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如滔滔洪水,席捲華北和東北,清政府控制不住局勢,所以禍水外引,讓義和團打洋人,結果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英、法、德、俄、美、意、日、奧等八個國家聯合侵華,侵略軍沒費什麼力氣就打進了北京,迫使清政府籤訂《辛丑條約》,賠償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受害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高達10億,史稱「庚子賠款」,直到民國時期中國仍然在償還這筆債務。不過這筆巨額賠款雖然本息高達10億,但清政府和後繼的國民政府實際只支付了5億7600多萬,佔賠款總額的一半多一點,剩下的4個多億並沒有償還。那麼為何中國只還了一半?這要感謝一個國家,那就是美國。
美國也是義和團運動中受害國之一,不過相比而言,美國人更具有正義感,也更務實。在庚子賠款的談判中,美國人一直在中間斡旋。在美國人的調解下,列強削減了1200多萬的零頭,賠款總額被限定在4.5億兩,利息也降到了年息4釐(比日本在國際上借款利率還要低)。可以說,美國為清政府省下了不少的錢。當然,美國之所以如此幫助中國,也並非完全出於善心,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擴大在華影響力和獲得更多的在華利益,並贏得清政府和中國人的好感。
八國退兵後,清政府一直在如約償付這筆賠款。不過在1907年,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向美國當局表示希望核減賠款額。梁誠的提議,得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議會的支持,他們認為列強向中國強索的賠款過多,表示願意退回剩餘的賠款。1908年美國國會表決通過退還多出的1160萬美元賠款,以教育基金的形式向中國退款,清華大學就是用這筆賠款建的,直到現在臺灣的清華大學仍然每年能收到這筆賠款的支票。美國人的賠款大大推動了中國的文化教育,當時中國很多文化和教育機構都得到了美國退款的資金補貼。
美國人的退款行為很快產生連鎖反應。1920年,英國效仿美國開始退款,隨後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家也紛紛退款。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為這兩個國家在一戰後已經放棄了賠款,此外,蘇聯在一戰後也放棄了賠款。可以說,這筆賠款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民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大師輩出和庚子退款有很大關係。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中國停止了對日本的賠款。1943年,中國和英美等盟國籤訂條約,廢除了清政府籤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庚子賠款的事也就此作罷,所以庚子賠款只賠了一半。不過,雖然庚子賠款沒有賠完,但仍然有5.76億之多,遠遠超過了本金,給近代的中國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