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29日,東三省改懸青天白日旗,宣布歸附南京國民政府。子承父業的張學良以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為了結束民國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國家無內戰而保永久和平,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衝破重重阻力,頂住內外壓力毅然實行易幟,中國南北得以和平統一。保衛了領土主權的完整,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實現了自鴉片戰爭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和平統一。這就是民國史上著名的「東北易幟」。
▲1929年,遼寧省政府關於統一黨旗國旗懸掛位置的訓令
但凡一個偉大事件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東北易幟這一大事件也不例外。從醞釀到實施也是一波三折。1928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桂系等國民黨新軍閥各派發起對北洋軍閥奉軍的新的一場軍閥混戰。5月3日,日軍藉機出兵,製造了屠殺中國軍民的「濟南慘案」。張學良不忍百姓遭受戰爭的摧殘,主張「息內爭,御外侮」,說服了其父張作霖於5月7日發出息兵通電,提出了「南北一家」口號,並逐步將奉軍撤回關外。6月4日,張學良、楊宇霆在北京與國民政府代表孔繁蔚舉行會談,孔提出了解決東北問題的三個條件:(一)東北三省須懸青天白日旗;(二)奉軍中的孫傳芳、張宗昌、褚玉璞所部須受改編;(三)東三省須服從國民政府命令。正式提出了東北易幟問題。此後,張學良成立了由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貽等人組成的代表團,專門與南京國民政府磋商易幟事宜,邁出了東北易幟的第一步。同時,國民政府也派代表劉光、張同禮到瀋陽與張學良會商東北易幟問題。蔣介石的態度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東北必須首先易幟。張學良對易幟,實現三民主義毫無疑義。雙方在宗旨方面達成一致。經過幾輪磋商,最後商定於7月22日東北易幟。
考慮到日本對東北的威脅,7月16日,張學良到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郞處,就與南京方面商談易幟一事徵求意見,林答覆說要先請示日本政府。7月19日,林久治郞拿著日本首相田中的信找到張學良,表達了日本政府反對東北易幟的態度。為了避免日本武裝幹涉,張學良決定推遲易幟。7月25日,蔣介石在北京飯店召見奉方代表王樹翰等人,再次強調,易幟為東北自主權,不應受日本幹預。在蔣介石的一再督促下,26日,張學良通電全國,表明自己的態度,決心對國民政府服從到底。
看到張學良仍在籌備易幟事宜,8月8日,日本首相特使林權助與林久治郞一起找到張學良,聲稱如果東北不聽日本勸告,「而與暴亂的南方達成妥協之類情事,為維護我國既得權利,則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行動」。張學良也不示弱,反擊說:「貴方誠譬之如良友,但南京政府則譬之如主人,就理性而論,似當先聽主言,然後容納友見。」林久治郞當即大發雷霆。叫道:「我就是不準你掛旗」。日本人的粗暴幹涉令張學良氣憤至極。他私下對周圍的人說:「日方欺我太甚,誓必易幟,即死於青白旗下,吾亦甘心」。
張學良對日本的警告雖然不滿,但同時又感到威脅。他意識到易幟問題重大,不能輕舉妄動。10月8日,國民黨中常會議任命張學良為國民委員。10月9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要張學良在雙十節就任國民政府委員,同時更換旗幟。13日,張學良復電蔣介石表示定會實踐前約、昭示國人決心,但因顧忌外交環境,「不得不分別緩急,徐圖解決,復滋意外糾紛」。張學良一再推遲易幟,一則是因為日本的政治幹預和武力威脅,再則也因為蔣介石對東北的外交及政治分會的執掌權等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覆,張學良心中沒底。直到12月6日,蔣介石讓邢士廉帶給張學良一封親筆信,答應東三省對外問題中央負責,內政問題仍由現職員維持。張學良這才下定決心,於12月24日致電翟文選等人:「茲經決定,於本月二十九日改懸青天白日旗,東三省同時舉行」。26日,奉天省長公署轉發了張學良決定易幟的密電,正式向各機關通知了易幟日期及旗幟的尺寸樣式,同時要求事前嚴守機密。
▲奉天全省菸酒事務局向省警察廳請發青天白日旗的密函
12月29日,張學良在奉天省府禮堂舉行易幟典禮,宣誓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同日,東三省各地主要機關降下了民國的紅黃藍黑白五色旗,升起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在形式上實現了中國南北的統一。
從1928年6月至12月的7個月中,為了順利實現易幟,避免引起日本的武力幹涉,張學良一面在外交方面與日本虛以周旋,派莫德惠趁赴東京參加日本天皇加冕典禮之機,刺探日本政府對東北易幟的態度。一面利用東北民眾的反日情緒,渲染東北易幟民意,在輿情上給日本侵略者以壓力。7月19日熱河易幟後,東北各地紛紛致電張學良,詢問東北易幟日期。1928年11月6日,延邊農工商聯合會通電全國,籲請張學良即日易幟,並主張吉林省民眾應於11月15日自動易幟。同時,又加強內部管理,清除了奉軍內部的反對勢力,確實掌握了東北三省的控制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做好這一切準備,並同南京方面獲得了對等條件後,才斷然易幟。
東北易幟雖非臨時起事,但因是在複雜的環境下,秘密進行,各地準備並不充分。當接到易幟密電時,各衙署大都沒有詳細的規劃,甚至都沒有準備好青天白日旗。比如奉天全省菸酒事務局在接到密電時已是28日,要在一天之內在秘密的狀況下,製備好旗幟,頗感為難,無奈只好向大衙門求援。甚至於在易幟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各處懸掛的旗幟仍然是亂象橫生。省公署已懸掛青天白日旗,而在省城大西邊門上還掛著民國的五色旗,小西邊門的鐵欄杆上,鑄著清朝的黃龍旗。當時的《盛京時報》上曾有記者質疑「大西五色雖去,小西黃龍猶存,王氣銷沉矣,陪都重鎮乎?」嘲笑省城三旗同現的「奇觀」。不僅如此,各機構懸掛的黨旗、國旗也是位置不定,大小不一。為此,遼寧省政府主席翟文選在1929年5月特意發訓令轉發了國民政府關於黨旗、國旗懸掛的位置的規定,「以昭慎重」。
但無論如何,東北易幟實現了中國南北的統一,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肢解東北的陰謀,宣告了統治中國16年的北洋軍閥的覆滅。
作者:於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