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1928年(民國17年)5月15日星期二
農曆戊辰年三月廿六
芙蓉草 於 上海丹桂第一臺 演出 《銀空山》《回龍閣》
京劇被有的觀眾稱為「角兒的藝術」,因為觀眾們買票看戲有很大的原因是衝著唱頭牌的角兒們的名氣和藝術去的。但一齣戲或一個班社只靠「光杆牡丹」也是萬萬不成的,紅花還需綠葉映襯,這樣才能把戲演的有滋有味兒。今天在我們上面這則廣告中有一位就是京劇界公認的好綠葉,他就是旦角名家,藝名芙蓉草的趙桐珊先生。
趙桐珊(1901~1966),名久林(一作九齡),字同山(後改桐珊),號醉秋,藝名芙蓉草,生於河北武清小長亭村。
芙蓉草(趙桐珊)
趙桐珊自幼熱愛戲曲,8歲時隻身離家赴京學藝,拜堂兄梆子老生趙庭璽為師,向麻子紅學梆子青衣。他12歲時入三樂班(後改名正樂社)科班,同時向梆子名家大玻璃翠、冰糖脆及著名梆子旦角老五仙、老十三旦、崔靈芝學戲,常演《雙鎖山》、《汴梁圖》、《遊湖陰配》、《七星廟》等戲。當時正值京梆「兩下鍋」(合演)時期,在正樂社時,趙桐珊就向王桂山(即五盞燈)學過二黃花旦戲,又曾得京劇名花旦田桂鳳指導,學會了《戰宛城》等田的拿手戲,後又拜王瑤卿為師,成為王門弟子之一,《兒女英雄傳》、《雁門關》、《失子驚瘋》、《棋盤山》、《梅玉配》、《萬裡緣》等劇都是王瑤卿親自教授的。
趙桐珊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又敏而好學、鑽研刻苦,未滿師時就嶄露頭角。他10歲時就與梆子名角崔靈芝、丁靈芝、李靈芝、任靈芝及還陽草(楊韻譜)同被列為「梆子六草」。他12歲入正樂班後不久就又與尚小雲、荀慧生同科,時稱「正樂三傑」。16歲在上海演出連臺本戲《女俠紅蝴蝶》(主演紅蝴蝶趙凌茹),以傑出演技馳譽春申,從此專演京劇。他能演青衣、花旦、文武老生和小生戲,出科後加入春慶、福慶各班,以《花田錯》、《辛安驛》、《紅蝴蝶》等劇享名。
《探母回令》梅蘭芳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王琴生飾楊延輝(左起)
在趙桐珊5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與之合作演出過的著名演員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趙君玉、李玉茹、童芷苓、黃桂秋、高慶奎、周信芳、馬連良、林樹森、陳彥衡、侯喜瑞、時慧寶、李永利等,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其表演藝術受到各地的歡迎好評。1919年他隨梅蘭芳劇團赴日本國演出,因劇團人少戲多,他擔任多行角色,發揮了很大作用。
他長期在南方搭班,受時尚影響,不但專工旦角,而且一專多能,學會了老生、花臉、老旦幾個行當。曾輔佐周信芳、荀慧生等。他在戲班雖然擔任二旦,在演出時能為主角錦上添花,而又不喧賓奪主。他是二路角色中的佼佼者。為許多科班所歡迎。
趙桐珊在道白唱腔、表演風格、藝術創造等方面都深受王瑤卿的影響,演出頗有王氏風範。青年時期他在上海演出時就曾得「上海王瑤卿」之美稱。後來通過與南北各派演員長時期的合作演出,不僅對促進南北藝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他本人也從中吸取了各派各家之長,形成了他自身獨特的演出風格。他所演的《烏龍院》、《喜榮歸》、《回荊州》、《棋盤山》、《樊江關》、《失子驚瘋》、《辛安驛》、《梅玉配》、《萬裡緣》、《雁門關》、《得意緣》等劇中的人物,身份相殊、性格各異,他演來均有獨特,使人物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奇雙會》梅蘭芳飾李桂芝、芙蓉草飾丫鬟
他會戲多、戲路廣、傳統戲、古裝戲、時裝戲、連臺本戲都能演。他精於旦行,青衣、花旦、刀馬旦樣樣行,且通其它各行,曾以「多才多藝、生旦淨醜無一不能」的「能派」而紅遍漢口、福州等地。他曾得著名紅生王鴻壽的親傳,並為王配演《走麥城》中的廖化,深得讚譽。他還曾經貼演《空城計》(諸葛亮,老生)、《牧虎關》(高旺,淨)等劇,他演的小生戲(如《斷橋》之許仙等)、武戲(如《趴蠟廟》之褚彪等)、甚至醜行(如《金山寺》之小和尚、《御碑亭》之報錄人等)亦很出色,是一位文武昆亂不擋的難得人才。
趙桐珊不論配演大小角色,都精心塑造,使每個角色都發出光彩。他為梅蘭芳配演的《五花洞》中的潘金蓮,為程硯秋配演《梅妃》中的楊玉環,為荀慧生配演《樊江關》中的樊梨花等均廣受讚譽。他塑造的《魚藻宮》中的呂雉,專橫暴戾、陰狠歹毒,多次招致激怒的觀眾向臺上的他投擲桔子皮、香蕉皮以洩其憤;他刻畫《紅樓二尤》中的王熙鳳笑裡藏刀、陰險毒辣,可謂入骨三分,因此曾得「活王熙鳳」之稱;他扮演《兒女英雄傳》中的張金鳳、《雁門關》中的蕭太后、《得意緣》中的郎霞玉等人物更是堪稱劇壇典範。
《嶽母刺字》芙蓉草飾嶽雲、李多奎飾嶽母、何佩華飾嶽夫人、李洪春飾嶽飛(左起)
1950年代後,趙桐珊專心致力於戲曲教育工作。他先後在華東京劇實驗學校、東北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把全部的技藝連同他寶貴的藝術創作和演出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戲曲教育事業。他教學很有方法,能示範,善啟發,教學效果好,成材率高,不但教會學生唱念做打各項表演技能,而且使學生懂戲明理學會藝術創造。他還充分發揮他兼通各行的特長,在教學時親自為學生來回配演各類角色,以其情真意切的出色表演,通過交流引學生「入情」(身入到規定情景中去), 「出戲」(再運用藝術手段把「戲」演出來,以達最好成績的戲劇效果)。經他教過的學生在唱念做打上,特別是在表達感情上無不大有進步。多年來他教演的《臨江驛》、《兒女英雄傳》、《萬裡緣》、《貴妃醉酒》、《得意緣》、《辛安驛》、《拾玉鐲》、《坐樓殺惜》及他親自參加編導的現代劇《劉胡蘭》等戲均為優秀教學劇目。他的學生有劉秀榮、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湯小梅、陳和平、艾美君、王小蓉、李維康等,後來都成為舞臺上和戲曲教育事業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趙桐珊先生1935年在高亭公司灌制的《得意緣》唱片。這張唱片既有唱腔也有念白,可以基本反映趙先生唱念的風貌。
《得意緣》
1935年高亭公司
芙蓉草 飾 郎玉霞
【西皮導板】
嘆薄命空把那女兒撫養
【西皮原板】
不由人一陣陣淚灑胸膛
眾嘍兵忙帶路山頭而往
【西皮搖板】
怒衝衝等候了負義的兒郎
【白】
啐!膽大的畜生!
想我家何等恩待於你
竟自狠心拋撇而去
從今便是天南地北永絕人情
況我家身為綠林
舊日的規矩豈能再留汝之性命
今日無情便知將來無義
不如一槍將爾刺死以絕我之所望也
【西皮散板】
小奴才盟誓願我心才放
倒叫我左右難無有主張
【白】
啊,盧郎!你乃是我門嬌客
此番要回家探母也是你為人子之道,
只是這小婢子你、你、你、你也忒意的狠心了啊!
為娘三載哺乳成人,與兒招贅夫婿
既要與他同行,就該稟明為娘知道
既不說明,唉!倒也罷了
不該在婆婆面前花言巧語,
兒只顧夫妻情重,你來看
把為娘養育之恩你就置之度外了
【西皮散板】
養育恩反成了冤孽魔障
母女情變成了狹路的豺狼
倒不如我一槍要兒命喪
也免得生離別一家慘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