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芳:超越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之隔——讀高華《身份和差異》

2021-02-19 學人讀書

2011年歲末,高華教授的去世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了一種特殊的衝擊,這讓不少人覺得有點意外,包括我自己。我與高華並不熟識,雖然在華東師大的會議上遇見過,後來還曾有難得的機會與幾位共同的朋友一起瀏覽過黃浦江(那時他已生病),彼此卻並沒有深入地交流過各自的研究。可是前一陣,我一次次地跟我的學生們提及高華的去世、說起他的研究的意義,難以自抑。

除了對高華的學術成就由衷敬佩外,我想,許多學者可能跟我一樣,由高華的學術品格和研究歷程,照見了自身的歲月及心跡,想到了中國知識界正在經歷的蹉跎,不能不感慨系之。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歷史學曾是中國大學文科中的顯學,「中國近現代史」更曾得時勢之寵。雖然那以前的三十年中,史學界曾是「革命」的重災區,如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所控訴的,「每次政治運動來臨,就拿歷史學家開刀祭旗」。然而意氣風發的年輕學子們,多不以為歷史還會再演,而相信自此以往,執史學之器,可解有關中國社會的迷與惑,更能接遞文化學術之薪火。

可是形勢比人強。80年代的風雲,讓人們意識到了,社會並不存在自然而然的發展軌道;與此同時,面對各種新思潮、新方法的湧入,思變求新,成學界一時風氣。正是在那時候,理科背景的金觀濤和劉青峰,破門而入,以一部《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給史學界帶來了極大震蕩。猶記得,為了了解陌生的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當時的史學研究生們找來「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等,生呑活剝,呀呀學新語……

潮漲潮退,水落石出。在經歷了80年代的外來文化衝擊、80年代末的政治風雨摧折,以及那以後國家對學術體制的再統制後,當人們以為有志於中國現當代政治史研究的那一代學人早已飄零四散的時候,大家卻看到了高華以及其他幾位學者的出色成果!

筆者自己,雖然也曾在那個時代修學於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但作為77級中的小字輩,懵裡懵懂,對於那些帶著沉重歷史感和強烈的思考衝動的大同學、以及那些具有學術自覺的學界新進們,既缺少了解,也無法共鳴。但是,卻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與不同年齡層的許多學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焦躁不安。悽惶之中,再難維持自己的專業興趣,終於轉向社會科學。

今天來看中國學術界,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學者,無論在國內或國外,依然堅守在中國近現代史以及當代史領域而成就斐然的,不乏其人。但許多人已經與時俱進,轉向諸如社會史、新文化史等領域,如高華等人那樣堅持在現當代政治史、特別是中共黨史,且執著於艱難的歷史真相追尋的人,少之又少。我有時不免會想,像這樣的研究,研究者即使具備持之以恆的學術使命感、以及非凡的政治道德勇氣,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能力,去超越理論、方法等等的各種障礙或誘惑的呢?

我們可能不難理解,在當今中國大陸,學者倘以獨立之精神,去從事現當代政治史或中共黨史研究,會面臨一些什麼樣的政治壓力和條件限制。但是我覺得,高華的研究的難得,還不止於此——在學術界,還有另一些東西會對學者構成難以抵擋的壓力和限制,如來自於學術共同體的對於方法論的質疑,以及觀點/理論創新對於學者的誘惑,等等。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的自覺意識和超越能力,那麼,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等等即使是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即使是在較少政治禁忌的研究領域,也未必真能以「揭示真相」為始終不渝的學術使命。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學術圈,高華的研究成就依然那麼引人注目的原因所在。

「生活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歷史學家是不幸的。科學及科學規範毫不留情地佔據、切割著歷史學研究的固有陣地。」 在金觀濤和劉青峰合著的《論歷史研究中的整體方法》一文中,兩位作者的第一句話就直接道破了新時期中國史學研究者所面對的困境所在。這其中,既包含了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學者希望掌握新理論、新方法的緊迫感,也包含了他們要解密中國社會演化規律的使命感。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可以說,對西方科學規範和各種新史學、以及社會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中國的學者、特別是更年輕一代的學者,早已不再陌生。但非常遺憾的是,「揭示真相」逐漸成了不少人避而遠之的過時理念,或者被一些人視作為落後於時代的「傳統史學」。也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現當代」,本身就很難超越政治而被納入史學的範疇。

對這些,高華又是如何面對的?這幾日我在網絡上尋找高華教授的學術信息,讀到了他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及其思考問題的一些闡釋,讓我對他的史學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一次訪談中,高華談到,年鑑學派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曾說過,在他年輕時,他的高中老師曾對學生說過這樣一番話:「1830年以後已無歷史學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學。」這樣的觀點,也被不少歷史學家所認可。對此,高華認為:

如果站在一個長時段的角度來審視,這些話都不無道理,距今較近,治史者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寫出「信史」的難度確實很大,況且對距當下不甚遠的過去,史家也需要一個沉澱思考的過程,所以我一般把自己研究的時限放在四、五十年前或更久遠的過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文章合為時而著」,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又都是相對的時間的概念,它們構成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歷史之流,治史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上下探究,所得所獲,用一定的規範和格式表達出來,即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篡學」。歸根到底,歷史學終究去不了敘述者的主觀性,所以歷史學乃人文學,非「社會科學」也。

學者應該忠實於內心的道義準則和學術理念,突破方法及資料條件的限制,去探究社會及其歷史的奧秘。在今天到處充斥著浮躁的「為了理論的研究」以及「有形無魂的學術」的學界,高華教授的史學觀對於同時代和年輕一代的學者,無疑具有及時的警示、啟迪意義。

我在這裡想到說這些,部分的原因,是由於最近正在重新拜讀高華教授的《身份和差異——1945-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以下簡寫為《身份和差異》),從中獲得了一些新的啟示。

 高華:《身分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2004

《身份和差異》是本薄薄的小冊子,與《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相類似,出版在香港(由香港亞太研究所列於USC Seminar Series No.17,2004年)。我是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研究時得到這本著作的,後來,又有一位有心的年輕朋友自香港回上海時帶給我一本。據作者自己介紹,2001年3至4月,他「以《『階級出身論』和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的題目,申請前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服務中心做訪問研究,利用該中心收藏豐富的當代中國史資料,對自己原有的研究文章進行曲了修改、充實,最後完成了這項研究。」這本書由

前言

「階級出身論」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區分敵、我、友:以「政治分層」重建社會(1949-1953)

強化革命專政和政治分層的細密化(1953-1956)

追求全面『純化』的新世界(1957-1965)

結論

這幾個部分組成,共69頁。從題目、結構和內容含量來看,當初這很可能是高華教授另一本大著的框架設想和初步成果。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相關的手稿或研究筆記留下,但覺得,這項研究對我們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及政治系統的運行有極重要的意義,對我們了解高華的學術實踐,也是個不可忽略的角度。

雖然高華曾說過,「歷史學乃人文學,非『社會科學』」,但在這項研究中,高華實際上以他的方式,面對並處理了社會科學與人文學之間的關係問題。「社會分層」是社會學重要的分支領域,也是今天中國社會學主流學術的最重要的議題之一。這個領域的研究多以宏觀的制度分析或數理統計為方法特徵,且以國際比較為重要的分析手段。有關中國的社會分層狀況,包括1949年以來的社會分層制度的演變脈絡,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國內外許許多多的研究成果了。但是,一些被迴避的問題始終存在:如果我們不能將「身份」——包括戶籍身份、職業身份和政治身份——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層制度中的性質、地位以及形成機制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講清楚,又如果我們不能將社會主義時期社會分層系統背後的政治邏輯說明白,我們真能夠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狀況作出恰如其分的說明嗎?

高華教授在他的《身份和差異》中,以史家的敏銳和真誠,直接切入中國社會分層制度中最為特殊、也最黑暗的深層:政治身份歧視制度在當代中國的形成脈絡和機制。有關這項研究的學術發現及意義,讀者們自會有各自的解讀和理解。對我而言,這本著作讓我意識到,學者固然要受到規範與格式的束縛,但規範與格式不應該構成學者逃避真問題的理由。對於隱蔽在「社會主義平等制度」背後的「身份制」,特別是被各種歷史敘事所覆蓋、且沒有什麼現成數據留下的政治身份歧視,如果我們以所謂規範的制度分析方法或統計方法為研究的方法前提,如果缺乏潛入歷史深處的勇氣和能力,那麼,研究者其實是很難將這些歷史事實建構為學術命題、並梳理出其脈絡和概貌的,即使人們對那些歷史事實擁有普遍的記憶。

在這項研究中,高華藉助了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論和視角,卻並沒有囿於社會科學的方法束縛,而是秉持史家追蹤歷史真相的一貫理念,以他對現當代中國政治歷史以及中共黨史、蘇聯社會主義歷史等的研究積累和洞察力,有效地突破了支配性歷史敘事以及研究資料的限制。《身份和差異》為我們釐清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政治身份歧視制度形成和演變的基本脈絡,並對這一制度背後的歷史因素和政治機製作了深刻的剖析。這樣一種研究,我們單是從最後的注釋、文獻中,就可以一窺其「上下探究」之艱辛,其拼接、還原歷史之不易。

不僅如此,高華的這本著作,還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殊為難得的歷史切膚感。學者是否應該在學術研究中滲入、表達自己的價值或感受?對此,學界歷來有不同的觀點。高華教授的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我們對這個議題的思考和討論。他關於「歷史學終究去不了敘述者的主觀性」的見地,應該是有感而發。我們知道,高華教授本人曾是政治身份歧視的親歷者。在這項有關政治分層制度的研究中,作者無疑會傾入自己的情感。個人的歷史創傷體驗,或許會影響到研究者的立場和角度。但是,就像我們可以從猶太裔學者對納粹主義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的那樣,學者自身(或相關群體)的受害記憶,不僅可以構成他們追究歷史的獨特的動力源泉,還讓歷史學以及相關社會科學有了另一種可能:讓人們在面對所謂客觀敘事的同時,可以感受到人類社會所演義的各種歷史的正義性或非正義性!這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是何等的重要。

我們應該感謝高華教授——他的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分層研究,讓我們在以模型、數據等為工具、以制度及功能等等為問題指向的有關社會分層的社會學研究之外,看到了另外一個無可替代的重要文本。這個文本可以成為被工具化的社會科學研究的解毒劑,也可被看作學者如何跨越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之隔的重要參照。

(原文曾刊於徐曉、熊景明主編《史家高華》,《社會學家茶座》第42輯)

相關焦點

  • 疫期讀書㉖丨陳映芳:沒有任何人的受難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因為是短期在外,每天受到海內外各種媒體的轟炸式信息的影響,同時又要考慮回國的方式和回國後的應對,那種心緒很特別,寫作是做不到的。 不過,由於剛巧住在衝繩縣立圖書館附近,所以,大部分日子裡,會坐到裡面去看幾個小時的書。那既是把自己從疫情關注中暫時拉出來的有效方法,又可以安寧地、隨心隨意地跟著自己的興趣讀點書,在這種特殊時期,感覺有點奢侈了。
  • 高華:《在歷史的風陵渡口》 階級差異致使政治分層
    當年在海外這些讀馬克思也算讀了不少的人,在接觸階級出身論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古怪,它明顯的不符合馬克思的原點所說。沒錯,高華教授在這裡就講,他其實不是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甚至不符合原點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它更接近中國歷史上的父債子還,株連九族的傳統。
  • 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異同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濤教授認為,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在學科劃分上,他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對而在,後者以自然現象和人工技術為研究對象。
  • 髀設·談|陳映芳談青年與城市社會研究:調查城市的難度在哪
    時代之於文化,也許存在總的歷史大趨勢,但在具體的歷史時期和一代代人身上,不存在進化、進步的必然。年輕人容易得時代風氣之先,但如果遇到糟糕的時代,在壞的制度、壞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遭遇可能更具悲劇性。不過,這十多年來,在國內的城市研究領域,年輕學者的某些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我們的城市以特殊的方式高速發展,與此同時,大學的規模、知識和學術的信息也是今非昔比。
  • 「無用」的人文學是怎樣改變世界的
    他的著作《人文學的歷史:被遺忘的科學》被譽為「世界第一部人文學通史」,不僅囊括了語言學、邏輯學、歷史編纂學、音樂學、藝術史等諸多人文學科的學科發展歷程,更以廣闊的視野將歐洲、印度、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學發展歷史盡皆納入考察範圍。
  • 高華遠行:清白守己摒卻學術界流俗歪風
    另有《革命年代》、《階級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在歷史的「風陵渡」口》等著作。2011年12月2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他可能是當代中國其中一個最有勇氣的歷史學家。他專注研究冷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在黨史研究和歷史研究涇渭分明的其時,跨界聯結兩個學科,開創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範例,僅有的幾本著作影響廣泛深遠。
  • 現場 楊早:人文學有什麼用?
    1993年,我在中山大學讀本科,當時突然有一個非常大的傳言,說國家教委打算收縮人文學科。全國只保留8所中文系、8所哲學系和7所歷史系。像中國很多事情一樣,我們到現在也沒有辦法來考證這個傳言的真實性,這個提議是誰提出來的?後來又為什麼沒有施行?但是當時傳得非常廣,以至於大學裡面文史哲各系的師生都感到了一定的恐慌。就在恐慌之中,我去上歷史系陳春生教授(後來是中山大學副校長)的課。
  • 七年祭 | 高華教授:行走在歷史的河流
    高華高華走時沒有書面遺囑,也未留下一句話。 我的父母都不是知識分子,父親因家貧,十二歲就在電鍍廠做童工,被累得大吐血,是靠著做夥夫舅舅的撫養,才讀了小學和陸續讀完初中。父親愛看書,最愛讀的就是歷史書籍,諸如蔡東藩多卷本的《中國曆朝演義》。
  • 文研講壇 | 陳映芳:秩序與混沌——轉型論再考(下)
    今日,我們推出文研院邀訪學者、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映芳教授所著《秩序與混沌:轉型論再考》,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年第2期。因原文較長,分上、下兩篇推送,此為下篇。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社會轉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受到了種種質疑,包括對目的論的轉型論所蘊含的確定性理論和線性社會觀等的批評。這樣一些學術挑戰,要求社會轉型研究者從更為廣闊的視野,來重新審視轉型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議題,在此基礎上致力於超越既有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專業介紹
    香港科技大學(http://school.liuxue360.com/hk/ust)是一所成立於1991年10月的高度國際化研究型大學,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之一,由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霍英東研究院五所學院組成
  • 第六屆「中韓人文學論壇」連線召開
    ——「人文價值的再發現及新詮釋」在北京和首爾連線召開。來自兩國近百位人文學專家學者就中韓在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互鑑、傳承創新、合作發展進行深入研討。  高翔在致辭中指出,中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兩國文化交往源遠流長。本屆論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面對新冠疫情,中韓兩國人民守望相助、緊密合作,正是以仁愛、集體主義為特徵的東亞傳統文化精神的生動體現。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
    因此在大量僑民偷跑之後,國內的力量開始發揮作用,在微信群裡開展僑情調查登記,呼籲華僑向國內所在村的村幹部或親人聯繫,把國外住址和聯繫信息、國內護照和身份證等統一收集,一方面摸清欲回國人員的動態和僑區疫情,對病人進行勸退;一方面為後來主動救助有需要僑民做好準備,嚴防入境後擴散,村幹部儼然實現了跨國治理。
  • 周志興(《領導者》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共識網總編輯):回憶與高華...
    知道高華先生,是從《紅太陽》知道的。我那時候在鳳凰衛視工作,國家某機關有個管圖書審查的局長,給我打電話,說海關扣了一本《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被扣的人和海關的人發生爭執,就把這本書送到他那兒去審查。
  • 觀念史 丨 數位人文學的來臨
    經過再三考慮,平臺決定將該文的第六部分、即「數位人文學的來臨」單獨列為一篇,並以說明的方式置於此次推送的篇首,敬請讀者知悉。】同時,我們也希望在這篇推送的正文閱讀之前,和大家共同回顧一下之前與第五部分銜接的內容。
  • 我在打工人文學中看到了白領階層的分裂
    打工人眼裡,一切歷史都是打工史。 而當我老闆也開始在朋友圈創作打工人文學時,顯然,這成了文化景觀。0 2流動的文學盛宴 這副景觀很容易讓人想起 90 年代泛著性壓抑與海腥味的深圳打工文學。邊緣人、城鄉二元、身份認同的缺失及底層犯罪,其核心是悲劇。
  • 從此,國內再無高盛高華?!
    好了,這下真的要和 高盛高華 say bye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要來了!華爾街之王「駕到」再見,高盛高華!高盛搶先一步,率先取得高盛高華的100%股權...而事情是這個樣子:就在這幾天,彭博社突然報導稱高盛已與在華的合作夥伴達成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剩餘的49%股權!也就是說高盛高華的100%股權都被高盛順利拿下了…
  • *ST青松副總裁高華離任 總工程師吳哲超辭職
    *ST青松副總裁高華離任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8月30日晚間,*ST 青松發布公告稱,董事會近日收到公司副總裁高華先生和總工程師吳哲超先生的書面辭職報告,高華先生因到法定退休年齡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
  • 著名歷史學家高華病逝 主要研究民國史(圖)(1)
    本報訊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高華26日晚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57歲。記者從高華之子高欣處獲悉,追悼會將於本周五上午舉行。多位學者在微博上留言追憶高華,表示悼念。  在病床上為學生改論文  高華教授自2007年罹患肝病,一直以頑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態度與病魔作鬥爭。
  • 周錫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高華是一位有擔當的知識...
    我從未有幸認識高華教授,這將是我一生的遺憾。我對高華個人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我的博士生常成,常成與高華熟識並且探訪過病中的高華。但是我熟知高華教授的著作,特別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這部開創性的著作意義相當重大。高華深入研究驚人數量的文獻、回憶錄與檔案,該書對整風運動的深刻歷史根源做出了最好的解釋。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高華:公立醫院為民分憂是使命擔當
    需要幹預和治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作為重症救治醫院,曾是新冠肺炎救治的溫暖之地、希望之地。 李蘭娟院士和全國14省自治區直轄市21支醫療隊2801名醫療隊員在此駐守;那張感動全國的「落日餘暉」照片出自此處,醫務人員和老人王欣共指夕陽的溫馨畫面,帶給人們無限的治癒信心;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術,在此進行,目前病人老崔已出院進一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