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國慈濟慈善基金會一行12人趕赴綦江區文龍街道菜壩社區、永新鎮、趕水鎮太公村等受災嚴重地區勘察災情。
6月22日,受綦江周邊及上遊貴州地區連續暴雨影響,綦江河出現百年難遇特大洪水,該區多個街鎮遭受嚴重洪災。綦江洪災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區民政局、區慈善會按照區委、區政府抗洪救災的總體部署,在重慶市慈善總會的幫助下,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抗洪救災,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中國慈濟慈善基金會負責人黃崇發率隊趕到綦江區,深入文龍街道、趕水鎮、永新鎮農村和場鎮開展「洪水無情·善舉暖心」慈善救災幫扶活動,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
在了解群眾受災情況和切實需求後,7月8日,慰問活動在文龍街道菜壩社區拉開序幕。救助涉及58個村居,發放抗洪救災資金124.15萬元,毛毯、應急裝備等物資20.9萬元,總計145.05萬元。
洪水無情人有情。據了解,菜壩社區工作人員收到一條受災戶發來的簡訊,「感謝那些愛心人士,我家受災不是很嚴重,我想把這個愛心補貼款給那些受災更嚴重的人!」在入戶走訪時,家住文龍街道龍角路年過七十的霍大爺拉著志願者的手一個勁兒地道謝,當被問到打算如何使用這筆善款時,大爺回答得毫不猶豫,他說雖然自己也受洪災影響,但如果有更需要這筆善款的,願意捐給他!
54歲的張芳群住在趕水鎮適中村的一處山腰上,是兩個孫兒的奶奶。接連的暴雨讓婆孫三人住的房子出現了裂縫,屋後也全是因鬆動滾落的山石,趕水鎮政府立即派出專業部門勘察鑑定,住在這裡的還有翟先秀等四戶全部要集體搬遷。「如果山坡繼續滑動,不僅房子沒法住人,自家的地也都會被毀。」張芳群指著屋子旁的玉米地和水稻田說。但是她很樂觀,她還告訴志願者:有黨和政府以及這麼多社會愛心人士的鼓勵和支持,她會在新的居住地找塊合適的地,用勤勞的雙手努力生活,不會辜負大家的關心和幫助。
奉獻、團結、和諧的氛圍在這場活動中不斷傳遞著,碰撞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共鳴,也凝聚起共克時艱的力量。 (李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