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這個主題的文章,是因為我疑惑了很長時間,為啥有的小寶寶才兩歲就總是會生氣,會說我生氣了,還會做出生氣的樣子,或趴或臥或者在角落。
後來慢慢觀察,發現帶這樣娃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特點,把生氣掛在嘴邊。
聽慣了很多「你再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你再不聽話,爺爺就生氣了」……,只想說一句,你這樣生氣對娃對自己都沒有絲毫好處,只會帶來錯誤的引導和身心的傷害。
很多人都說,現在經不起風吹雨打,以後怎麼能承受更多,這句話是對的,但如果為了能讓孩子承受挫折而進行錯誤的引導,這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01生氣有效嗎?
很多愛說「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的家長從來不會想,你生氣和孩子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你一生氣,孩子就一定會聽你的呢,這是很奇怪的邏輯,而事實證明,你生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教會孩子一種不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那就是用生氣來解決,就如同對如果誰不能按我的想法做,我只要生氣就可以了。長大以後和人交往也很容易就生氣,
在孩子什麼都不太完全懂的年紀,只是對周圍一起人和事學習,模仿的過程。
那結果會怎麼樣呢?
首先,對孩子身心不好,影響健康
從中醫上來說,怒氣傷肝,肝最喜歡的狀態就是調達,就是順暢,不喜歡各種心不順,如果經常生氣,肝排毒的功能就會受影響,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其他臟腑還會受損,人就很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
經常生氣的人,還會容易患上心臟病,高血壓,胃病等問題,而且因為愛生氣,想的就比較多,越是夜深人靜,越是輾轉反側,不容易睡著,時間長了就會患上失眠。
而且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你用生氣來提條件,嚇唬她,她根本就不理解,所以結果和你想的效果不一樣。
朋友家寶寶兩歲的時候,在鄰居家玩,晚上爺爺想抱回去,無奈怎麼也不找爺爺,爺爺就說「你不找爺爺,爺爺就生氣了」,孩子一臉茫然,愣著看了一會,繼續玩去了。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生氣這個詞的存在,更不理解你生氣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只是大人自己在發洩情緒罷了。
就像你要通過打一個兩歲的孩子,想讓她達到你的要求,比如對她說你不聽話我就打屁屁了,她可能還會特別開心地說「好的」,當你的手打上去的時候她不僅不哭,還會哈哈大笑,甚至還會說「真好玩,還要一遍」。
她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種懲罰,反而會覺得有你的互動,是和她在一起玩耍,根本不是你想要的結果,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孩子學會打人了,看了誰都打,而且還會笑呵呵的,因為她覺得她在和別人玩,你那時可能還會說「哎,怎麼學會打人了呢,不能打。」。
殊不知,教會寶寶的正是你自己。
02不生氣也是一種智慧
《大學》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很多人都知道人要好好修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這顆心要端正,因為人心一偏,很容易就生病,想做一件事也容易心煩不寧,不能專一,還容易滋生事端,給他人平添煩惱。
這點在和人相處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
幾年前經常看到這樣的雞湯文「和人相處最好的樣子就是讓別人覺得很舒服。」,雖然很雞湯,但確實很治癒,仔細想想確實是這個理。
試想,如果我們自己有個朋友,時不時就告訴你,他因為這個生氣了,因為那個生氣了,你會怎樣?是不是心立馬就警醒,不自在起來,你要處處小心,生怕又因為那個不小心惹到她生氣,又因為這個沒符合她的意思而生氣,這種感覺就會非常累,那時間長了,你還願意和她多來往嗎?肯定不願意,對吧。
而且我們講相由心生,經常生氣的人,面相也容易讓人心生恐懼。
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示範,不要教孩子去生氣,怨恨,讓孩子保持清淨的身心,比什麼都重要。
03為了孩子,家長要謹言慎行
對於寶寶,家長真的要謹言慎行,因為當你給寶寶做了一次錯誤的示範,寶寶很快就會學會。
面對不能處理的人機,你顯得無可奈何,只能生氣,或者出手打人,這也是在教寶寶面對問題的一種解決方式,認為只要一生氣,別人就乖乖就聽從自己了,孩子就是錄像機,完完全全錄下來 。
生氣,就是不高興,開心不起來,對不喜歡的人、事、物產生的一種排斥、厭惡的心理狀態,而相由心生,人一旦生氣,不管是真生氣還是假裝生氣,面部表情瞬間就變得非常醜陋,甚至扭曲,讓人心生恐懼,有一種想遠離之心。
你的話正在塑造孩子的未來,有人說,你說的太嚴重了,小孩子她懂啥,連一句生氣的話都不讓說了,她長大哪有抗壓性,以前的孩子不都是打罵長大的嗎?我看都挺好,而且有時候大人就是假裝生氣,又不是真的。
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正因為不懂,才需要我們去引導,而管教也不等同於打罵,是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引導的,更多需要的是理解和智慧。
以前的孩子如果少打少罵,那麼也許現在他們為人父母也就少用這種方式了,以前生活的比較閉塞,也很少有人考慮過孩子的心理,打罵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因為除了打罵來發洩發洩情緒,企圖用自己的是大人的強勢來讓孩子聽話,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一旦形成,也不用著急,要及時引導
姐妹家孩子不到三歲,無論誰只要稍稍不順著她,就會說「我生氣了」,然後就地趴在那。最開始沒有人在意,但她媽媽明白這多半是和別人學的,也知道這樣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就嘗試著去引導她。
有一次,她說「妹妹不給我杯子,我生氣了」,說完又像以前一樣趴在床上了,媽媽反思以後,知道她在學生氣的樣子,還不懂什麼是真生氣,沒有像每次一樣依了她,而是說「這杯子本來就是妹妹的,不應該給你啊,你生氣也沒有用,你想趴著就一直趴著吧,妹妹在那玩玩具,你可不要起來玩啊。」,她看了看妹妹玩的方向,一下就爬起來了,從那以後再也不會「假裝生氣」了。
總之,遇事深呼吸,想出三句你最想說的話,找出對孩子來說是正向引導,引導孩子自發意願的,不是恐嚇,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內驅力」
作者簡介:85後全職媽媽,經濟學專業,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高級灸療師資質。喜歡中醫,育兒,熱愛學習,分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