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個人的稱讚(以孩子為核心的稱讚):「你真是太聰明了!」
。 基於過程的稱讚(以孩子的努力過程為核心的稱讚):「你一直很努力地拼圖,現在終於完成了,真棒!」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們更多聽到的是基於過程的稱讚,那麼他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就不會輕言放棄,會堅持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一個小朋友正在拼圖,他的媽媽在一旁關注著遊戲的進行。為了填上一個缺口,小朋友一直不停地試,直到找到了需要的那塊兒拼圖。這時,媽媽稱讚了孩子在拼圖過程中的不斷努力。
「媽媽很高興看到你一直不停地努力,直到找到正確的拼圖。這說明你的意志很堅定。恭喜你終於找到了!」
這時,孩子就會懂得,不放棄也是一種力量。
那麼父母該如何把基於過程的稱讚融入日常的親子互動呢?答案很簡單,找尋讓孩子轉變的恰當時機。切記,在小朋友了解到什麼是「良好表現」後,父母就要在生活中多多留心,一看到範例就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當然,對孩子的「共情關注」也不能少。俗語有云,「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父母們往往不經意間就能發現孩子們的過錯。但如果孩子正在做一件好事,而父母沒有注意到的話,就平白地流失了一次稱讚孩子的機會。所以還是要抓住適時稱讚孩子的機會,這樣做還能強化他們的「好」意識。
「寶貝吃飯可真乖,爸爸以你為榮!」
「你畫畫可真專心,我喜歡你正在用的所有顏色,真美。」
「如果你輕輕地撫摸小貓,它會很高興的。它的叫聲說明它現在感覺很舒服。」
父母給孩子的稱讚越細緻、次數越多的話,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理解什麼是良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