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最大慈善組織慈濟陷輿論漩渦 因購土地被攻擊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臺最大慈善組織慈濟陷輿論漩渦 因購土地被攻擊

2015-02-28 09:23:36來源:東南網作者:責任編輯:朱念

2015年02月28日 09:23 來源:東南網 

參與互動

(

)

  臺北市政府前官員籲民眾理性

  臺北市「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因為現任市長柯文哲的一句「奇怪耶」,再次成為近日來臺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慈濟——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正陷入輿論漩渦。這塊被慈濟購買的土地,由於地處保護區的地質敏感帶,長期在臺北議而不決。當地居民和環保團體,與慈濟的長年爭論難分難解。此次爭端再上頭條,除了引發「口水戰」之外,也被視為為這個案件解決帶來轉機。

  風波再起 釋昭慧、柯文哲隔空交戰

  「慈濟內湖開發案」時至近日再起風波,是與柯文哲的一次採訪有關。柯文哲受訪時提及此案,感嘆慈濟花一大筆錢買保護區的地:「保護區要改成開發用地,奇怪耶」!引發玄奘大學社科學院院長釋昭慧的痛批,她指責柯文哲「太不用功」,沒有認真閱讀慈濟的企劃書,是「口出狂言,羞辱慈濟」。

  一語激起千層浪,釋昭慧與柯文哲的衝突引發爭議,也讓此案再次浮於臺面。其實,不只是柯文哲對「慈濟內湖開發案」有異議,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期間也駁回過此案的申請。據臺媒報導,慈濟1997年購入此地時,是經過當時政府單位的引薦遴選與擔保之後,出於島內缺乏兒童發展復健專業醫療單位的考量,規劃興建兒童醫院與志工大樓。然而,此案曝光之後受到來自於民意代表的龐大壓力,遭到了扁市府的都發局駁回申請。時至今日,儘管慈濟曾多次想在市府「闖關」,卻因為環保團體抨擊,使得這塊土地一直無法變更使用。

  回應質疑 慈濟擬造「鑽石級」生態園區

  慈濟內湖開發區為何如此敏感?這塊土地位於大湖公園北側,在地質上屬於湖區回填的山坡地集水區,大規模開發可能危及生態地質。能不能開發?會不會破壞?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當地居民質疑,在保護區大肆開發,可能會造成內湖本來就存有的淹水問題加劇。但實際上,慈濟曾發布官方聲明強調,這塊區域在購入前曾被作為公交總站使用,場區內鋪設柏油路,鐵皮屋林立,髒亂不堪,本就已遭到嚴重破壞。

  出於依法行事,目前慈濟只在該園區原有建物上添加竹子、木材點綴裝飾,通過小型修復作為辦公室和資源回收廠。為了證明生態破壞的質疑是「莫須有」,慈濟還打算在此地打造「鑽石級」生態園區,針對排水等問題做妥善規劃。除了作為未來臺北市災難發生時救援及物資集散中心之外,園區內的圖書館、公園等等設施,都可以變成便民的服務。

  紛爭不休 「婉君」藉機大肆攻擊慈濟

  此次開發案紛爭引發臺灣各界聲浪不斷,除了政客、學者「你方唱罷我登場」外,就連不少文藝界人士也紛紛出面表態。知名作家蔡詩萍就向慈濟喊話,要慈濟從善如流,自己變更方案,爭取支持。音樂人許常德則是建議慈濟公開帳目,贏得尊重。而一些「婉君」(網軍)更是藉機大肆攻擊慈濟。

  為了防止議題失焦,更多理性的聲音不斷湧現。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前局長張景森日前表示,他曾是第一位退回「慈濟內湖開發案」的官員,但慈濟是一個重視環保的團體,同時也是臺灣應該珍惜的「資產」,呼籲民眾不該「無限上綱」。

  背景

  慈濟貢獻大,爭議也不小

  慈濟不僅是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在國際上也有極高的知名度,對全球慈善事業貢獻良多。不過,慈濟的少數做法在臺灣島內也引發爭議,這也是此次慈濟陷入輿論漩渦的深層次原因。

  慈濟究竟在哪些方面招致批評,據臺媒報導,慈濟作為佛教團體,其部分援助計劃曾被批不尊重原住民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也有人認為慈濟吸收了大量慈善資源,造成了島內其他慈善團體陷困境,而且行善太高調,「有攝影機就有慈濟」;慈濟的志工經營資源回收業務,讓靠撿破爛為生的中下階層收入銳減,前「國策顧問」戴勝通就曾呼籲「請留口飯給『艱苦人』吃」;此外,慈濟的靜思堂被指建設、裝潢過於豪華,部分民眾質疑其對公益事業不夠真誠。(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

相關焦點

  • 臺灣慈濟捲入爭議風暴 輿論籲慈善透明化
    臺灣慈濟捲入爭議風暴 輿論籲慈善透明化 2015-03-18 08:50:48  被指「臺灣地主」  柯文哲上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感嘆慈濟花一大筆錢買保護區的土地,「要改成開發,奇怪耶」!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隨即反擊柯「口吐狂言,羞辱慈濟」,結果引來輿論對慈濟「群起而攻」。  包括學者、環保人士、媒體人在內的意見領袖很快挖出了慈濟諸多運作機密。
  • 臺灣最大民間慈善機構 慈濟大陸總部落戶蘇州
    近日,蘇州市景德路上一片灰白的建築群前人聲鼎沸,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正式揭牌啟用。今後,該中心將立足蘇州提供專業的體檢服務,並將秉承「慈濟」理念,在每月第三周周六上午,為蘇州地區敬老院的老人、低保人員、外來務工者等提供免費義診、體檢、健康諮詢等服務。據了解,這也是中國臺灣最大民間慈善機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位於大陸的總部。
  • 臺灣慈濟基金會:宗教慈善的成功案例
    早在1966年,當時證嚴法師前往花蓮鳳林鎮某私人醫院探望信徒,見地上一灘血跡,聽人說,是豐濱一名原住民婦女小產,卻因缺少開刀所需的八千元(新臺幣)保證金而無法開刀,只能又回去了。由此,證嚴法師便帶領三十位信眾創辦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79年,證嚴法師發起建立慈濟醫院。但即便證嚴法師自己理解了行動是慈善的第一要義,但追隨她的善者恐怕也有不同理念。
  • 臺灣慈濟慈善醫院:救死扶傷 扶助弱者
    核心提示:面對中國醫療行業以及民營醫院的諸多問題,一家慈善醫院如何在實現慈善願望的同時,又能夠成功存活,實現可持續的發現?這是擺在很多人心中的問題。而臺灣慈濟慈善醫院30年的發展,另闢蹊徑,以慈善與愛的方式,真正成就了醫院「救死扶傷」扶助弱者的專業本質。
  • 英語四六級考試屢陷輿論漩渦 整改須斷利益誘惑
    英語四六級考試屢陷輿論漩渦 整改須斷利益誘惑   近兩年,關於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負面新聞此起彼伏,曾被學生奉為「含金量最高」的英語考試屢屢陷入輿論攻擊的漩渦。
  • 上海市政協民宗委赴蘇州市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學習調研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該基金會的基本情況,以及開展公益慈善的理念、做法和經驗,並就課題組關心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回應交流。本文圖片均由李賢聰 攝課題組先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門診部,聽取陳明宏副院長介紹慈濟醫療特色,以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理念;接著在項目處郭奕豔的導覽下,了解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立當初「克勤、克儉、克己、克難」的歲月和慈善項目起源,以及因1991年華東水災,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走入大陸賑災,從此搭起兩岸心橋,播撒大愛種子的慈善足跡
  •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接受專訪 談善款管理
    2010年8月,蘇州慈濟慈善基金會掛牌成立,成為內地首家境外全國性基金會。17日,世界消除貧困日,在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頒獎儀式上,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將全球獎頒給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值此之際,《新京報》對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及宗教處副主任王運敬進行了專訪。
  • 慈濟基金會撤回內湖開發案 4巨頭現身提4承諾
    不過臺北市政府表示,此案去年就已退回,慈濟無權撤回,僅能表達不開發意願,待慈濟送公文,會交由臺「都委會」參考。    慈濟提出四大訴求為,一、慈濟內湖園區在與社會未有共識前,即日撤案。二、將配合臺北市政府規劃,廣邀學者專家及社區居民,民眾參與,落實生態環保教育。三、對各界建言會虛心接受。四、慈濟基金會將擴大董監事會組織,邀請社會賢達參與並監督,提出改善方案。
  • 慈濟慈善:撒向黃梅都是「愛」
    黃梅的嚴重災情,牽動著慈濟慈善基金會武漢志工的心。他們在第一時間成立「黃梅災害協調中心」,通過黃岡市委統戰部向黃梅發出援助信號,得到了縣民政局、慈善會等部門的積極回應,忙碌在慈善項目策劃和防汛一線的副縣級幹部、縣慈善會會長李仲良,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勳平委託局黨組成員石小明牽頭,主動與慈濟慈善基金會武漢志工代表董林藝、牛雅微、周勇、樊麗華等聯繫、對接。
  • 馬興瑞調研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
    原標題:充分發揮慈善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   9月25日上午,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到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調研,聽取慈濟會和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開展慈善工作的情況介紹,並與慈濟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座談。
  • 臺灣慈濟發言人何日生:不可以用慈善的手段換取利益
    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何日生的答案更加另闢蹊徑,他告訴鳳凰廈門,付出到沒有煩惱,就是真正的慈善。很多人認為,慈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但何日生願意承認自己的「利己」,因為「利他也淨化自己」。其實,付出到沒有煩惱,也是一種極高的境界。 進入慈濟後,何日生感到,他找到了一生的追求。「我就是要追求這個(慈善),慈善給我的最大收穫是:心靈很歡喜。
  • 王振耀:大陸佛教慈善處在轉型期 需與慈濟多交流
    「佛教與慈善」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在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專家學者、慈濟志工分別在四場報告會上作主題發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發表了題為《大陸佛教慈善的現代轉型》的演講,摘要如下:2012年2月,中國政府發布檔,對宗教慈善進行充分肯定並積極鼓勵宗教界系統參與慈善事業,標誌著大陸宗教政策與慈善政策的根本轉變,特別給佛教慈善帶來重大機遇。
  • 劉元春:慈濟的自我管理 以戒組織以愛管理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編者按:2012年11月3日,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在為期兩天的慈濟論壇上,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專家學者、慈濟志工分別在四場報告會上作主題發言。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生導師劉元春發表了題為《佛教理念與慈濟人的「自我管理」》的演講,摘要如下:證嚴上人宣導慈濟人要「以戒組織,以愛管理」,從而實現「自我管理」的理念,既契合佛教本懷,也符合社會慈善的根本精神。
  • 中國慈濟慈善基金會:洪水無情人有情 慈濟救助暖人心
    7月4日,中國慈濟慈善基金會一行12人趕赴綦江區文龍街道菜壩社區、永新鎮、趕水鎮太公村等受災嚴重地區勘察災情。6月22日,受綦江周邊及上遊貴州地區連續暴雨影響,綦江河出現百年難遇特大洪水,該區多個街鎮遭受嚴重洪災。
  • 慈濟的慈善理念
    慈濟人本著慈悲喜舍之心,予樂拔苦,在人間締造了清新潔淨的慈濟世界。三十多年以來,慈濟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並有四百多萬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慈濟的活動。這裡,我們轉載了證嚴上人關於慈善理念的幾篇短文,正是這些對佛法的樸素詮釋和慈濟人的真履實踐,喚起了社會民眾的熱忱。
  • 大悲無怨-慈濟醫療志業
    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臺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宗教如商場,從來就是一種「領地」的經營模式,不該因為教團的擴張,便認定其背後儘是龐大利益與算計,若真如此,如此巨大的慈濟,遍野無邊的佛道臺灣,你我都成了構築黑暗臺灣的網目與織工。  在臺灣幾大宗教團體,有所謂「北聖嚴,南星雲,中惟覺,東證嚴」,指得就是法鼓山、佛光山、中臺禪寺、慈濟四大佛教山頭,各有勢力與影響力,教徒都數以百萬計。
  • 臺灣慈濟前世今生:不從捐款中拿管理費
    慈濟45歲了。證嚴法師從無到有,做出全球最大的慈善組織。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大陸同胞飛越海峽,到花蓮探訪慈濟精舍,尋找一個答案:一個文弱的女子,是怎麼樣支撐起一個慈濟世界?正是這樣清清白白做慈善,使慈濟成為全球慈善界的一朵奇葩,不僅令捐款人折服,也避免了「尤努斯式質疑」,它的募款能力全臺第一,它的志工人數全球第一,已經是遍布全球的「千萬大軍」。行動優先慈濟精舍一日的作息,從清晨3點多開始,於晨鐘中禮佛、做早課,在寧靜、精進中開啟每一天序幕。
  • 內湖開發案爭議餘波未平 臺灣慈濟再陷「風暴眼」
    慈濟志工正在募捐(資料圖)  臺北市長柯文哲一句「奇怪耶」,不僅讓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浮出水面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如今,風波越演越烈,善款明細「公開化」更引發廣泛爭議。  善款受關注 臺「立委」要求修法公開慈濟帳目  除了「內湖開發案」備受爭議外,慈濟善款也再度受到關注。
  • 臺灣慈濟風波:證嚴法師已覺不安 要求反省
    證嚴是位尼師,她設立的慈濟基金會,幾乎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慈善救災團體之一,只要哪個國家發生地震水災等天然災難,慈濟人總是會在極短時間內趕赴災區,參與救災及善後。證嚴法師已成了臺灣愛心的代表。以前甚至有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認為她應獲諾貝爾和平獎。證嚴法師和星雲法師是臺灣佛教界最高的兩位代表性人物。證嚴在花蓮,星雲在高雄,一北一南,乃是二大支柱。 但樹大了就會招風,人大了就會招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