓我們意識到生活中一切都最好的安排。01隨時隨地的歡喜是福報的湧現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富翁有很多錢,但是他一點都不快樂。而那個貧窮的人雖然沒有多少金錢,不過他能從自己生活中生出無限的歡喜之心,他就是一個有著大福報的人。一個人想要擁有福報,最需要學習的心態或許就是隨喜讚嘆。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用歡喜的心態去面對,那麼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會打開,自然會體現到生命的無窮樂趣。
  • 擊節讚嘆的意思 擊節讚嘆的意思是什麼
    在一些古文以及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擊節讚嘆」這四個字。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較低,並不是特別常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那麼,擊節讚嘆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釋淨空:看到一切眾生都歡喜,不要吝嗇
    大乘經裡頭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為什麼不叫眾生歡喜?為什麼不學學彌勒菩薩,一天到晚笑咪咪的,給多少人結了法緣。結善緣、結法緣就在跟大眾接觸的時候,所以這笑面不要吝嗇,要多布施。稱讚,稱讚有標準,一定是善的。不善的不讚嘆、也不毀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染汙了;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是清淨的。
  • 初訪塞維亞王宮,除了讚嘆,再也沒有適合的詞語形容她!
    這樣的建築,使人覺得奢華到了極致,除了讚嘆,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了塞維亞王宮,這座城堡是阿拉伯人統治時期開始修建的,前前後後持續了500多年。所以其建築風格雖然以阿拉伯風格為主,但是仍然夾雜有文藝復 興和 英倫元素在裡面!不過想要參觀塞維亞的宮殿,你必須排長隊。但聘請私人導遊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所以為了更好的舒適體驗,還是有必要多花一點小錢的!
  • 索達吉堪布能救佛教,淨空法師在2016年元旦極度讚嘆! 】
    2016年元旦 ,淨空老法師在無量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91集講解的最後結尾處中,高度讚嘆索達吉堪布,可以說是讚嘆到了極處!老法師給我們所有四眾弟子做了最好的表率,要想佛法興,唯有僧贊僧!自贊毀他,非佛弟子,非淨空老法師的學生。
  • 最好的讚美,就是讚嘆阿彌陀佛
    一大海有八萬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三萬六千由旬,眼的深廣度像四大海那樣。這樣就知道,阿彌陀佛的報身相極其殊勝。白毫相、紺目相這兩相尚且如此不可思議,何況八萬四千相?完全超出思維、語言所能達到的地步。由此對佛色身充滿崇敬之心。「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裡主要讚嘆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 【10.26】每日一禪:一個人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帶給別人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那些關於分手的古詩詞,教你如何說分手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我國古代詩人對待分手是怎樣看待的麼?下面這些詩詞帶來了很好的詮釋。01.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一別兩寬,各自歡喜最早來源於敦煌出土文物「放妻協議」。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結合在一起是錯誤,不如痛快地分手來得超脫,希望你重整山河再攀高枝,也勝過兩人看不順眼互相擠兌。「放妻協議」提倡的是夫妻之間好合好散。這份協議相當今天的離婚協議書,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人們能如此和平的分手,真是令人感到讚嘆。
  • 持誦《地藏經》:供養讚嘆地藏菩薩,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他們願意通過念經懺悔、惡行善回向因果來改變命運、改善生活,這是值得歡喜讚嘆的,也是極為正確的選擇。雖然這些只是世間短暫無常的有漏福樂,不能究竟解脫輪迴之苦,但給予輪迴中長途跋涉、步履艱難的眾生一時的利樂和善緣,也是諸佛菩薩的慈悲方便,更何況經持經的薰修,已成道種,未來世中必將成就。
  • 大學與歡喜
    意外從牛仔褲裡扣出一枚五毛,欣然加了個荷包蛋,面足湯飽,跳牆回去!二食堂的炒餅最便宜,日日吃得百無聊賴,忽一日從素炒餅裡翻出兩綹子五花肉絲來,咬在嘴裡,香肥不膩,於是剎那歡喜! 其五,倉皇度日,不知不覺中混了一學期,臨近期末考,日日猛攻高數。四個通宵死磕下來,居然考了全班第二,人送綽號「聯通佳人」!
  • 的歡喜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弦,心情隨之溫暖起來(深度好文)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日子一如既往,忽而,發現世界變了色彩,鵝黃的芽,墨綠的苗,金黃的油菜花,還有那葉片上滾動的晶瑩剔透的露珠,心底總會湧動小小的歡喜。
  • 小歡喜哪裡歡喜了什麼梗 劇情太有代入感
    小歡喜哪裡歡喜了什麼梗 劇情太有代入感時間:2019-08-22 09:28   來源:燒荒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歡喜哪裡歡喜了什麼梗劇情太有代入感 電視劇《小歡喜》最近看的讓人窒息,明明是叫小歡喜,但是劇情卻一點都不歡喜,最近幾集分手的分手,失業的失業,抑鬱的抑鬱,但是為什麼叫小歡喜呢
  • 為什麼讀在職研究生讓人既「歡喜」又「無奈」?原因其實很簡單
    讀研已不再遙不可及,除去統招全日制研究生之外,如今的在職研究生也值得我們去報讀。不過呢,因為這幾方面的原因,使得在職研究生是既讓人點頭讚許,又讓人搖頭無奈。為何使人「歡喜」?原因一:不用參加考試,驚不驚喜?若問在學習當中最不想遇到的事,那麼考試肯定是高居榜首了,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都經歷了很多,基本上每次都過得很「煎熬」(學霸自動忽略)。
  • 可以倒著讀的情話,句句撩到腿軟:「你是年少的歡喜」
    這幾句可以倒著讀的情話,說給你看見對方就心動的那個人聽,句句撩到腿軟!首先第一句「你是愛的中心」感覺就已經甜炸了,並且如果從最後一個字開始倒著往前讀也會是一句很完整的情話,表示我心中的愛是那個讓我歡喜,讓我氣憤,讓我開心讓我難過的你。果然在語言上我們總是能夠從中獲得很多的驚喜,感覺把這句可愛的話發給你的心上人,仿佛能收穫雙倍的甜蜜!
  • 猴歡喜,空歡喜
    ),不只是人覺得像,其它動物見了類似的果也會傻傻分不清吧,比如這個猴歡喜,不知道這名字是不是和其產地一樣來自廣東,聽著感覺一股子粵語味。 猴歡喜(Sloanea sinensis),杜英科猴歡喜屬,從種加詞看這應該是個本土植物,屬加詞是紀念的一個英國植物學家(HansSloane,1660-1752),看來不是國人命名的,模式標本採自廣東羅浮山,這和之前介紹過的羅浮槭(複習:羅浮槭,紅翅果)模式產地是一個地方,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拍照地點它們就是種在一起的,不知是否設計者有意為之。
  • 歡喜的記憶總能永恆,嗎?
    18th05-2020最近讀《巨嬰國》,如何避免成為巨嬰?分明此時回憶起來還清清楚楚因為歡喜的記憶總能永恆而歡喜的時光卻一去不回後來,大院沒有了,草地沒有了房子新了,人情淡了不會再和小夥伴上房揭瓦爬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