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電影「燒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崔瑜琢,36氪經授權發布。

諾蘭新片《信條》新近上映。它的中文海報上,我們能看到那句宣傳語「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在本地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的換乘走廊裡,兩側牆壁上巨幅海報噴繪中間的這句話分外醒目。

在這裡,「燒腦」這個詞被緊緊連接在「科幻」和「動作」之後。

「科幻」「動作」通常用來指代一部電影的類型。在觀眾那裡,類型是一部電影最外層的輪廓。稍有經驗的觀眾,都能夠根據「科幻」「動作」「愛情」「喜劇」「奇幻」之類的字眼,迅速判斷出具體影片在氣質和場面上所應擁有的特徵。

實際上嚴格來說,「燒腦」並不能和這些表類型的字眼放在一起,它們並不在同一個層級上。

但這些年來,它卻也的確在越來越多地扮演類似的功能。並且,「燒腦」一詞的出現雖然相當晚近,但它所指代的事物,卻存在已久。這讓它至今除了功能性之外,也已具備易被忽視的文化(或亞文化)屬性。

或者說,其幾乎躋身於「類型」範疇的功能性,正是拜這些文化屬性所賜。

「燒腦」是一種文化

《恐怖遊輪》《盜夢空間》《原始碼》《催眠大師》《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調音師》……打開任何一個以推薦「燒腦電影」為名的片單,通常都能看到這些電影的名字。超現實的高概念、圍繞案件展開的故事圈套、「羅生門」式的講述方式、以時間和空間為素材的敘事把戲,共同組成這些燒腦電影的普遍特徵。

眼光放在電影之外,這些特徵的組合,我們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紀初瑪麗·雪萊和愛倫·坡所寫的哥特風味的小說。就當時而言,這些以科幻、罪案面目出現的小說兼具先行性和獵奇性。

在他們筆下,有屍塊拼湊成的怪人(《弗蘭肯斯坦》)、有家族遺傳病所造成的靈異與覆滅(《厄舍府的倒塌》)、有神經質角色百密一疏的犯罪現場布置(《黑貓》)、有人物精神分裂後對自己實體鏡像的交流與傷害(《威廉·威爾遜》)、有漂流在極地狂風暴雨中的幽靈船(《瓶中手稿》)。此類情節,是儘量在令人「發指」的「怪力亂」角度一邊滿足受眾對於現世奇觀的需求,一邊又盡力站在當時大眾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自圓其說。

而今日燒腦作品中的常見元素,大多也能在這裡面尋得痕跡。

兩個世紀以來,從小說到電影以及電子遊戲,這些特徵獲得繼承和完善,直至形成一種具有生命力和延展性的文化。

倫敦濃霧中的貝克街偵探、洛夫克拉夫特創造的克蘇魯怪物、博爾赫斯筆下的交叉小徑的花園、希區柯克、科恩兄弟、諾蘭、小島秀夫,上述的故事特徵在不同的類型中縱貫而下,在本世紀初的網絡上匯聚為統一的稱謂:燒腦。

當然,這種稱謂最早還是來自於它們的受眾,而非其創作者。

站在此刻向前追溯,愛倫·坡、博爾赫斯、希區柯克這些文化大師都可以被貼上「燒腦」標籤。雖然他們並不自知。

「燒腦」是亞文化和標籤

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隔膜愈發清晰可見、圈子圈層日漸封閉的網際網路時代,通過「標籤」來「尋找同類」漸漸成為一種時代主題性的心靈剛需。人們有意無意地利用標籤來完成展示、標榜、排斥、結群的行為,簡捷又有效。

對一亞文化的認同,是標籤的最重要來源。

站在當代人群中間,燒腦文化所更多表現出來的其實正是它的亞文化屬性。與其說燒腦電影是一種類型,不如說是一種由受眾處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亞文化標籤,與「二次元」「古風」「cosplay」等其他亞文化種類處於同一層級。只不過有賴於電影文化本身的巨大影響力,「燒腦電影愛好者」的聲量常常能夠蓋過其他。

當觀眾在影院看完一部《盜夢空間》《看不見的客人》《調音師》之類的電影,他們所獲得的體驗會促其使用這種標籤來強化此類影片的分類。這一強化行為,有一個由不自覺向自覺的過程。

指向複雜人心、人性的案件,反派精密的布局,在快速推進中分離、迴環又匯合的故事線條,奇異而又通常根基於物理學概念或假說的時空觀,這些要素特徵提升了燒腦電影的劇情理解難度,很容易在喜歡它們的人群與另一部分人群中間形成壁壘分界。

前者得以因此暫時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性。進而藉助對於燒腦電影的興趣討論,他們可以在周圍的世界中有意無意地迅速找到一部分人,而讓自己區別開另一部分人。

此處所說的「世界」,包括現實生活,但主要還是在網絡空間裡。

這是以「喜愛燒腦電影」為標籤的那部分觀眾,在觀賞電影本身所提供的奇聞奇觀,以及跟隨電影劇情快速調動腦力以獲取爽感之外的另一份所得。千禧年以來網際網路文化漸趨興盛的二十年間,這份所得由意外,變成應有。

「燒腦」成了營銷良藥,但不是萬金油

嚴謹地說,燒腦當然不能與科幻、奇幻、愛情這些描述電影類型的詞語等齊觀之。說燒腦電影是一種類型不免為時過早,或者永遠都不能。但站在實用角度,「科幻動作燒腦力作」這樣的組合在營銷的語境中,卻是能夠理解的。

電影營銷以實現電影收益的增量為主要目的,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自己所服務的電影作品尋找到正確的受眾群,進而精準覆蓋、精準投放。

具有文化屬性,同時又更多作為區分人群的標籤而存在的「燒腦」一詞,成為一部影片的營銷點,也就成為一件理所應當之事。

諸如主打故事情節的《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調音師》,雖然成片質量不俗,然而它們既屬於內地市場上票房天花板原本不高的小語種電影,其從導演到主演的創作團隊又缺少能在內地觀眾中間帶動觀影熱情的面孔。

這種情況下,這些影片在營銷過程中對於「燒腦」標籤的強調,也就成了一劑快速見效的良藥、一種雪中送炭級的手段。

它首先能保證將「燒腦」標籤下的亞文化圈層人群帶入影院,進而通過這些人群的討論、表達,形成以「燒腦」為基礎的口碑效應,製造增量。

最終,這三部「燒腦電影」分別取得1.72億元、1.1億元和3.25億元的票房成績,在彼時可以說是相當亮眼。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燒腦作為一種文化,其所包含的元素和想像空間是十分廣闊的。在《看不見的客人》《調音師》之類影片之外,擁有燒腦元素、燒腦特徵的影片不在少數。例如同樣涉及時間旅行的《復仇者聯盟4》當然也可以劃入到燒腦作品的範圍之內。但這類配置極高的重工業影視作品,並不會將「燒腦」當成自己的營銷賣點。

畢竟「燒腦電影愛好者」之外,還有另一部分觀眾。他們數量更為龐大。「看見『燒腦』這個詞就頭疼」則是這部分觀眾的真實感受。

作為營銷點的「燒腦」有些情況下是良藥,但它卻不是萬金油。對於作品的市場表現而言,這一標籤是會化朽為奇,還是會成為拖累,這其中的種種關鍵,頗有值得玩味與拿捏之處。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而且從苟晶在網上的發言和採訪,可以看到苟晶在經歷了這種對她自己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時依舊能展現很好的修養,這是一個文明人應該有的自我修養。我們在看待別人時,應該有這種基本的換位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偶然性的存在,它是高考一次考試定大學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改也是想辦法去完善這種考試制度,而不是否認這種偶然性,甚至用這種偶然性去否定一個人。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回到高考錄取掉包本身,我們在談論它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 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知道村上寫過一本《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從沒看過。連嶽曾在他的文章裡提過很多次這本書,我也經常看連嶽的文章。也曾想過要嘗試一下跑步。當然,不是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隨便跑跑,而是系統的、堅持很長時間的那種。
  • 阿蘭·巴迪歐:我們能談論電影嗎?
    我們看到,電影批評總停留在感動的喋喋不休與技術的歷史之間,至少影評不是在講述故事(電影對於小說來說的不純性),就是在吹噓演員(電影對於戲劇來說的不純性),我們能否單純地談論一部影片呢?  第一種談論電影的方式是「我喜歡」、「我不喜歡」。這是一種無差別的說辭,因為「喜歡」的規則掩蓋了標準。出於什麼樣的期待才能做這樣的判斷呢?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當時,POPMART的一些設計師與市場人員做了專場的演講,帶領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潮玩消費領域的崛起。正如很多的中國製造一樣,早期的泡泡瑪特也是以渠道商為主,後逐步滲透到供應鏈上遊,待到時機成熟之時,最終走上品牌之路。泡泡瑪特的創始人曾表示,當時店裡銷售飛漲的產品正是名叫Sonny Angel的日本潮玩IP。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
  • 當我們談論「關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心理諮詢師說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我們在談論「關係」時,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情感體驗關係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帶給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任何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問題是這些情感有沒有給我們造成痛苦和困擾,是不是與現實情境相關和有邊界的。
  • 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我們談論的是中式生活美學
    因此,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談論的,實際上是中式生活美學。說起中式生活美學,詩、酒、花、茶是不可不提的代表。中式風雅·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無論是兒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詠誦,還是成年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感嘆。中國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古詩中心照不宣。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表現生活,也展示詩人的精神世界,其語言之美、音韻之妙、意境之深,令人美不勝收。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蘇雨涵(藝術家)《方力鈞》04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19歲女孩,5次墮胎史:當我們談論未成年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保護,再保護,為了讓孩子更像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永遠沐浴在陽光下,無憂無慮的成長,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腰斬一些讓孩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僅僅對孩子進行片面的認知教育。可是,這樣做真的是好事嗎?「臉,我這一走大概是不會回來了,這裡沒有什麼值得我留念的,除了你看待我從不帶有色眼鏡,其他人都把我當成害蟲避之不及,就連我的娘家人也一樣。可我仔細想來,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錯呢?我真的有那麼十惡不赦嗎?
  • 當我們談論律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隨機採訪一些路人對律師有什麼印象 「律師是在法庭上給人做辯護的,電影裡見過。」「精明強勢,牙尖嘴利,專門給有錢的人打官司。」「收費很貴,賺得超多。」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方面的吐槽,大眾誤以為律師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隨便兩句話就能解決。但和訴訟一樣,諮詢其實也是律師的一項業務,而不是義務。
  • 留學者說 | Mavis:當我在談論回國時,我在談論什麼?
    Mavis:當我談論回國時,我在談論什麼?一轉眼,2018年了。可能我有點兒早熟,小學聽了很多歐美搖滾,看了不少英國文學作品和電影,特別喜歡英語,產生了留學想法。08年到18年的這十年間,是中國飛速成長的十年,是發生巨變的十年。現在的上海很時髦,夠摩登,想想在美國也只有紐約能與其繁華程度相媲美了。留學期間的每一年回國都有認不出來的地方,走在上海中心的街頭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潮淹沒,比肩接踵,有一股人潮推著你往前進。
  • 《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凱爾特曾經包括英格蘭全境,不列顛島這片土地上就主體民族和統治者民族而言先後跑馬燈似的換了五六次有餘……要弄清楚當我們談論凱爾特、英國、羅馬、盎格魯-撒克遜時我們究竟談論的是什麼,就不得不將不列顛上古和中古歷史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史前時期至凱爾特整個不列顛群島範圍內最早的巖石位於蘇格蘭北部,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1]。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三、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剛剛我們提到要從用戶和客戶的層面去考慮他們的具體場景和生存狀態,這就引出了一個我始終在考慮的問題:當我們在談論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究竟要培養孩子的什麼「素質」?在東西方的語境下,對於什麼叫做素質教育,實際上都沒有一個非常明確和完整的定義。
  • 當我們談論話劇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丨視野
    三年過去了,我從剛入團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轉變為只想真情實感地把戲演好。這也是一種成長吧。一直以來,我熱愛表演,熱愛戲劇影視,不滿足於把它作為我的業餘愛好。我想要更好的資源,跟更多人合作,這些都不是愛好能給予我的。所以準備讀研時我調整了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保研的時候選擇了北大的電影導演專業。
  •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衝動離婚的數據謎題「離婚冷靜期」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相關的討論就很激烈。支持者認為,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因此需要設置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