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聯合報》提供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連日來鬧得滿城風雨,慈濟基金會昨日宣布包括在社會未有共識前,即日起撤回開發案,並擴大基金會董監事會組織進行具體改革等四大訴求。
不過臺北市政府表示,此案去年就已退回,慈濟無權撤回,僅能表達不開發意願,待慈濟送公文,會交由臺「都委會」參考。
慈濟提出四大訴求為,一、慈濟內湖園區在與社會未有共識前,即日撤案。二、將配合臺北市政府規劃,廣邀學者專家及社區居民,民眾參與,落實生態環保教育。三、對各界建言會虛心接受。四、慈濟基金會將擴大董監事會組織,邀請社會賢達參與並監督,提出改善方案。
慈濟基金會四大志業負責人副總執行長陳紹明(左起),林碧玉,王端正及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昨共同出面宣布撤除慈濟內湖開發案。記者段鴻裕/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至於財務透明部分,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3月20日起,所有捐款會員均可用會員編號查詢捐款,3月25日起將分二階段公開收支狀況,第一階段各專案陸續公布更新版,第二階段由四大志業基金會公布收支。
慈濟基金會分管人文、教育、醫療、慈善等志業及財務、總務四大巨頭王端正、林俊龍、林碧玉、陳紹明昨天罕見同臺表達改革訴求,並提出時程,但外界認為,慈濟能否達到止謗止疑的效果,仍待觀察。 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強調,慈濟基金會土地與財務是證嚴法師授權財務單位負責,「買這些土地或財務運用,都與上人無關」。
王端正表示,慈濟內湖園區案受到各界關注,甚至引發爭議,基金會深感不安。為推動環境保護,維護生態景觀,基金會將配合臺北市政府整體規劃,廣邀環保學者、專家與社區居民,擴大民眾參與。他表示,社會各界對慈濟建言,會虛心接受,基金會將擴大董監事會組織,邀請各界賢達人士參加董監事會,監督慈濟運作。
「任何財務,百分之百都在基金會帳下,未納入個人口袋中。」林碧玉說,善款都用於志業、都用於公的,基金會名下財產是社會共有,「近五十年來,土地只有增加,沒有買賣,也沒有開發,只有運用。」記者問買的土地是否都在保護區內?再想辦法尋求地目變更?林碧玉說,只有慈濟內湖園區位於保護區,是志工購買轉贈的。
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醫療器材五到七年折舊攤提,是銀行建議的保值措施,運用的額度只佔臺「衛福部」規範的2.45%,「這就是醫院的保值而不是炒股票」。
釋昭慧:盼臺北市無災無難
慈濟基金會昨天主動撤回內湖園區開發案,臺灣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保護區不應開發,本就應如此,「回頭是岸,帶動好的示範。」
不過,曾力挺慈濟的釋昭慧法師昨表示,慈濟已拿出風範,他們的風範又在哪裡?每個團體都應該被「除魅」,很多環保團體咄咄逼人,似乎先講就先贏,慈濟的內湖園區開發案是為了臺北市備災及物資集散中心,萬一發生災難,沒有此集散中心會不會有問題,她衷心希望臺北市永遠無災無難。
徐世榮表示,慈濟內湖園區雖遭違「法」使用,有停車場和建物,但不能因此作為變更理由,就地合法;如果變更成功,恐形成「破窗效應」,想變更的案子會一個接一個不斷跑出來。
曾公開投書勸諫慈濟停止開發的親民黨前「立委」張曉風表示,慈濟是全臺最仁慈的單位,終於悔改,她希望這四公頃多的地未來能改成溼地公園,讓全民共享。
慈善免稅太寬鬆?張盛和:大多苦兮兮
臺灣「稅法」對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有免納所得稅的優惠,臺「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天說,非營利機構從事的事業,有代替臺當局支出的效果,應給予免稅優惠,尤其目前多數非營利組織都還「苦兮兮」,外界不能只看到慈濟。
對於相關免稅規定是否太寬鬆?張盛和說,這是「真假」的問題,任何事都有真有假,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都會審查,假的當然不應給予免稅優惠。
但臺「賦稅署」高層表示,對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團體免稅的66項「法令」解釋,可研究是否有過於寬鬆之處。
張盛和指出,非營利組織的支出必須合乎創設目的,不可以變相營利,例如學校的主要支出要用於教育、慈善團體的主要支出要用於慈善等,其中主要的問題在於收支運用上,由各所屬的主管機關來管理,符合規定才可以免稅;若不符免稅要件,應依「法」課稅。
張盛和說,非營利機構基於善心、愛心等公益目的從事相關事業,等於是協助及補足臺當局的職能,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宗教團體以實踐宗教信仰為目的,傳播教育福音、淨化人心,提升大眾的道德精神,具有公益性,也應給予免稅優惠。
他表示,多數非營利機構的經營環境都很艱困,不給稅負優惠可能會活不下去,少數善款多、有錢的宗教團體只是個案,至於是真慈善還是假慈善則是另一個問題,各主管機關必須去審查與管理。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