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2020-12-13 騰訊網

NO.284 作者/大尾巴熊

如果德法聯起手來,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正好與法國最大煤炭產區兼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的洛林大區接壤,兩者組合在一起,可以給兩國甚至歐洲的重建、能源、經濟方面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製圖/聽風者 漫畫/傲慢的上校 配圖/大尾巴熊

德國和法國,可謂是歐洲歷史上最經典的一對冤家了。

歷史上,法國很長時間對德國處於優勢地位。三十年戰爭法國軍隊在德意志諸邦延續數十年的戰火,使德意志各邦國減損了約60%的人口,更使神聖羅馬帝國四分五裂;拿破崙戰爭,神聖羅馬帝國頭銜被廢除,德意志西部諸邦被當做戰場的炮灰驅使,奧地利帝國被迫嫁出皇室公主露易絲向法國示好,普魯士更是被拿破崙逼得直接成為法國的附庸國

普魯士精銳擲彈兵團守衛柏林,被法軍打的落花流水

法軍在柏林布蘭登堡門耀武揚威的經過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普魯士藉助工業革命和優越的軍事動員制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強大的法國,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省和支付整整50億的法郎賠款;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損失了「整整一代法國年輕人」,整整120萬法國士兵犧牲,傾盡代價也只是把德軍攔住,自身也元氣大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電戰更是僅僅用了39天就徵服了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法軍?軍旗都給你繳咯

還是閱兵,只不過變成了法國巴黎的凱旋門

德法綿延了三百多年的血海深仇,世代傾軋的歷史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算結束,德法兩國彼此都在對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三百年的時間,哪怕仇恨不再延續,到此為止,恐怕兩國也難以忽略厚重的歷史,建立起友誼。

可有趣的是,如今的歐盟,正是由德法兩國1951年基於戰略互信聯手組建的「煤鋼聯合體」的前身,法德兩國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歐盟建設的發動機和法德軸心。可以說,沒有德法的堅定友誼,就沒有今天的歐盟。

法國、聯邦德國於1950年5月9日提出「煤鋼共合體」的構想,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籤署的條約,隨後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先後加入

法國和德國,是如何跨越三百年的世仇,拋下曾經歷史的隔閡,成為三百年來都沒有成為的「好朋友」呢?

兩敗俱傷的世仇

二戰後的法國經濟可謂一塌塗地。二戰前的法國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興旺,在歐洲是一流的工業強國。經歷了二戰的破壞加上德國在佔領期間的殘酷掠奪,法國經濟損失達14,000多億法郎,相當於戰前三年法國全部生產的總值。1944年秋法國解放時,工業生產總值只及戰前1938年的20%,農業只及50%,法郎價值僅及戰前的1/6。在經濟上不得不倚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給予援助才能勉強度日,在經濟上可謂滿地瘡痍,百廢待興

戰前的法國城市勒哈弗爾

戰後的勒哈弗爾

二戰法國將坦克改裝為拖拉機以助戰後重建工作

二戰後的德國經濟同樣苦不堪言。二戰前的德國經濟佔據了全球的七分之一,僅排在美國後面。經歷了二戰的摧殘後,不僅國家被分割為東德和西德,戰前人口高達7000萬的德國死了八百多萬人,整整有著四億立方米的廢墟需要德國人清掃重建;戰後1946年的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氣溫的下降,加上燃料的短缺,使得1946年長達四個月的寒冬裡,僅僅是西德就超過10萬人被凍死,而被凍傷、患浮腫病、肺結核的人超過100萬,當時整個德國幾乎面臨亡國的無助和絕望

蘇軍的122mm榴彈炮表示對柏林的廢墟負責

1945年的科隆除了大教堂,幾乎所有建築設施都被徹底摧毀

勃萊登堡門遭到戰火的嚴重損壞,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被盟軍炸毀

今天復原的布蘭登堡門

圖源.shutterstock

當然,雖然德法兩國都兩敗俱傷,可民間的仇恨仍然存在。

法國就在戰後初期曾基於反德的洶湧民意給德國嚴酷的政策,即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可一片廢墟的西德壓根榨不出幾兩油水賠償給法國,就這一點可憐的賠償還讓法國背上了沉重的人道主義負擔;美國更是對這點賠償不感興趣,美國更擔心西德因為這局限性政策投向蘇聯陣營

美國:「一片廢墟能整出幾兩油水?」

摩根索與宋子文。摩根索作為美國財長,是一個為美國謀取更大利潤的商人而非一個殫精竭慮復仇的戰爭狂人,在明白摩根索計劃很難為美國帶來更大利益時,他很快放棄了該計劃

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德國的斯圖加特演說:「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

德國記者對此興奮不已,而旁邊的法國記者明顯不太高興

基於此觀念,所有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都必須籤署一份協議——凍結所有德國對外債務;也正是因為此德國才得以發展喘息。

雖然如此,廢墟還得自己一塊一塊的清理

1947年3月12日,正值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德法兩國的恩怨,第一次跨越了恩怨本身,被更大的危機籠罩。

「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德法如果繼續對抗,只不過是同一陣營下的內耗,高興的無非是更好對德法分而控之的美國,以及坐岸觀火的蘇聯。可如果德法聯起手來,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正好與法國最大煤炭產區兼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的洛林大區接壤,兩者組合在一起,可以給兩國甚至歐洲的重建、能源、經濟方面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二戰前的德國魯爾區工業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躋身為世界知名大工業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法國的鐵礦品位居世界第二位,開採量居第一位,法國95%的鐵礦就採自洛林地區

不過,誰來提出這一看起來近乎「叛國」的提議,誰又能扛住千夫所指,將三百年的仇恨在眼下化解?

阿登納和舒曼

法德兩國近百年的對抗,讓無數法國人、德國人都喪生於戰火中。「寧為太平犬,不作亂世人」,「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的觀點早就深入人心。兩國許多親歷戰爭的政治家都意識到,只有將仇恨終結於所處的時代,才不會讓子孫繼續在戰壕中喪生。

羅貝爾-舒曼在盧森堡出生,但他出生時的國籍是德國,德語是他的第一外語,而法語直到他上學之後才開始學習,因此他一生當中說法語時都帶有口音(這也成為政敵攻訐他的原因之一);他曾短暫擔任法國總理,後來出任法國外交部長,在他人生的前六十年,德法兩國戰爭導致兩國的流離失所、屍橫遍野他都歷歷在目。深刻認識到所謂歷史仇恨的無謂與滑稽的他致力於德法和好

舒曼,1950年1月時任法國外長,他在頭次訪問西德時就聲稱「在德國和法國的萊茵河畔,哪怕具有一切民族界限,仍然構成一個整體的萊茵河畔!我們試圖作過此做一項重要的事業,而且我相信,這一事業必將取得成功!」他確實成功了,並被譽為「歐洲之父」

1950年5月9日,羅貝爾-舒曼在事先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商談後;在記者發布會上提出了一個當時法國和德國民眾聽起來驚世駭俗的計劃,這就是「舒曼計劃」。

「舒曼計劃」主張以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鋼工業為基礎,將德法兩國的資源整合利用,「置於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美國出於希冀加強歐洲的控制,特別是能讓其在冷戰前緣幫美國分擔一些戰略壓力和經濟壓力,因而大力支持「舒曼計劃」。

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與舒曼的經歷相似,他痛恨德國的軍國主義化,更厭惡納粹的野心使得人們淪於戰火,認為德法之間的仇怨,「是一個魔鬼的圓箍,一個邪惡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西德首任總理時,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採訪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講話:「我決心要以法德關係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阿登納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歷史時期。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創造了德國的奇蹟「阿登納時代」

阿登納和舒曼兩人都頂住巨大的國內輿論壓力,在舒曼計劃上迅速達成一致

在經歷了近一年細節上的討論後,1951年4月18日的舒曼宣言上,並以《巴黎條約》確定:「歐洲國家的統一,需要消除德法兩國之間長達數世紀的對立。德國與法國需要也必須站在第一線展開工作……將法國與德國彼此免除關稅、將雙方的煤鋼生產整合由一個共同的高級機構管理,一個開放其他歐洲國家加入的組織,稱為煤鋼聯合體……由此所達成的生產團結將表示,任何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都不但不可想像,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

「任何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都不但不可想像,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

舒曼宣言正式宣告德法曾經的敵對關係開始融化,邁向一個歷史前所未有的新關係。這個和解的過程也難免面臨著阻力:舒曼就在1952年被認為外交「綏靖」德國的反對浪潮而被迫辭去外交部長的職位。

化敵為友」後的老朋友

曾經的歷史當然無法被輕易抹去。

但歷史不能讓煤鋼聯合體在豐富的多國資源和產業集群力量下讓整個歐洲經濟重新復甦,更不能解決戰西歐戰後落後的生產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活物資要求所產生的矛盾。跨越民族和國別的願望,不僅讓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紛紛表態加入煤鋼聯合體,在1965年4月8日更是通過合併條約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共體成員(截止1987年)

1965年4月8日,煤鋼聯合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這,就是今天歐盟的前身

正如美國前駐歐共體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為《通向歐洲聯盟的道路》一書寫的序言中所言:「煤鋼聯合體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礎,帶來了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楷模般的新形……毫無疑問,歷史所記住的,不是歐洲煤鋼共同體為煤鋼工業做了些什麼,而是開闢了通向統一的歐洲目標的道路。」

希特勒承諾的每一位德國「中產階級」都有的甲殼蟲汽車,在煤鋼聯合體的繁榮下成為現實,大眾公司也變成了象徵德國復興的標誌

歐洲共同體好比法德共同的上市公司,公司的繁榮發展直接聯繫到兩國的關係,法德關係自然更加緊密。

但僅僅是生意夥伴並不能說明法德的友誼——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赫魯雪夫不惜用武力相逼,發布強硬聲明,要求盟軍歸還佔領的西柏林以讓東德「統一」,如果承認這點,無疑是在承認西德是「偽政權」;這讓北約陣營左右為難:在英國認為不應該為了個柏林陷入戰火,美國的國會還猶豫不決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卻在11月26日首先訪問西德,向阿登納保證反對改變柏林的地位。正是因為戴高樂不惜為支持西德劍拔弩張,很大程度影響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最終決定強硬的支持西德。直到最終危機結束,赫魯雪夫服軟為止,戴高樂始終堅定地站在西德一邊。

戴高樂為支持德國不惜劍拔弩張的瘋狂,即向世界各國見證了法德的友誼,也讓他榮登1958年時代人物周刊

這種支持讓德國民眾對法國好感大幅度上升,更讓阿登納感激不盡。從1958年秋到1962年,阿登納與戴高樂之間的通信高達40餘次,會晤15次,總計進行了100多個小時的會談。1962年7月,戴高樂總統在愛麗舍宮接待西德總理阿登納時說:「在您光臨的時候,我們其實都為兩國從過去世仇變成堅定的朋友這一巨大的轉變而歡欣鼓舞。」

1962,戴高樂拖著病軀仍堅持訪問西德。曾經在戰場上帶領自由法國軍隊與德國國防軍浴血奮戰的他,如今卻在為消解德法的仇恨而奔波

阿登納亦堅持與戴高樂本人的書信來往

1963年1月,阿登納三訪巴黎,在法德兩國有識人士的努力、在雙方領導人排除萬難之下,兩國籤訂《愛麗舍條約》(亦稱法德友好合作條約):條約對兩國首腦會晤、部長磋商做了制度化規定,這些規定表示法德的特殊關係制度化,人們常說的「法德軸心」正式形成。

《愛麗舍條約》(亦稱法德友好合作條約)正式以書面形式確定了法德的特殊關係制度化,人們常說的「法德軸心」形成

《愛麗舍條約》的原文,上面還有戴高樂和阿登納的原文籤名

雖然《愛麗舍條約》籤訂協議的幾個月後,阿登納就因身體原因引退,在1967年4月,被譽為「西德之父」的他與世長辭,終年91歲;僅3年後,戴高樂也因心臟病而猝然離世;但兩國的友誼卻並未因領導人的逝世而煙消雲散,原因正是因為這一紙條約。

《愛麗舍條約》制度化的成果讓歷屆德法政府哪怕出現爭執和分歧,也能定期在《愛麗舍條約》的框架下進行對話和交流合作,例如1990年頗具爭議的兩德統一、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都事先在法德兩國官員的預定對話渠道擺明立場、捋順想法,在暢所欲言的氛圍中自然消除了許多可能的誤解和偏見。

1953年的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康拉德·阿登納;他背後是殘損不堪的德意志民族之樹,在他的努力重新抽出新芽

比官方層次更重要的,是民間社會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間的接觸更是消彌偏見的良藥。著名的德法青年辦公室和愛麗舍條約同年成立,至今已有800萬德法青年參與交流,此外,德法間存在2000多個友好城市、1500家企業互設分公司、一個雙語電視臺「ARTE」、還有一家足與波音抗衡的德法合資飛機製造廠(空中巴士)、2006年起,德法更是雙方聯手編纂了「一套法德共同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以消弭歷史上的仇恨,促進德法人民的理解。

著名的空客A380就是法德友誼的結晶之一

圖源.shutterstock

乾絲萬縷的民間往來和經濟活動,讓德法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民意上,都成為信得過的「老朋友」。愛麗舍條約50周年慶的前夕,德法多家媒體共同舉辦民意調查, 約2.5萬名德法民眾參與,結果顯示,近8成的被訪者都很喜歡對方國家,這證明了過去幾代人的磨合努力沒有白費。

德法《愛麗舍條約》50周年共同發行的郵票

2019年的《亞琛條約》,被人稱為新《愛麗舍條約》;這足以證明德法友誼之堅定。法國和德國,在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之下,果斷的跨越三百年的世仇,儘管兩國的間隙和分歧仍然存在,卻能勇敢拋下曾經歷史的隔閡,成為三百年來都沒有成為的「好朋友」,這值得我們深思。

2019年的《亞琛條約》籤訂,象徵著德法關係的持續發展

圖源.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l 列國志法國;戴高樂傳 . 德拉戈爾斯康拉德·阿登納傳. 大衛·W·德爾泰斯塔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世界歷史上的世仇,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一起來歷數一下這些世仇國家。一,英法世仇。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一對冤家;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相愛相殺數百年。面對新崛起的德國,法國也只能跟昔日的世仇英國聯合。而英國人的國策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歐洲大陸誰最強大,有挑戰英國世界霸主的可能時就打擊誰。(二戰,法國投降後,希特勒同德國將領遊覽艾菲爾鐵塔。)
  • 全世界都認為這兩個國家是朋友,沒成想他們是世仇!
    全世界都認為這兩個國家是朋友,沒成想他們是世仇!提及英國與法國,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兩個國家是朋友,關係特別好,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英法這2個國家,不但不能說是朋友關係,更甚至於是世仇的關係。到現如今為止,這2個國家仍舊是不對付的,若是你在法國的街頭上說英語,想必沒有人會搭理你的,若是你在英國講法語的話,同樣的,仍舊是不被待見的。他們始終都是特別反感對方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段他們的歷史吧,看過之後,你就不難發現,他們果真是世仇。
  • 自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何法國再難是德國的對手?
    尤其在拿破崙時期,法國更是多次打敗反法同盟,一度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龐大帝國體系。而德國(德意志)卻是歐洲最晚統一的大國,但自從1870年普魯士於色當戰役擊敗了法國,確立了自己的歐陸霸權之後,法國就再難是德國的對手。而為了抗衡德國,法國與世仇英國徹底走到了一起,做起了英國的跟隨。而憑法國自身的實力,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法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
  • 英法兩國,為何能從百年世仇到好基友?
    但是,進入近代史之後,英法兩國這對世仇卻越走越近,仿佛一對好基友。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英法兩國一起擊敗了俄國。 那為何英法兩國,能從百年世仇到好基友呢? 首先,自拿破崙戰爭之後,英法兩國已基本上確立了各自的地位,承認了彼此的勢力範圍,而進入了關係緩和期。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盟的"領導者"?
    從歷史上來看,法國和德國作為歐洲大陸傳統的兩大「霸主」,而英國偏安於大西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島國,為保持自身在世界海洋霸權不受「大陸霸權」的挑戰,英國奉行一直歐洲「大陸勢衡」政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法國、德國始終互相牽制著,在歐洲歷史上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世仇,這是英國最想看到的結果。如果這種「均勢」被打破,那就意味著歐洲大陸要爆發戰爭。
  • 不爽臺灣球迷挺德國?法國人在臺挑釁球迷(圖)
    一名在臺的法國人疑似因為對臺灣男穿德國隊球徽衣服而不滿,多次想要過去「理論」。  上傳影片的網友表示,挑釁的海外人士出現的很突然,起衝突原因不明,推測應該是身上的德國球徽惹禍。因為德國打敗世仇法國隊,搶進4強,在9日對上巴西,不僅法國球員失望,球迷更是憤怒,現在這股戰火可能也延燒到臺灣了。  影片中,店員帶著一名穿著粉紅衣的海外男子走到位置上。
  • 德國法國共同紀念二戰的「指標意義」
    德國法國士兵共同紀念二戰   文/ 彭小賢  眾所周知,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國但跟亞洲的日本截然不同,德國在舉辦和參加二戰相關的各種紀念活動時,獲得的是其他國家的掌聲和鮮花、理解和認可。  在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包括統一前的西德)一直在排斥在盟國的各種紀念活動之外,縱使德國加入了北約並與西歐諸國一起建立了歐共體/歐盟,也沒有改變它的西方盟友不給德國發邀請參加各種二戰紀念活動。
  •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於是,為了爭奪法國的王位,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打成了世仇。法國雖然最後贏得勝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法國人望向同樣被德國崛起困擾著的英國人,這對糾纏了千年的國家終於走到了一起。
  • 絕不與自己和解 - 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有感
    在打傷大兵後,不得不拋下善良懦弱的母親遠走法國。在法國的開始是艱難的,少年時結識的朋友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經歷幾番周折,才在巴黎勉強生活下來。克裡斯朵夫是一個有著充沛創作欲望和精力的人,隨著他在巴黎勉強站穩腳跟,他開始從音樂著手,了解巴黎和法國的文明,讓他大失所望的是,當時法國音樂界,文學界,評論界都充斥著靡靡之音,一片嘈雜而又渾渾噩噩。
  •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
    德國沒有崛起前,英、法分別是世界殖民帝國的老大和老二。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美洲大陸之外,其餘五大洲的財富分配權,幾乎就是這兩位說了算。而德國當時還只是小弟,看英國臉色行事的末流帝國主義。德國崛起後,綜合國力遠超英法兩國。
  • 憋很久了:德國大使在中國最忌諱的日子還幹過這麼噁心人的事
    德國和美國大使館星期三發表聲明,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再聯想起德國之前對中國「幹涉內政」的指責,耿直哥還真想起一件事不吐不快。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80周年祭的當天,德國駐華大使和法國駐華大使聯合發了一個不三不四的「教育中國人」的文章,鑑於德國駐華大使一而再再而三地噁心人,今天耿直哥非要把這事翻出來說道說道。
  • 德國與法國,到底誰的實力最強?
    德國的經濟話語權還表現在,比如1953年德國著名作家託馬斯·曼(Thomas Mann)向漢堡大學生發表演講時提出了「德國的歐洲」與「歐洲的德國」兩個概念,盡力不要一個「德國的歐洲」,就是不做歐洲的主宰者和教師爺;而要一個「歐洲的德國」,意味著要立足歐洲、攜手歐洲和自覺服務於統一的歐洲。可見,無論是哪一種德國,德國在經濟上都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 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蘇聯為什麼不出兵阻止?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又重新振興了實力,這時候希特勒野心勃勃的準備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明知道希特勒野心勃勃,英國、法國、蘇聯為什麼都不出兵阻止希特勒呢?其實這主要和三國之間微妙的關係有關係,英國雖然和法國是盟友但是他希望德國能夠制約法國,而蘇聯和英法的關係一直不好,所以蘇聯想要把戰火引到英法地區。因此蘇聯和德國籤署了協議,準備共同瓜分波蘭,但是英法並不想直接激怒德國,他們依舊希望德國能夠把戰火燒到蘇聯頭上。
  • 法國和德國也開始亂了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馬克龍和默克爾怎麼也沒想到,在幾十萬印度農民攻佔印度首都之際,德國柏林和法國巴黎街頭,居然也陷入一片混亂。而無論是蘇格蘭堅持要搞獨立公投,黑人和白人在美國華盛頓街頭對峙,還是幾十萬名德國民眾「逼宮」默克爾,法國國內再次爆發「黃馬甲」抗議活動,這種種跡象都表明,馬克龍此前所發出的「西方霸權正在被終結」,確實不是空口無憑。在全球仍困於經濟凜冬、新冠疫情仍在歐美國家肆虐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的處境變得相當艱難。
  • 《四萬說車》之汽車歷史中的世仇
    用對手來形容他們,可能還不夠貼切,在我看來,它們是——世仇。 畢竟在2000年那個汽車細分市場還不成熟的年代,奧迪Allroad可以說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雖然它們兩者也一度平分了緊湊級高性能轎車市場,我相信他們的消費者在購買時卻不太會將兩者同時劃分至自己的欲望清單中。可以簡單點兒說,因為兩車風格的不同,C 63 AMG VS BMW M3甚至將世仇轉移到了購買他們的消費者之間。
  • 德國佔領巴黎後為啥沒炸掉艾菲爾鐵塔?希特勒:我下令了沒人執行
    艾菲爾鐵塔可以說是巴黎乃至法國的象徵,它修建於1889年,距今已經有130年歷史了。修建這座塔的時候正是法國最為強盛的時期,法蘭西也想用這個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偉大,在建成之初它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
  • 德國軍隊佔領法國首都之後,為何留下了法國的一半江山?
    但德國並沒有這麼做,佔領波蘭之後,德國軍隊開始進行修整,隨後大規模進攻西歐地區。1940年春天,已經準備充分的德國開始進攻西歐地區。荷蘭、比利時等國家被德軍佔領,法國當時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的陸軍。但是德國軍隊進攻法國之後,法國僅僅堅持了40多天。與法國相比,我們的淞滬會戰打得非常精彩。
  • 一戰戰敗的德國,何以迅速發動二戰?
    戰敗者德國不僅遭受了戰爭本身的重創,還面臨著協約國方面的嚴厲制裁。在戰後談判會議的進程中,法國因「世仇」之故,對德秉持著最苛刻的態度,除了賠款之外,它甚至要求處死德皇,並封鎖德國的海岸線,嚴密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地理上就成不了歐洲的核心,歷史上英國也從來不是歐洲的核心。在英國的歷史上,它為了防止歐洲出現一個霸主,總是搞「大陸均勢政策」。英國只要看到歐洲大陸哪一個國家強,就聯合另外幾個國家打它。英國曾7次組織反法聯盟,為了就是阻止法國統一歐洲大陸;同樣為了阻止德國統一歐洲大陸,也組織過反德聯盟,現在的英國都要脫離歐盟,更不可能成為歐洲的核心。那麼,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 法國、德國、日本,如何吸引留學生?
    德國 公立大學基本不收學費德國近年來赴德留學生處於穩步增長的態勢,2018年赴德留學生總數達到37.5萬人,佔高等教育整體人數的13%。除西歐地區以外,東亞地區、北非地區是赴德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根據留學德國官網的介紹,35.3%潛在的留學生選擇德國是出於德國高等教育的免學費政策,在各項影響留學選擇的因素中排名靠前。據此也可以看出德國政府為吸引國際留學生下了不少功夫:一是生均培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