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元旦專題:公曆的由來-儒略曆-格里曆
(舊文重發。)
在公曆新年即將到來時,我們重溫一下公曆的由來。幾大文明的曆法,都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與自然協調適應的結果。在以前的文章我們討論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瑪雅以及我們中國的夏曆(農曆)。也已經討論過古羅馬儒略曆和格里曆。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討論過古埃及曆法,其中包括考慮月相周期的準太陰曆,太陰曆,以及以徘徊年作為周期的民用曆法。
其中民用曆法用徘徊年周期365天為年。每年12個月每個月30天,另加5天為節慶日,依次對應冥神奧西利斯、太陽神何露斯、黑暗之神塞特、生育女神伊希斯與死亡女神尼芙蒂斯的生辰。以天狼星偕日出為一年開始。
但後來發現回歸年長度大約為365天多1/4天,所以到了公元前3世紀,託勒密三世頒布命令,決定每4年設置一個閏年。但由於習慣,沒有得到實施。直到公元前1世紀,置閏規則才為改革後的亞歷山大曆真正採用,並於公元前22年首次置閏,閏日不屬於任何一個月,而是附加在空餘出的幾天中。
而在古羅馬,獨裁官儒略·愷撒採納在埃及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儒略曆》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是一部純粹的陽曆。它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儒略曆》編制好後,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使8月變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這樣,每年長度為365.25天,與實際回歸年長度365.2422天仍有誤差,約在每400年差3日。儒略曆實施到16世紀,大約差了10日。
為了消除這個差數,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同時還修改了儒略曆2月的置閏法則,4整除的為閏年,100整除為停閏,400整除為增閏。這樣一個年長度為365天多97/400,更接近365.2422。
這種曆法制度稱為格里曆。格里曆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採用,所以又叫公曆。1912年被中國採用,但紀年採用民國紀年,到1949年,公曆全面在中國使用。
雖然公曆放棄了月相周期,為純粹陽曆,但是更容易在社會上實施,而且年長度基本均勻,也有利於社會各行業的規劃。這個優勢容易被接受。
我們也討論過中國的農曆,更合理照顧到回歸年周期和月相周期,並引入節氣自適應調整,本身依賴於自然規律,無需人為調整誤差,為非常合理完美的自然曆法系統。但由於年長度不均勻,且由於節氣(也包括星座)與回歸年相關,我們反而更容易記憶與公曆日期的關係。由於公曆和農曆各有優點,我們在生活中接受公曆和農曆並用。
(舊文重發)
===========================
關注微信公眾平臺 fangchencn ,獲取更多易學資訊。
方晨姓名學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angchen
方晨網站:
http://www.fangchen.net
微信公眾平臺:fangchencn
個人微信:23401
方晨姓名學 姓名策劃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