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崇文的江南古城,擁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和瑰寶紫砂,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的自然稟賦,賦予了小城宜興多重美好。早在千年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便在宜興留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願景。而如今,這樣的一份美好一直在延續。
描繪宜興美好新圖景,宜興找到了新抓手,即全域旅遊。「全域旅遊是引領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選擇,是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宜興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這樣的理念貫穿下,宜興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整合轄區內豐富旅遊資源、人文資源等,打造「城市即生活,生活即旅遊」新空間。歷時四年創建,宜興成功躋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行列。12月17日,在山東威海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全域旅遊、大眾旅遊發展」培訓班上,宜興捧回了「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榮譽。
「金鑲玉」 呈現城市發展最佳狀態
「陶式生活」,宜興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何提出打造「陶式生活」?宜興的旅遊資源豐富多元,但資源的體量和影響力都不夠大,景觀和周邊城市也存在同質化問題,「陶式生活」便於涵蓋和串聯宜興的多元文化體驗。「人民的美好生活正是全域旅遊發展的終極目標。」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許夕華說。
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首先是基於宜興的陶瓷產業,7000多年的制陶史,馳名海內外的「中國陶都」,這是宜興最閃亮的名片與品牌;其次便是延伸至優良生態的「陶醉」,陶、竹、洞、茶、禪的多元文化,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讓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再是沉醉於慢生活中的「陶然」,林語堂說:「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在宜興,這就是一種休閒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人內心所嚮往的生活方式;最終實現便是情操的「陶冶」,全域旅遊不僅是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更是精神上的正能量,從而促進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
「金鑲玉」,宜興全域旅遊發展模式。「金」就是全域旅遊,「鑲」就是融合,「玉」體現的則是產業、城市、生態、文化、民生等各個方面,呈現的是城市協調發展最佳狀態。如在產業方面,宜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嚴把製造業門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旅遊業態,旅遊增加值佔經濟總量逐年穩步提升。城市發展方面,宜興將全域旅遊主線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城市即景區、旅遊即生活」的形態日益明顯; 在民生方面,全面提高群眾參與全域旅遊發展的積極性,將旅遊業打造成為增加群眾工資性、財產性、經營性收入的一個主渠道。
破立並舉 繪就「陶式生活」新圖景
宜興旅遊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品牌很響,但如今卻逐漸走入瓶頸期,產品過於傳統,除此以外,還存在資源「多小散」、力量「不聚合」等問題。破立並舉,補短板,便是宜興打造全域旅遊示範的重點。
綠色優先,夯實生態基底。在宜興新一輪城市發展規劃中,宜興將超全市域36%面積劃為生態空間,始終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整治上,近三年內,宜興投入28.4億元實施汙染防治項目超800隻,關停化工企業338家,大氣、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成為江蘇省兩個生態保護引領區之一。空氣優良比率從56.8%提升到82.5%。太湖治理成效顯化,水質優Ⅲ比率提升41.5個百分點。實施礦山環境整治項目60個,修復工礦廢地1.5萬餘畝,廢棄礦坑建成網紅公園、懸崖酒店、A級景區。投入22億元完成全部3324個自然村環境整治,5個10億級特色田園產業園加速壯大。
為破解宜興旅遊「滿天星星不見月」的產業格局,宜興將生態文化旅遊業定為三足鼎立產業結構之一,推出10億元引導資金、旅遊用地「五個一批」工程等實招,三年新增旅遊項目建設用地3434畝,佔國家下達新增指標54.7%。除此以外,出臺「先照後證」政策,破解民宿合法身份難題,為鄉村民宿頒發特種行業許可證315張,免費安裝治安管理和無證入住系統。為保障重大項目快落地、快推進,宜興建立重大項目「6+1」制度,「預審+代辦」讓旅遊項目步入「高速時代」,各部門出臺23項集成政策,三年引進億元以上旅遊重大項目22隻、總投資662億元,蔣建寧、陳向宏、吳國平三位業界領軍人物在宜興親自實施三隻百億級項目。
為加強公共服務配套,三年內,宜興投入的各類財政資金達124.5億元。傾心打造「宜路陶醉」公路品牌,新改建9條旅遊公路、打通兩處隧道,累計100餘公裡,新建綠道20公裡,推出免費旅遊直通車,以江蘇最高分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投資2000萬元在高鐵站改建全域旅遊服務中心,投資1500萬元建成市、度假區兩級智慧旅遊工程,投資1000萬元建設旅遊交通標識系統。除此以外,宜興構建起了「1+9+N」市鎮村三級全域旅遊服務體系,形成「政府搭臺、市鎮合力、社會參與」的旅遊公共服務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成國家地理標誌產品7個,打造了陽羨茶、宜興紅、文創宜興等優質企業共建共享的區域性公共品牌。智慧旅遊項目兩次榮獲「省智慧旅遊示範項目」。4A景區實現全景智能導覽。
領跑長三角 打造「全域旅遊」新樣板
作為無錫首個創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板塊,宜興的示範意義何在?
宜興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全國製造業百強縣,近年來,在全國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等百強縣榜單均名列前茅,是江蘇乃至全國產業、城市、生態、農業、文旅等各領域發展最為均衡的地區之一。「經濟強勁而開發強度卻只有20%,這代表了一種符合經濟內在規律的發展模式、科學路徑。」宜興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任倬介紹。以全域旅遊來緩解產業轉型陣痛,這對於經濟發展處於宜興身前的「標兵」、身後的「追兵」,和飽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傳統製造業發達地區,都具有超越旅遊本身的借鑑意義。
業態融合,不斷以「旅遊+」打造產業發展新亮點。為推動「文化+旅遊」,宜興投資30億元,在東氿畔城市最佳空間建設成文化旅遊消費集聚區,出臺大量政策促進民間博物館藝術館發展。大力修繕蜀山古南街、周鐵老街等古街,建設太華新四軍紀念館等紅色旅遊場館傳承紅色精神,均對遊客免費開放。除此以外,宜興還將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旅遊項目、旅遊商品開發和產品設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看、可玩,讓宜興文化生動鮮活。「體育+旅遊」實現新跨越。近年來,宜興建成以戶外運動體驗為主題的龍池山自行車公園、深氧健身公園等10多個體育公園,積極舉辦宜興國際馬拉松、環太湖自行車賽等,利用水資源積極舉辦帆船賽等體育賽事,被評為「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體育旅遊精品目的地」「2019中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線路」(江蘇唯一入選)。
以一業興百業,全域旅遊推動了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等,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優化升級提供了新「引擎」。以城鄉融合發展為例,宜興探索農民「變網紅、變股東、變業主、變員工」的「四變」路徑。培訓百名陶瓷文旅直播網紅大眾創業;實施「飛地模式」「土地經營入股」等富民模式,核定村民持股28.18億元;龍隱江南的空心村租賃模式登上《人民日報》頭版;洑西村的鄉村旅遊聯合體、白塔村的鄉村旅遊合作社、西望村的校村合作、美棲村的「基地孵化」、鄔泉村的一二三產融合等模式亮點頻出。村級穩定性收入全面超2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旅遊鎮村超3.7萬元。
立足長三角,躋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宜興還需繼續發力,致力打造長三角最美節點城市、最佳旅遊目的地。下階段,宜興將加速特色化發展,圍繞「吸引來、留得下、好再來」的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在「特」和「精」上做文章,打造全域旅遊特色產業鏈。另外,在進一步提升旅遊公共服務的同時,加快旅遊標準化建設,以全域旅遊的理念和標準,繼續推動城鄉融合,提升城區文旅消費集聚區旅遊化水平,引領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提升涉旅企業標準化管理水平,打造宜遊、宜居、宜業、宜人的美麗宜興。(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