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常州地處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腹地,位於北緯31°9′~32°4′、東經119°8′~120°2′,東瀕太湖,東鄰近上海、蘇州、無錫,西與南京、鎮江接壤,南與無錫、安徽省交界,北襟長江。
常州地貌類型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西南部為天目山餘脈,西部為茅山山脈,北部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平原水網地區高差2米左右。(常 志)
【人口】 2010年末,全市有戶籍人口360.8萬人、常住人口459.3萬人,分別比上年同期增0.3%和3.2%;全市暫住人口133.4萬人,其中暫住1年以上人口39.85萬人,分別比年同期增1%和降13.8%。全市出生人口素質穩步提高,性別比保持正常,計劃生育率、節育率和獨生子女率分別為98.8%、88.1%和80.9%;全市當年出生人口27950人,死亡人口30510人,自然增長率為負0.7‰。
年末,全市有外來暫住人口133.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萬人,增長1%,其中市區暫住人口121.2萬人,比上年末增1.6%,佔全市外來人口的90.8%。務工、務農和經商仍是外來人口到常的主要目的,務工、務農和經商的外來人口佔比93.6%。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最多,從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人數分別為5.4萬人、94萬人和25.5萬人,分別佔務工務農經商外來人口的4.3%、75.3%和20.4%。從滯留時間看,1個月以下的外來人口佔6.2%,1~12個月的佔64%,1年以上(不含1年)的佔29.9%。外來人口居住場所以租賃房屋為主,其次為單位內部宿舍,第三位為工地現場,分別佔58.3%、26.7%和6.8%。(龔天敏)
【行政區劃】 2010年末,常州市轄金壇、溧陽兩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5區,共有37個鎮、21個街道。
【土地、礦產資源】 年末,全市土地總面積為43.85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36.18萬公頃、水域面積7.33萬公頃、耕地面積14.82萬公頃。
全市礦產資源有限,礦種少,總量偏少,且以非金屬礦為主,分布不均。已勘探發現可供利用的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金(均為小型礦),非金屬礦產有巖鹽、石灰巖、方解石、矽灰石、膨潤土、陶土、玄武巖、石英砂巖、磚瓦黏土、礦泉水等18種。全市有礦產地約35處,其中大、中、小型礦床分別為3個、6個、26個。金壇市鹽礦總儲量高達163億噸,礦層厚、品位高、易開採;溧陽市方解石儲量為2700萬噸,居江蘇省各轄市首位;常州市已探明礦泉水儲量超過每日2.7萬噸。(常 志)
【氣候】 2010年,常州市年平均氣溫、日照時數、降水量均正常,但時間分布不均。災害性天氣以寒潮、暴雨、高溫、強對流天氣、大霧、暴雪為主。
全年日照時數為2158.5小時,比常年偏多218.3小時,屬正常年份。但日照時數時間分布不均,季節分布為夏季、秋季、冬季正常,春季偏多,月份分布為1月、6月、8月、11月和12月偏多,其餘月份正常。(何靖宇)
【氣溫】 1~12月,全市年平均氣溫16.5℃,較常年偏高0.7℃,屬正常年份。4月異常偏低,比常年偏低2.2℃,12月偏高,2月、9月顯著偏高,8月異常偏高,比常年偏高2.4℃,其餘月份氣溫正常。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8.6℃,出現在8月13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5.8℃,出現在1月14日。全年有最高氣溫大於等於35.0℃的高溫日24天,其中6月1天、7月10天、8月12天、9月1天。平均氣溫小於等於0℃的日數為10天,其中1月4天、2月3天、12月3天。日最低氣溫小於等於0℃的日數為34天,其中1月15天、2月8天、3月2天、12月9天。(何靖宇)
【雨情】 年內,全市降水量1085.1毫米,比常年偏少6.3毫米,屬正常年份。降水的季節分布為夏季正常,秋季偏少,春季偏多,冬季顯著偏多,月降水分布不均勻。其中9月、12月正常;5月、8月偏少,分別偏少22.6毫米、23.2毫米;1月、10月顯著偏少,分別偏少25.3毫米、35.2毫米;6月、11月異常偏少,分別偏少160.1毫米、47.4毫米;3月偏多,偏多43.3毫米;4月顯著偏多,偏多54.5毫米;2月、7月異常偏多,分別偏多59.2毫米、140.5毫米。2月11日、7月12日暴雨,日降水量分別為54.5毫米、68.8毫米;7月12日出現降水量極大值68.8毫米。
梅雨。全市於6月17日入梅,較常年6月19日偏早2天,屬正常年;7月18日出梅,較常年的7月10日出梅晚8天,屬出梅偏晚年;梅長31天,梅雨量為244.9毫米,較常年的234毫米略偏多,屬正常年份。梅雨期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暴雨強大,全市平均梅雨量為243毫米,為歷年的1.02倍,其中常武地區230毫米、金壇208毫米、溧陽276毫米。全市梅雨量最大站點為溧陽前宋水庫站376毫米,最小站點為坊前站171毫米。
汛期(5~9月)降雨量。面平均降雨量549毫米,為歷年同期值的62%。在時空分布上,5月、6月、7月、8月和9月降雨量分別為65毫米、47毫米、264毫米、60毫米和113毫米,分別為歷年同期值的62%、25%、157%、47%和1.33%。地區上分布為常武地區、金壇市和溧陽市的降雨量分別為512毫米、556毫米和571毫米。
年降雨量。全市面平均降雨量1056毫米,比歷年偏多0.3%,最大一日降水量站為溧陽前宋水庫站117毫米;常州站、溧陽站和金壇站全年降水量分別為941毫米、1076毫米和1065毫米。
颱風。汛期全市受到一次颱風程度較小的影響。受6號颱風「獅子山」外圍影響,9月2日午後全市普降小到中雨,常武地區及沿江地區大到暴雨,面平均雨量為11毫米,代表站雨量:最大、最小站點分別為常州站57毫米、大溪水庫站1毫米,金壇站為5毫米,溧陽站為6毫米。
暴雨。主要暴雨日有2月11日、7月10~12日,其中2月11日為單點暴雨。(何靖宇 胡金虎)
【水情】 2010年水情變化與降水情況大致相應。2~4月由於降水偏多,江河湖庫水位普遍偏高。1月、5月、6月降水偏少,江河湖庫水位接近常年。7月上旬,受梅雨及多雷陣雨天氣的影響,江河湖庫水位上漲較快,高水位持續到8月,由於引江水量增大,河道流量普遍增大,超警戒水位時間較短。10~12月降水量偏少,江河湖庫水位逐漸回落。
沿江水位。全年沿江水位變化與長江上遊來水以及潮汐強弱有密切關係,大潮汛主要發生在農曆六月初四,但最高水位比上年偏高。其中,大通站最高水位為7月4日的14.58米,比上年最高水位高2.35米,最大流量為6月29日的6.57萬立方米每秒;小河新閘站、魏村閘站最高潮位分別為7月15日的6.72米和7月14日的6.65米,分別比上年最高值高0.6米、0.66米。
河湖水位。年內全市河湖水位變化平緩。南河等山丘區河道與降水關係較為密切,水位相對較高,洪水漲落過程明顯;大運河等平圩區河道由於引入長江水,水位相對較高,最高水位比往年偏高。7月3~4日、7月10~12日,全市出現兩次集中降水過程,河、湖水位上漲明顯,漲幅分別為0.15~2.22米、0.44~2.18米。大運河常州站、丹金漕河金壇站、宜溧漕河溧陽站最高水位分別為7月13日的5.06米、7月13日的5.64米、7月13日的4.68米,超警戒水位分別為8天、4天、5天。
水庫水位。全市水庫水位變化與降水雨季水庫調度有密切關係。1~7月,隨著上遊降水匯流增多,大溪水庫、沙河水庫水位均呈緩慢上升趨勢;7月由於降水偏多,農業用水相對較少,水庫仍維持高水位狀態,水位達到最高,大溪水庫、沙河水庫最高水位分別為7月24日的12.77米、7月6日的20.99米。
水庫水情。汛期初,由於降水接近常年和水庫底水位較往年偏高,全市水庫普遍蓄水量較往年偏高。沙河水庫5月1日、10月1日水位分別為20.11米、18.67米,最高、最低水位分別為7月6日的20.99米、9月13日的18.42米,超汛控水位27天,汛末比汛初蓄水量減少1440萬立方米;大溪水庫5月1日、10月1日水位分別為11.68米、11.54米,最高、最低水位分別為7月24日的12.77米、7月3日9.27米,未超汛控水位,汛末比汛初蓄水量減少120萬立方米。
水利工程調度。3月23~31日,魏村水利樞紐翻水量2186萬立方米;1~3月、9~10月,澡港河翻水量4329萬立米,有效地改善了市區河道水環境。(胡金虎)
主要河湖站點汛期最高、最低水位統計表
基面:吳淞 | ||||||
河 名 | 站 名 | 最高水位(米) | 出現時間 | 最低水位(米) | 出現時間 | 超警戒水位天數 |
大 運 河 | 常 州 | 5.06 | 7月13日 | 3.46 | 5月10日 | 8 |
丹金漕河 | 金 壇 | 5.64 | 7月13日 | 3.56 | 6月9日 | 4 |
宜溧漕河 | 溧 陽 | 4.68 | 7月13日 | 3.24 | 6月22日 | 5 |
滆 湖 | 坊 前 | 4.34 | 7月16日 | 3.25 | 6月24日 | 15 |
洮 湖 | 王母觀 | 5.08 | 7月13日 | 3.33 | 6月23日 | 6 |
太 湖 | 大浦口 | 3.90 | 7月22日 | 3.03 | 5月23日 | 35 |
南 河 | 河 口 | 6.18 | 7月5日 | 3.12 | 6月22日 | - |
南 河 | 南 渡 | 5.16 | 7月13日 | 3.20 | 6月23日 | 3 |
【重大災害性天氣】 2010年,全市重要天氣氣候事件主要體現在寒潮、暴雨、高溫、強對流天氣、大霧、暴雪對全市的影響上。
寒潮。全年全市出現3次寒潮,分別為1月20~22日、2月9~11日、12月13~15日。1月20~22日48小時最低溫度下降12.5℃,22日最低溫度零下1.2℃;2月9~11日48小時最低溫度下降了11.1℃,11日最低溫度零下1.6℃;12月13~15日,48小時內最低溫度下降了9.5℃,15日最低溫度零下0.3℃。以上3次寒潮過程由於預報準確,服務及時,基本沒有災情發生。
暴雨。全年常州出現兩次暴雨過程,分別為2月11日和7月12日,其中2月11日為單點暴雨。具體雨量為:2月11日54.5毫米,7月12日68.8毫米。因前期5~6月降水持續偏少,7月的暴雨過程總體上利大於弊,雨澇受害程度不明顯,部分地區田塊短時積水較多,農田短暫受淹。
高溫。年內全市出現高溫天氣24天,高溫天數比常年多50%以上,屬於炎夏類中的特熱型。高溫日數分布:6月1天、7月10天、8月12天、9月1天,7~8月共22天,佔高溫總天數的91.7%。高溫初日為6月30日,高溫終日為9月21日,大於等於37℃的天數有8天,最高值為8月13日的38.6℃。共出現4段連續高溫(連續高溫3天及其以上),共19天,佔全年高溫日數的79.2%,分別為6月30日至7月2日、7月18~22日、7月31日至8月5日、8月11~15日。年內高溫天氣明顯偏多造成供電系統電力調配緊張,全市進行了用電限制。高溫乾旱對農業及人畜飲水也造成一定的影響,自7月下旬起,金壇市降水明顯偏少,西部山區出現旱情,89座小塘壩乾涸,對農作物正常生長有一定影響。
強對流天氣。全年常州觀象臺觀測到雷暴共33天,其中2月3天、3月4天、4月1天、6月1天、7月10天、8月9天、9月5天。強對流天氣給部分地區造成較大影響。7月22日15時,新北區安家地區出現短時強對流天氣,據氣象自動站數據分析,最大風速為22米/秒;據氣象雷達回波分析,最強回波為55DBZ(DBZ表示雷達回波強度)。安家創業西路合家塘1號一處民房倒塌,造成一死一傷。金壇市當日15時出現雷雨大風,最大風速為21.1米/秒。8月15日15時37分左右,溧陽市上興鎮井塘村發生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出現8級以上強風,倒塌房屋28間,部分房屋屋頂被掀掉,瓦片吹落,樹木折斷,供電通訊設施遭受一定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約150萬元。8月24日15時,常州東北部地區出現強雷電回波,並緩慢向偏東方向推進,武進區鄭陸鎮東青村委狄墅村村口散落著鴿蛋般大小的白色冰雹,大風幾乎將冰雹吹成與地面呈45度角,約20分鐘後冰雹開始變小、漸停。在村街道上,隨處能看到被冰雹打破的遮陽篷和廣告布,此次冰雹使部分經濟農作物受損。
大霧。全年常州共出現大霧日數11天,其中2月1天、3月1天、4月2天、10月1天、11月5天、12月1天。11月7日和12月1日出現最低能見度為40米的強濃霧,造成交通擁堵,高速公路被迫封閉。
暴雪。2月14日凌晨起,常州地區先後出現了雪、雨夾雪和雨,其中常州雨雪量達10.5毫米,此次暴雪災害,對交通造成一定影響,但據民政局、農林局等部門反映,基本沒有災情。(何靖宇)
【歷史文化】 常州古名延陵,曾有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是一座有32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稱毗陵。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廢屯田典農校尉,改置毗陵郡,轄丹徒、曲阿、武進、延陵、毗陵、暨陽、無錫7縣。自此,常州歷朝均為郡、州、路、府治所,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名稱。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8縣,史稱「八邑名都」。1912年辛亥革命後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屬江蘇省管轄。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後,城鄉分設為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升為省轄市。
常州人才輩出。2500多年前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禮樂、重然諾而見稱於各諸侯國。南朝齊高帝、梁武帝生於古武進縣城,以主編《昭明文選》的蕭統為代表的蕭氏家族在文學、史學、音樂上造詣頗深。明代有「吳士爭為弟子,德望重於江南」的教育家謝應芳,有文學家、抗倭英雄唐荊川;清代出現了以莊存與、劉逢祿為代表的陽湖文派,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以及孟河醫派等。近現代有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愛國實業家劉國鈞、書畫家劉海粟等,民國時期在學術界享有聲譽的有趙元任、吳稚暉、吳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至2010年,常州出過中國科學院院士3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
常州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和政治活動家董亦湘,以及愛國「七君子」中李公樸、史良等革命家、社會活動家的故鄉。溧陽市水西村曾經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在地,陳毅、粟裕率新四軍將士浴血抗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李公樸、羅忠毅入選為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華羅庚、鄧建軍入選為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常州名勝古蹟眾多,2010年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9處,歷史文化街區1處,歷史建築3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控制單位468處。淹城是國內外罕見的最為古老的春秋時期地面城池遺址,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艤舟亭因蘇東坡來常州艤舟於此而得名,著名的紅梅閣、文筆塔分別始建於唐昭宗年間和北宋年間。有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抗倭名將唐荊川。著名畫家惲南田、劉海粟,著名詩人黃仲則,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屠寄,著名譴責小說家李伯元,以及李公樸、史良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居30多處。常州園林歷史悠久,多達40多個,明清兩代盛極一時,現保存較完好的有近園、約園、半園、亦園、寄園、止園、意園、聊園、暫園、未園等。
常州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一覽表
類 型 | 項 目 |
民間文學 | 董永傳說 |
傳統音樂 | 常州吟誦、天寧寺梵唄唱誦 |
傳統戲劇 | 錫劇 |
傳統美術 | 金壇刻紙、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 |
傳統技藝 | 金壇封缸酒釀製技藝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金壇抬閣 |
傳統曲藝 | 常州小熱昏 |
傳統舞蹈 | 金壇巨村舞龍、溧陽蔣塘馬燈舞 |
【市標】 市樹:廣玉蘭。
市花:月季花。
【常州市民精神】 勤學習,重誠信,敢拼搏,勇創業。
【常州城市形象】 常州城市形象宣傳用語:
千載讀書地,現代創新城——中國常州;
中華龍城,江南常州;季子故裡,誠信之地;
中國常州,常樂之州;中國常州,創意之州。
【常州城市名片】
地域名片:東經120°線(北京時間所在的東8時區基準線)唯一穿越城區的中國較大城市。
歷史名片:中吳名邑,春秋淹城。
文化名片:動漫之都,動感之城——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
生態名片:山水夢幻天目湖。
勝景名片:千年古禪寺,神州第一塔——天寧寺、天寧寶塔。
旅遊名片:東方侏羅紀,環球恐龍城。
工藝名片:一切從頭開始——宮梳名篦。
人物名片:從常州走出的中國紅色領袖——常州三傑。
經濟名片:近代工業發祥地,現代裝備製造城——裝備製造業。
科教名片:銀領搖籃,科教名城——常州科教城。
【城市居民收入】 2010年,全市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常州調查隊對市區300戶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29008元,增加2658元,增長1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比上年增加2518元,增長10.6%,增速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且低收入戶的收入增長速度慢於中、高收入戶。2010年全市10%最低收入戶和10%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9238元、13599元,增1.1%、2.8%;20%中等偏下收入戶、20%中等收入戶和20%中等偏上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408元、21942元和29650元,增11.4%、11.7%和8.1%;10%高收入戶、10%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0129元和73396元,增6.3%、18.5%。最高收入戶收入是最低收入戶的7.9倍。構成居民家庭總收入的四類收入均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工資性收入仍是推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財產性收入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新動力。
工資性收入。2010年,因常州市教師實行績效工資政策,年初補發教師前半年績效工資等因素,帶動全市居民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成為推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力。調查顯示,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8552元,比上年增加1604元,增長9.5%,佔居民家庭總收入的64%。
財產性收入。隨著居民出售房屋的投資收入、職工單位發放的股息和紅利以及出租房屋收入的較快增長,使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幅位居四大類收入增幅的首位,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新動力。全市城市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150元,其中人均股息與紅利收入433元、其他投資收入444元、出租房屋收入142元,分別比上年增87.1%、161.3%、147%和21.1%。
轉移性收入。2010年,全市各級政府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上調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使居民轉移性收入穩步增長。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6754元,比上年增加334元,增長5.2%,其中人均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收入達5978元,增長15.4%,佔轉移性收入的比重達88.5%。
經營性收入。2010年隨著經濟形勢的回暖向好,全市居民的經營性收入扭虧為盈,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據調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2552元,增速由上年的負3.2%提高到7.8%,經營性收入佔居民家庭總收入的9%。
【城市居民消費】 2010年,常州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帶動消費需求增長、消費水平上升、消費結構優化、生活質量提高。據國家統計局常州調查隊對市區300戶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居民人均家庭總支出為25048元,比上年增8.7%;人均消費性支出17124元,增長7.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3.8%。從消費構成看,全市城市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四類支出增長較快,分別增30.7%、15.2%、10.6%和6.9%,醫療保健、食品、交通與通訊和衣著類四類消費增長平穩,分別增5%、4.2%、3.4%和0.9%。至2010年末,市區居民家庭每百戶私家車擁有量達20輛,比上年增加4輛;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增加17輛,年均增幅達46.1%。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電腦83臺,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有66臺,人均通過網際網路購買商品或服務支出60.5元,分別比上年增10%、26.3%。
食品消費增長平穩。2010年,常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5603元,比上年增4.2%;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2.7%,下降1個百分點。2010年全市食品消費價格漲幅達7.4%,食品價格上漲對居民食品消費量造成一定影響。2010年居民主要食品的消費量增幅不多,甚至下降,其中人均消費豬牛羊肉20公斤、鮮雞鴨蛋16.6公斤、鮮菜113.7公斤、奶及奶製品26.8公斤、魚蝦14.9公斤、鮮瓜果51.9公斤,分別比上年增3.9%、0.5%、1.6%、1.4%和降7.8%、降1.8%。
住房裝潢成為熱點。居住類消費主要包括住房裝潢、水電燃料、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支出。據調查顯示,常州城市居民隨著生活的改善,對居住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購房需求增加帶動了住房消費增長。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購房支出2454元,比上年增52.2%;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3.2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全市居民居住類支出增幅居八大類消費首位,全年人均居住消費1408元,比上年增30.7%,佔居民家庭總消費支出的8.2%,其中人均住房裝潢支出583元、水電燃料支出618元、物業管理費支出74元,分別增65%、12.9%和38.8%。
生活追求舒適享受。2010年,常州城市居民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加追求生活的舒適享受,家庭設備用品日趨高檔,繁雜家務交由專人打理。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為1136元,其中人均購置家庭設備耐用消費品支出399元、人均購置床上用品122元、包括家政服務的家庭服務支出人均143元,分別比上年增15.2%、3.9%、25.2%和12.6%。
旅遊消費漸成風尚。年內,常州城市居民隨著收入的增長、生活質量的提高,旅遊度假成為居民生活的新風尚,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帶動了居民的旅遊熱。全市城市居民在文化娛樂服務方面人均消費855元,人均旅遊總花費816元,其中參觀遊覽人均消費85元、團體旅遊人均消費592元,分別比上年增18.1%、31.1%、5.5%和36.4%。
更加注重美容裝飾。2010年,常州城市居民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更加注重美、追求美。包括金銀珠寶飾品、化妝美容服務等方面的其他商品和服務類人均消費737元,其中人均購買化妝品132元、美容費支出66元、個人其他服務125元,分別比上年增6.9%、4.3%、9.2%和22.3%。(周 強)
【農村居民收入】 2010年,全市農村經濟實現持續平穩發展,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2637元,比上年增加1439元,增長12.9%,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速度。農民純收入主要來源於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2010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412元、家庭經營純收入2865元、財產性純收入696元、轉移性純收入664元,分別佔人均總收入的66.5%、22.7%、5.5%和5.3%。
工資性收入成為增收主要來源。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412元,比上年增加1035元,增長14%,對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71.9%,拉動純收入增幅提高9.3個百分點,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和主要增長點。從工資性收入構成看,在原住地勞動收入為6267元、在非企業組織中得到的勞動收入為907元和外出從業收入為1238元,分別增加415元、105元和515元,分別比上年增7.1%、13.1%和71.2%。在原住地勞動收入是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的主要方面,在非企業組織中得到、外出從業的勞動收入增幅分別提高7.4個、57.5個百分點。
家庭經營收入成為增收的基礎。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為2865元,比上年增5.9%,提高2.8個百分點,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2.7%。隨著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農民自主創業熱情加大,農民家庭經營第二、第三產業純收入呈現較快增長態勢。據調查,全市非農產業純收入為1121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純收入分別為292元、829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60元、22.3元和138元,分別增16.7%、8.3%和20%。
非生產性收入成為增收的支撐。2010年,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增加較多,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全市農民人均非生產性收入為1360元,財產性純收入696元,其中2010年人均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為83.7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44元、108元和45.3元,分別增21.9%、18.4%和118%;轉移性收入664元,其中人均離退休金、養老金收入308元,分別增加136元、66.5元,分別增25.8%、27.6%,是推動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10.8%,提高0.8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消費】 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總支出12870元,比上年增加1108元,增長9.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9924元,比上年增12.2%。
物價上漲拉動農民生活消費開支擴大。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中文化教育娛樂類、其他商品和服務類、交通和通訊類消費支出增幅領先,分別為1608元、255元和1382元,分別增34.6%、23.4%和14.6%;其餘依次是衣著類、食品類、醫療保健類、家庭設備用品類和居住類,人均支出分別為765元、3480元、732元、559元和1143元,分別增13.9%、8.6%、6.1%、3.6%和1%。
恩格爾係數小幅下降。全市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3480元,佔農民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5.1%(恩格爾係數),比上年降1.1個百分點。農民全年人均穀物消費支出404元、肉禽蛋奶及製品支出746元、水產品支出218元、菸酒支出561元和蔬菜及其製品支出278元,分別比上年增24.6%、5.8%、3.4%、4.3%和22.5%。
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數量、檔次不斷提高。2010年末,全市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電腦37臺、空調118臺、熱水器98臺、行動電話199臺、生活用汽車10部,均比上年較大幅度增長。(徐 燕)
【低收入家庭食品消費支出明顯增加】 2010年,全市低收入家庭(佔調查總數10%的最低收入組家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4160元,比上年增11.4%,支出增幅比全市居民平均水平高出7.2個百分點。其中,糧油、肉禽蛋水產品、蔬菜、乾鮮瓜果類和糕點、奶及奶製品類的消費支出分別增30.7%、22.6%、21.1%、37.2%和22.7%。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為縮小】 2010年,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269元、12637元,分別比上年增10.6%、12.9%,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出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121∶1下降至2.079∶1,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縮小的態勢。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較快增長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最關鍵因素,全市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增14%,比城鎮居民工薪收入增幅高出4.5個百分點。(周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