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興媽
「寶寶,怎麼又把玩具弄一地啊!」
「我兒子,哎……一玩玩具就好,一收玩具就跑。」
「哎呀,你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讓不讓人有下腳的地方了!」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有一項艱巨的任務——收拾玩具!
因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不僅能有主動收拾玩具的意識,還能把玩具整理得井井有條。
畢竟,這樣既能減輕父母的工作量,又能讓孩子開啟有條不紊的生活。
確實!「會整理」背後透露的其實是邏輯思考的能力和內在秩序的建立。
日本有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叫做鍵山秀三郎。
鍵山秀三郎
他從小顛沛流離,因為戰爭的緣故,家也被炸沒了,只能跟著家人居住在戰後疏散點。
但不論周遭環境多麼惡劣,他的父母始終堅持一件事,那就是家裡一定要整潔乾淨。
他的父親,就連種地,也要先用鋤頭把周圍弄得整整齊齊,才開始幹今天的農活。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他也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喜歡整潔的人。
後來,鍵山秀三郎開了一間汽車服務的公司。
但他並不擅長管理,很多年輕的員工也不聽他的話。
他想起了小的時候,媽媽從不跟他們講什麼道理,就是一天到晚地打掃衛生。
於是,他就開始在公司打掃衛生、整理環境。每天擦地、擦車、擦廁所,連員工都說,我們公司老闆特別無能,除了會掃地之外什麼都不會。
可鍵山秀三郎一掃就是六十年。
前十年,只有他一個人在打掃;十年後,有一兩個員工開始幫忙;二十年後,公司已然形成了打掃和整潔的文化氛圍。
為了更好的打掃、更方便的收取打掃工具,他們還想了很多小妙招,甚至製作出了許多方便打掃的專利產品。例如:
就連擦洗澡間的鏡子都有一套非常有趣的方法:
每個人拿一塊肥皂在鏡子前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把一張最近幾天剛剛出版的舊報紙團成團,去擦肥皂,只要這樣擦過去,整個鏡子就光潔如新。
因為剛剛出版的舊報紙,上面的油墨還沒有完全乾掉,油墨和肥皂所起的反應,恰恰能把鏡子上那些很難處理的水漬清洗的乾乾淨淨,而且不需要用水,一遍就能完成。
他們就這樣把打掃和整理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
後來,他們的合作夥伴、供貨商都跑來參觀公司、學習他們「掃除道」的課程;
因為打掃得乾淨,公司還意外收到了33億日元的合同,就因為對方的董事長路過他們公司的大門時,覺得十分整潔莊嚴,指定要跟他們籤訂合同;
而這間公司也受「掃除道」的影響,打掃得十分乾淨整潔。有一次,竟然因為打掃得太過乾淨,有一種威嚴感,讓小偷都不敢去行竊;
就連日本警察,也開始用鍵山秀三郎這種打掃衛生的方法,對付暴走族、維護社會治安。
打掃這件事,徹底改變了這家公司的風氣,即使在公司經營狀況不佳的時候,員工仍能微笑面對一切。
大家在整理和收拾中,相互協作、和諧相處。以至於改變了很多人、很多家庭、很多公司,甚至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現如今,作為「掃除道」的創始人,鍵山秀三郎在日本是和稻盛和夫一樣家喻戶曉的存在。
細微之處見真章。
鍵山秀三郎讓我們知道,打掃和整理這樣的小事,可以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讓孩子收拾玩具,確實是學習整理的一個切入點。
但這條道路,往往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前兩天朋友小晴跟我訴苦,說前陣子帶兒子去同事家玩。
看到同事的女兒雖然只比自己兒子大半歲,但很會收拾玩具,不禁心生羨慕。
想到自己家的玩具每天都是戰場模式,小晴下定決心開始訓練孩子收拾玩具。
可殊不知,幾天下來,不僅玩具的戰場模式沒有改變,小晴和孩子每晚都變成了戰鬥模式。
不論小晴是苦口婆心的解釋還是威逼利誘的恐嚇,兒子就是油鹽不進,不肯收拾。
周日的晚上,大戰終於爆發。
兒子玩完玩具之後,小晴又一次提醒孩子把玩具收拾好。
小晴:「寶寶,咱們玩好了就把玩具收拾起來好嗎?」
兒子:「不好!」孩子態度堅決地說道。
小晴:「那玩具晚上會害怕啊,他們想回家睡覺,你送他們回去吧。」
兒子:「不要,就要他們在外面呆著!」孩子顯然已經有些憤怒了。
小晴:「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聽勸呢,你自己晚上也要睡覺,為什麼不讓玩具睡覺。」
兒子:「我不睡覺,我還要玩!」
小晴氣不打一處來,「你看看這都幾點了,還不睡覺!也不收拾玩具,你到底想幹嘛!」
一想到明天周一還要早起上班,小晴的情緒也「蹭」的一下被點著了。
可兒子還在自顧自的玩著,小晴氣急敗壞地開始自己收拾玩具。
一看到媽媽開始收拾玩具,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邊哭還邊護著玩具不讓小晴收拾,嘴裡大喊:「不要收拾,媽媽你別收拾。」
爸爸在一旁被這一幕攪得心神不寧,說道:「你不收拾,還不讓媽媽收拾。都這麼晚了還在這裡鬧,再哭我把你的玩具全都扔了!」
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
最後,小晴好不容易把娃弄上床睡了。
可睡到後半夜,孩子突然在睡夢中大哭起來,嘴裡還大喊著:「不要!我不要把玩具收起來!不要把玩具收起來……」
這突如其來的一嗓子,可把小晴兩口子給嚇得不輕。
原本只是想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可沒想到給孩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心理壓力。
這件事,讓小晴心中既內疚又迷茫。
1.習慣沒有養成
很多家庭沒有從小給孩子建立收拾玩具的意識,導致習慣沒有及早養成,孩子也沒有整理的意識。
父母過多代勞,也會讓孩子不覺得自己有責任收拾玩具,因為反正有人會收拾。
2.沒有良好的收納環境
父母本身沒有給孩子創造好收納玩具的環境,很多玩具都被胡亂的堆放,既沒有分類,也沒有固定的位置,同一個玩具,今天在盒子裡,明天在架子上。對於孩子而言,收納玩具就變成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3.聽不懂、不會做
「收拾玩具」這樣的指令,對於一些小孩子來說,太過於抽象。就像「你要聽話、懂事」這樣的詞語一樣,孩子是無法理解的。
面對一地琳琅滿目的玩具,如果指令不夠清晰明確,孩子是根本無從下手,也不可能知道該怎麼收拾的。
4.還沒有玩盡興
很多時候,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是因為他還想繼續玩。
或者,有時候玩具被放置在孩子無法拿到的位置,每次想玩都需要求助於大人,而當他還興致未盡的時候,自然不願意收起來,畢竟下次再拿出來玩可能還要看大人的心情。
5.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謂言傳身教,如果父母平時也不注重收拾房間,衣服襪子隨手亂丟,孩子自然會習慣於凌亂的生活空間,會覺得玩具堆放在外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整理和收納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家長還可以藉助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讓整理玩具這一習慣的養成變得事倍功半。
對秩序的敏感會出現在孩子一歲到四歲期間。
這個階段的孩子,看起來十分固執。比如:刷牙一定要先刷,不能先漱口;姥姥的拖鞋,媽媽一定不可以穿;爸爸坐過的位置就只能爸爸坐;吃飯一定要用某個指定的碗……
這種堅持,一旦在你為孩子營造的規則範圍內,就會產生令人驚奇的效果。孩子可能會比你更堅持,玩具的擺放和歸類。
蒙特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
所以,給孩子創建科學、合理的玩具收納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建立屬於孩子的玩耍區域和玩具收納空間時,高度應該方便兒童拿取。
通過收納盒或分隔,將不同屬性的玩具進行分類放置。比如樂高類、拼圖類、顏料塗色類、磁力片類、毛絨玩具類、汽車模型類等等。家長可以自己先嘗試一次,分類是否合理可行,再清楚地講給孩子聽。
還可以在收納箱外貼上分類標籤,或是列印成照片貼在上面,讓孩子一目了然。
首先,父母的指令要清晰。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並配合手勢,把收納工具和位置準確地指給孩子。
例如:「把這些積木裝到這個白色的布袋子裡」、「把這輛翻鬥車裝到這個藍色的盒子裡」、「把這個塑料箱子放到玩具架的最下面一層。」
其次,指令不要重疊。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讓他們收拾玩具時,要有耐心,一步步來,等孩子做完一步,再發出下一個指令,否則會讓孩子十分混亂。
再次,趣味化父母的語言。比如:「現在讓我們把小汽車停回車庫吧!」「謝謝你送熊貓回家,他們現在不哭啦。」讓孩子覺得收拾玩具是一件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當孩子實在無法完成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比如:「媽媽知道收拾這麼多玩具很難,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可以幫你。」讓孩子知道,可以尋求幫助,共同完成。
家長希望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也要提前觀察孩子的狀態,並且適時提醒孩子玩耍時間快結束了,一會需要收拾玩具,或者直接加入遊戲,用行動或者語言,幫孩子完成他正在進行的遊戲。
比如:孩子正在用積木搭建一座高塔,這時候打斷孩子,讓他去收拾玩具,一定會爆發一場大戰,與其強迫,不如幫助孩子一起完成,再提議整理玩具。
當孩子對收拾玩具有逆反心理時,往往是他不願意被父母掌控的情緒在作祟。
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示弱,例如:
「寶寶,你可以幫媽媽一起把這個大吊車放起來嗎?它實在太重了。」
「媽媽不記得這個皮球放在哪個盒子裡了,你能幫我找到嗎?」
反向激發孩子,化被動為主動。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僅可以幫助別人,還能被大人尊重,獲得掌控力後,自然就更有信心。
鼓勵和誇獎往往更容易讓孩子學會正向的行為,因此鼓勵也是教育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
當孩子願意嘗試收拾整理玩具的時候,父母及時的鼓勵和誇獎,能激發孩子心中收拾玩具的積極性。
鼓勵儘可能去描述孩子的行為和努力,而非簡單的誇獎「寶寶很棒哦!」。可以說:
「寶寶你剛剛自己把所有的小汽車都放進盒子裡了,沒有一輛放錯,真是太棒了!」
「現在可以幫助媽媽整理玩具了,越來越像個小男子漢了。」
等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玩具的整理和收納時,可以給孩子建立玩玩具的規則:及時收拾,即玩完一樣就收起來,再玩另一樣。
這樣,可以強化孩子內在的秩序感,也不至於因為「戰場」過於狼狽,而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
帶孩子讀一些有關收拾玩具的繪本,並讓孩子理解,他自己才是玩具的主人,收拾玩具是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明白,收拾玩具的目的,其實是讓他能更好的找到玩具,更順利的玩耍,也能防止玩具亂扔亂放,把人絆倒的情況出現。
收拾和整理不應該只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在鍵山秀三郎的人生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言傳身教有多麼巨大的力量。
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
如果父母也總是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孩子自然會覺得混亂是一種常態。這時你再要求孩子收拾整理玩具,就很難有信服力。
而當你習慣於生活井井有條的時候,無需多言,孩子自然會在觀察中模仿你的樣子。
孩子能從收拾整理玩具開始,建立良好的習慣,形成內在的秩序感,自然是件好事。
但家長還是要尊重孩子的節奏,切莫盲目與身邊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畢竟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個性特點都不相同。
讓孩子遵循自己內心的規律成長,輔以科學合理的引導,基本上到四五歲,孩子都可以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
爸媽們,
不焦慮,不急躁,靜待花開吧。
高興媽:語言學碩士,專注兒童啟蒙教育與親子閱讀。用文字記錄時光,用愛陪伴成長。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