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訪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 「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2020-12-15 中國青年網

鄒淼淼一直認為自己是潮流最前線的「衝浪女孩」。從初中開始逛貼吧、天涯,到後來微博、豆瓣、b站,鄒淼淼平均每天花費在手機和網絡上的時間不算少。最新的熱點她總能時刻追蹤,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也能信手拈來,「玩梗」已經貫穿在她日常的生活中。

王婧雯還常常想起幾年前那個下著雨的傍晚,當她乘車經過一個擁堵的十字路口時,不知是哪輛車開始鳴笛:「嘀——嘀嘀」,隨後,周邊幾乎所有車輛都此起彼伏地發出了「嘀——嘀嘀」的笛聲,前後長達10餘分鐘。這讓王婧雯一陣困惑:「雖然是有些堵車,但怎麼會長長短短響了這麼久。」經過朋友的解釋我才知道,「嘀——嘀嘀,一長兩短,招手即停」,曾經是某知名網絡社區的一個廣泛流行的「梗」,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對暗號」的方式。「對上了暗號,我們就是一家人。」王婧雯的朋友解釋道。

一個月前,歌曲《一剪梅》登上了國外多家社交媒體熱度排行榜的前50名,尤其受到北歐國家聽眾的歡迎。「當我們還在沉思如何跨越語言障礙進行交流時,一個由『梗』構成的交流飛地,正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平』。」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在《〈一剪梅〉國外爆火:玩梗背後的「表達失語症」》一文中提到,「1976年,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首次在著作《自私的基因》提出『meme』一詞。通俗來說,『meme』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梗」,造梗、玩梗都是『meme』複製變異的外在形式之一。」作為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孤立個體,年輕人逐漸習慣通過「meme」、也就是通過玩梗來快速地尋找他的「同類」。「就像是聽到『群英薈萃』能自然地聯想到『蘿蔔開會』」。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被調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當「玩梗」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快捷鍵」

就讀於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齊悅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玩梗女孩」,她每天都在微博、豆瓣上關注各種最新動態。她還與4個好友一起組成了一個微信群,大家每天分享八卦和流行「梗」。上個月,由於要專心準備一篇重要論文,齊悅辰把微博卸載了,也沒有過多參與到好友群聊中來。當有一天,她打開手機群聊,翻一翻好友的聊天記錄和朋友圈的新動態時,突然發現朋友的很多談話她已經看不懂了。「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很難插進去話,會很焦慮。」齊悅辰說,「還是希望我可以隨時追蹤最流行的『梗』,跟上朋友們的步伐。」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7.34%的被調查者在了解到某個新「梗」時,會在適合的場景與好友分享,19.05%熱衷於與好友用網絡流行語進行交流,甚至主動創造新「梗」,13.61%表示自己「看看就過了」。另外,在中青校媒設置的「流行梗知多少」的測試中,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

「作為有聲音語言專業的學生,我對諧音梗比較感興趣。」馮哿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上看,當我們的意識鬆懈時就會做出無意識行為,口誤就是無意識行為的體現。而諧音梗更像是一種『故意的』口誤,一個巧妙的『口誤』的確能讓嚴肅的氣氛變得俏皮。」馮哿回想起自己在一節播音創作課上的經歷。課上,老師要求每位同學在創作過程中都要找到自己的風格。這時,一位同學調侃他說:「那馮哿一定是我們班最有風格的一位同學,因為他的名字就叫『風格(馮哿)』。」一句簡單的調侃頓時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也讓馮哿印象深刻,「從此大家想到創作風格,應該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我了。」

每當有名人退役的新聞,朋友圈便會刷屏「我的青春結束了」,後來這句話漸漸演變成簡短的3個字——「我青結」。第一次看到這3個字的鄒淼淼完全不懂其中的含義,於是立刻去微博搜索,理解之後便發現這樣的表述與長篇的抒情感言相比,似乎更有特殊的萌感。「既表達了意思,同時又不那麼直白。」於是,那段時間裡,鄒淼淼的朋友圈便常常發布:「學校門口的燒烤店關門了,青結。」「我最喜歡的漫畫完結了,青結。」「最後一門課考完了,我青結。」鄒淼淼認為,許多梗在表達上簡單又有趣,特別容易記住,方便與朋友交流使用。

在網絡社會中追求「你懂我」的群體認同

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趙思家曾在知乎發布「回答」:《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玩兒「梗」》,文章分析了這種情不自禁的行為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學機制。在她看來,「給身邊的人帶來歡聲笑語」「建立並加強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聯」「自我滿足」「讓更多的人認同我認同的事物」「定義自己」是網友們熱衷於「玩梗」的5個基本原因。「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狀態會讓人減少寂寞感,因為在分享的過程中會增加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

前段時間,鄒淼淼參加了一個考試的培訓班。12個同學在教室裡連續聽課兩星期,氣氛沉沉。當老師布置了學習任務後,她脫口而出一句「很難不支持」。這句「很難不」的句式在近幾個月裡突然流行,當時,聽懂了這個「梗」的同學很快與她相視一笑,而第一次聽到這個句式的培訓班老師卻沒能聽懂他們的社交暗號,努力地接話說,「不錯,雙重否定表加強語氣。」大家只能尷尬地笑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青年人熱衷於「玩梗」的原因包括:方便與朋友交流(47.78%),利於語言表達更有趣(75.71%),有助於語義表達更加準確(20.26%)和為了展示自己的標新立異(9.88%)。63.81%的被調查者認為用「梗」可以更精確地表達情緒和想法,54.54%喜歡「玩梗」與朋友產生共鳴。

在鄒淼淼看來,伴隨著「梗」出現的是「get」。「get」用來表示理解、接收成功。只被聽者「get」到了,一個「梗」才算使用成功。每當一個梗「被接住」的時候,往往會獲得意料之外的驚喜。在她看來,「跟不熟悉的朋友接上梗了之後,大概就可以獲得『確認過眼神,是跟我一樣的人』這種心態。」

鄒淼淼所說的「get」現象在齊悅辰看來,其實就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共通的意義空間」,只有傳播者和接收者都獲得了這個「梗」的信息,這個傳播鏈條才能完整。

「梗」除了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可玩性以外,迎合當下使用群體的情感和需求也成為它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之一。「一種表達之所以成為『梗』,是因為它大部分時候還包含了除了字面意思之外的信息。」齊悅辰第一次聽朋友說「阿巴阿巴阿巴」的時候,完全聯想不到這句話的意思。搜索之後得知,這個詞表達的是嬰兒發出的聲音,可以用來形容失語狀態下,不會說話的呆呆的樣子。「我覺得這個擬聲詞非常可愛,有時候可以用來自嘲,有時候可以表達無語。關鍵還要看具體的語境和聽者的想法」。

為「玩梗」搭配合適的「限定詞」

在鄒淼淼看來,培訓班的老師沒有在第一時間「get」到她拋出的梗,甚至還強行解釋「破梗」了,她的這個梗就使用失敗了。「當梗沒有被理解,雙方都會比較尷尬,所以以後我會儘量少用。」鄒淼淼認為,「玩梗」需要看對象與場合。當她跟不熟悉的人聊天或是處在相對比較嚴肅的場合時,面對聊天陷入僵局的情況,習慣緩解氣氛的她通常會拋出一兩個容易理解的梗,看看對方的態度。「如果對方能回應我那再好不過了,如果沒有被回應,也不會太尷尬」。

《〈一剪梅〉國外爆火:玩梗背後的「表達失語症」》一文對「過度玩梗」可能促就的「表達失語症」進行了分析:「『meme』或者『梗』的可玩性,很大程度上來自其自身表達的多義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種表達如果內涵極其豐富,那麼它便更像是一個沒有任何含義的文字符號。」作者認為,在以「梗」為核心的網絡交流當中,表達的清晰與準確似乎成為一種缺點。「玩梗的人不再追求意義的準確,而是轉而尋求情感的共鳴,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表達失語症』」。

調查顯示,表達過於直接、草率(24.8%),容易產生信息焦慮(31.65%),使用不當因而傷害感情(63.51%),表達過度娛樂化導致傷害語言文化(63.61%)和過度使用因而造成厭煩(64.82%)是大學生眼中「玩梗」的缺點。

而提起「諧音梗」濫用的現象時,馮哿也表示:「這樣用近音或同音字來代替本字的梗有時候能讓我們笑掉大牙,但有時也挺令我們摸不著頭腦的。」在他看來,漢字是神聖的,「它可以記載歷史、延續文明,從漢字的書寫到普通話的普及,有許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有時因為某個諧音梗過於深入人心,甚至會替代這個詞在人們心中原本的含義。」適度「玩梗」是他給出的建議。

來自四川傳媒學院的白亞宇是一個不會經常關注「梗」的人。「比如說大家將楊超越稱為『錦鯉』,我以前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對於「梗」帶來的影響,白亞宇已經漸漸從不適到適應。以前他還會介意自己不關注新梗會不會跟不上與同學們的交流,後來他想通了,「再新奇的梗也不過是一時之事,日常的交流最終還是要回歸平常的言語。」他說。

在王婧雯看來,偶爾「玩梗」是給平淡生活增色的方式之一。那天,恍然大悟的她很快「get」到了「嘀——嘀嘀」這個暗號梗的奧妙,她和朋友一邊說著,一邊商量著把車往旁邊挪了一些,為身邊的車讓路,「算了,不搶車位了,給我的『家人』讓個路吧。」王婧雯表示,「玩梗」是每一個小群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不同的年齡段、愛好圈、職業門類都有一些自己的「梗」,「覺得有趣的『梗』就聽聽笑笑,不能理解的『梗』放棄就好,要學會利用它們為自己帶來快樂。」(應被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王婧雯、鄒淼淼、齊悅辰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羅希 中青校媒記者 劉開陽 鄒顏冰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超七成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 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超七成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 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2.48%的高校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高校大學生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 「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作為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孤立個體,年輕人逐漸習慣通過「meme」、也就是通過玩梗來快速地尋找他的「同類」。「就像是聽到『群英薈萃』能自然地聯想到『蘿蔔開會』」。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被調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 「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 在網絡社會中追求「你懂我」的...
    作為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孤立個體,年輕人逐漸習慣通過「meme」、也就是通過玩梗來快速地尋找他的「同類」。「就像是聽到『群英薈萃』能自然地聯想到『蘿蔔開會』」。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被調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 「淡黃的長裙」「無語子」 為「玩梗」搭配合適的「限定詞」
    「淡黃的長裙」「無語子」 超七成受訪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玩梗」能成為社交「快捷鍵」嗎鄒淼淼一直認為自己是潮流最前線的「衝浪女孩」。從初中開始逛貼吧、天涯,到後來微博、豆瓣、b站,鄒淼淼平均每天花費在手機和網絡上的時間不算少。最新的熱點她總能時刻追蹤,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也能信手拈來,「玩梗」已經貫穿在她日常的生活中。
  • 「玩梗」也有高下之分
    ■王慶峰「玩梗」,正在成為最常見的網際網路文化。有調查指出,現在將近六成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根據媒體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72.48%的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人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 自黑、內涵、蹭熱點……「玩梗」品牌最好命?
    投稿來源:藍鯨渾水「一起爬山」、「網抑雲」、「爺青結」……「玩梗」逐漸成為網絡生活中的流行符號。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高校大學生中,有超過七成的人願意主動「玩梗」,超過半數的人喜歡通過「玩梗」與朋友產生共鳴。
  • 「玩梗」的年輕人不只是為了標新立異
    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根據「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被調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年輕人對「玩梗」並不排斥,甚至熱衷如此。到底什麼是「玩梗」?恐怕連沉浸其中的年輕人也很難精準表述這個概念。
  • 諧音梗、真香梗、打工人梗…品牌玩梗最為「致命」
    ,「官方玩梗最為致命」甚至也成了拉近品牌與受眾之間距離的一個梗。 有趣的品牌梗,就是廣泛流通的社交貨幣。品牌梗能承載接地氣的品牌文化,具有可延展性與可複製性的特點,為品牌塑造鮮活生動的形象,促進品牌與用戶溝通互動。 近年來,品牌越發熱衷玩梗,有流量的梗足以為品牌創造可觀的聲量,也能將品牌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和用戶更好地玩在一塊。
  • 網絡「流行梗」,你玩得轉嗎?
    原標題:前沿 | 網絡「流行梗」,你玩得轉嗎?   編者按: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各種網絡流行用語信手拈來。「中青校媒」日前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願意主動「玩梗」,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可以接上超過4句網絡流行語。
  • 找灰太狼玩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願意接受自己長大的成年人的可愛梗
    找灰太狼玩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願意接受自己長大的成年人的可愛梗時間:2020-05-27 18:3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找灰太狼玩什麼意思什麼梗? 不願意接受自己長大的成年人的可愛梗 問:你在哪?
  • 火爆全網的「凡學」偽集體歡騰:造梗玩梗,朝梗夕死
    網際網路用戶以年輕群體為主,而「梗」通常是新奇好玩、反主流的,年輕受眾更願意將自己接受到、欣賞的信息分享出去。  年輕人熱衷於小眾文化,也熱衷於在網絡上玩梗,「梗」對於網際網路世界意義依然重大,尤其是網際網路社區,梗對社區流量的沉澱至關重要,它降低了社區的內容成本,也保持著用戶粘性,並且提供著C端變現的可能。  為什麼火?
  • 爬不上電競椅當場退役,鬥魚智勳身高被玩梗,過度玩梗就是「黑」
    如今智勳粉絲訂閱量即將破千萬,有成為鬥魚「LOL一哥」主播的趨勢。在顏值、技術、情商、直播內容、說話技巧都俱佳的智勳卻有一個「短處」,那就是他的身高問題。或許上天是公平的,給了主播智勳一張酷似霍建華帥氣的臉龐,卻沒有給他一個威武的身高。
  • 動漫:複讀機梗進化了!B站官方帳號帶頭玩今年第一個動漫梗!
    其實,就在那些十月番年末電視臺停更的時候,一月番早已悄悄的上線了,截止到今天為止,已經上映了七部番劇了,今天晚上23點開播多羅羅。每集新番都會出幾個知名梗玩一會,我是萬萬沒想到啊,這才開播幾天,今年新番第一個梗出現了!B站官方帳號帶頭玩複讀機梗!而且複讀機梗進化了!B站官方帳號@番劇研究社 帶頭玩今年第一個動漫梗!
  • 聲優後宮王是什麼梗?日本聲優界裡玩的這些梗,你知道嗎?
    其原因嗎,則是在於他在N多個動畫中都負責後宮男主的配音。而梶裕貴的「斷手梗」嗎,就更不用說了,直接放原圖應該更有畫面感。首先,自然是最為經典的《罪惡王冠》裡的「櫻滿集」。(像是配金閃閃的關智一之前也配過小夫哦)而這種組合梗的例子則是非常多了。最近的就比如19年的一月番《盾之勇者成名錄》。
  • 又一個過度玩梗的犧牲者:Xbox強制更改了他用了12年的用戶名
    本文作者:騙徒零  大部分參與到網際網路社交的人,都難以避免與「梗」接觸。玩梗能拉近距離,全世界的網民也都在樂此不疲地造梗、玩梗。當然,大多數時候梗是一種良性社交工具,但當一個東西被快速放大成全民狂歡後,很難說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
  • 調查:大學生玩手遊為消遣也為「指間社交」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顯示,67.14%的受訪大學生玩手遊為打發零碎時間——  大學生玩手遊為消遣也為「指間社交」  東北大學 馬佳序  北京印刷學院 白梓含  閩南師範大學 魏翠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馬宇平
  • 36年不上市,年入20多億的「男版老乾媽」開始玩梗了?
    在當下這個流量與娛樂至上的時代,「梗」成為了一種熱門的營銷手段。越來越多品牌走上了梗營銷之路,那麼品牌應該如何玩轉「梗營銷」?通過三十多年發展,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熟知的調味品牌,市場佔有率超80%,年產值20多億元。除「王守義」「十三香」品牌以外,自1999年起該公司陸續申請註冊十一香、十二香、十三香、十四香、十五香等商標,目前已成功申請註冊至三十九香,並申請了從「十一鮮」到「十七鮮」的系列商標和王守義拌拌香、王守義燉燉香、王守義火鍋香、王守義麻辣鮮、王守義鮮美、龍亭、興隆堂」等多種商標。
  •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
    《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表示有人在吊其他人胃口時間:2020-08-09 13:00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玩禁果效應什麼意思什麼梗?
  • 陳冠希玩梗逗笑王思聰前女友,網友:轉變太大成了段子手
    陳冠希玩梗逗笑王思聰前女友,網友:陳冠希成了段子手。12月10日,陳冠希難得改變畫風,更新動態大肆玩梗,配文則是「懂我的意思嗎」?陳冠希曬出的視頻為動畫片段,配音也是相當搞笑,諸如「我遇到了一個很壞很壞的人,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助,給我轉帳三百億」等等之類的話,配上詼諧有趣動畫聲音讓人不禁捧腹大笑。
  • 希望你不要不識抬舉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麻煩別人時的玩...
    希望你不要不識抬舉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麻煩別人時的玩笑話時間:2020-08-07 17:32   來源:天暢手機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希望你不要不識抬舉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麻煩別人時的玩笑話 希望你不要不識抬舉是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