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張照片記錄上世紀80年代北京中學生:最閃光的是充滿希望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任曙林和他的作品。本文圖片皆為任曙林拍攝的80年代中學生作品。

從1979年開始,任曙林端起攝像機,用了10年時間,300個膠捲,1萬餘張照片記錄下了北京80年代中學生的模樣。近日,部分該組照片再次出現在公眾眼前,引發了一陣對80年代青蔥歲月的「回憶潮」。

但任曙林8月13日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如果只是從照片裡看到青春和80年代就「窄了」「淺了」,他更希望人們能從這些光影中感受到人應該有的模樣--既健康有教養,又接地氣,充滿自由和靈動。

風靡80年代的梅花運動裝。

8月17日,任曙林多年好友,798映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那日松告訴澎湃新聞,他對任曙林的行為頗為「佩服」。「我也是80年代的中學生,那些照片記錄的場景很真實,很親近,就是我們當年的生活。」

「攝影是拍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但實際上拍出了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這就需要打開第三隻眼。」任曙林用食指指了指腦門說道,「這才是攝影的核心。

校服特寫:被「剔除」的儀表美

在任曙林眼中,人應該是什麼模樣?澎湃新聞在他的鏡頭中看到,80年代的中學校園,有日光下踩著窗沿擦玻璃的女學生,在操場上或沉靜閱讀或俯身討論的同學,而更多的是一些局部和細節:陽光曬得棕黃的腿,穿著涼鞋的腳,黑底碎花的泳衣輕貼的後背,還有深藍無袖外衫內搭雪白襯衣的校服領口。

那日松記得,在2005年第一次系統看完任曙林拍的這些中學生照片後,感覺像被「擊中」一樣。

「我也是80年代的中學生,那些照片記錄的場景很真實,很親近,就是我們當年的生活。」8月17日,那日松告訴澎湃新聞,他很佩服任曙林能用長達10年的時間「把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記錄下來」。

在上萬張照片裡,任曙林特別提起了沒有學生面孔和表情的校服領口照。「我覺得那時候的校服特好看,171的校服有點像海軍服。」任曙林說,當時拍這張校服照片的時候是中景,後來覺得不過癮,又湊近,拍了一張後脖和領口的大特寫。

相對於如今某些學校讓學生集體剪齊耳短髮,穿把自己「套在袋子裡」一樣的肥大校服,任曙林憤憤不平,直言「難看」。他不理解,為什麼1985年後,「儀表美」會從「五講五美」中剔除,為什麼學校會對學生管得越來越嚴。

「中國是禮儀之邦。可以對校服做一個規範,但不能儀表美都不要了。」任曙林說,今天的校服實則是對學生,特別是女生形體美的管束--不穿裙子,不能緊身,是為了不顯露身體特徵和生理特徵。但在他看來,學生不僅僅是一重身份,在這之下,他們還是男生女生,不應該模糊性別差異。

另外,他也感受到,學校或者從更大範圍上說,缺乏對年輕人的信任。「他們認為,少男少女一注意到生理特徵就會有情愫或者往性方面想,心思會不在學習上。」任曙林說,但在80年代,往往足夠優秀的學生才會談戀愛,有見識,功課好,青春男女在街上肩並肩走,自然而神氣。

「那種狀態其實挺健康的。在學生戀愛問題上,堵不如疏。」任曙林說道。

成長需要過程,人要接地氣

校服映射出中學生的狀態,而中學生與家長、校園、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像一面鏡子,照射出當時的大環境的邊邊角角。

「80年代初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在那之前一段時期,整體氛圍較嚴,之後一下子放鬆,到了寬鬆的過渡期,外部的環境影響到了學校學生的穿著,學生的穿著也相對自由寬鬆。」任曙林說,這種自由寬鬆也並非只是體現在校服上,校園文化也豐富多彩。

「比如早自習的時候,可以聽著貝多芬的音樂學習。有一次我拍攝時聽了一首歌我都不熟,就問學生這是什麼,他們一下子就說出來是小提琴D協奏曲,學生們全都特別熟,而且是一個常態。這些細節的東西都很好很有意思。」任曙林感慨,現在家長、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思想、意識等方面「越走越窄」,越來越單一。

曾經的黑板上放還懸掛著「愛國刻苦謙虛」的警醒之語,可如今或已換成「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惡狠狠直奔目標的宣誓。

人的成長是要有過程的,任曙林說,少了過程,人就不接地氣,不接地氣,人就缺乏豐富、善良、真誠、智慧、鮮活以及真實的特性。

從80年代中成長起來的那日松也認為,當年學生身上最珍貴,最閃光的地方就是真實、積極,永遠充滿希冀。

「我覺得接地氣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任曙林說,拍攝的時候,「接地氣」的人和畫面總是最能觸動他拿起相機,大到90年代井下的礦工群體,小到身邊的妻子,7歲的兒子。

他總是愛抓拍孩子的日常,或是爬樹,或是洗澡,或是在鏡子前「臭美」的自己。「這才是他,如果是他才有意義。」任曙林看到,有些家長總愛讓孩子擺出標準的姿勢,標準的微笑,「咔嚓」一聲記錄下來。但實際上,他認為,這不是在拍自己的孩子。

「我們大量父母帶著孩子,雖然孩子長大了,其實他沒有認識這孩子。有人說代溝是後期中學、大學以後形成的,其實不是,我說代溝,就是從你給孩子小時候拍照片開始。」他說道。

對於任曙林的中學生照片,不少網友表示看完之後很嚮往80年代,爆炸頭、喇叭褲、格子衫還有搖滾,記憶裡那個時代人們追求理想和愛情,熱烈而溫柔。有的網友則感慨,80年代美、健康,充滿活力和青春,而現在很多學生以頹廢是美,暴力是酷,美的定義被曲解了。

相關焦點

  • 他用20萬張照片,記錄了中國的80年代!
    ▌1979年,孩子們在上海豫園練著名的「少林拳」1978至1985年,日本一位攝影師先後45次來中國拍攝旅途長達1050天,累積拍下超過20萬幅照片,記錄了中國的80年代。他完成了對中國所有省份的報導攝影,並於1985年出版了當時最出色的一本記錄中國的攝影畫冊——《China》,被翻譯成7種不同國家語言文字發行,他叫久保田博二。
  • 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老照片,這一組照片記錄了當年北京人生活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娛樂活動,窮時很快樂,富裕煩惱多!如今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好,但是你知道當年的北京是怎麼樣的呢?希望這一組老照片不僅能帶你看看過去的北京,更希望能通過這些照片能夠回憶起當年的美好生活。這一張照片我覺得很經典,一輛公交車和一輛前排有馬,驢以及一頭騾子的馬車同時走在馬路上,坐在公交車裡的人都在看著這輛馬車,似乎很感到好奇,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城市發展,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馬車了,而當年的104北京公交車你是又否坐過呢?
  •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上世紀80-90年代紅遍韓國的歌手都有誰?一起老看看吧。趙容弼韓國的「國民歌手」趙容弼,樂隊出身,首次出道專輯是1979年專輯「窗外的女子」。趙容弼在1980年代曾紅極一時,1987年至1990年還四度於NHK紅白歌唱大賽出場。
  • 這6張80年代的老照片,每一張都有故事
    歷史隨筆:說到上世紀80年代,那是幾代人的記憶!那個年代,雖然大家的生活並不是十分富裕,但是,人們的勁頭還是很足的!作為百家號:歷史觀景臺的作者,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所以對80年代有著特殊的感情,為此,我們百家號:歷史觀景臺特意甄選了6張80年代的照片,分享給大家,一起緬懷那個純真的年代!
  • 八十年代中學生攝影作品,原來青春還活在照片裡!
    代表作有:《先進生產者》、《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學生》、《山區女孩二十年》、《氣息》、《兩個女人》、《雲南風景》等。拍攝背景:「1979年的一天,任曙林拿著相機,走進了離家不遠的北京171中學。他不和學生交談,不參與學生和老師的活動,只在某些時候悄悄的按動快門。10年,300多個膠捲,紀錄下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學生活的點點滴滴。
  • 80年代外國遊客拍攝的北京!看哭了多少人?
    上世紀80年代初,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市場上的商品漸漸豐富起來,人們也開始擺脫藍色、黑色,單調的著裝。那時的北京雖然看起來有些簡陋、粗糙,但卻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那麼的充滿希望。下面這組照片由出目裡利呂井(Leroy W. Demery, Jr)拍攝。
  • 帶你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杭州
    這輛325路公交車打著「致匠心時光運輸有限公司」的招牌,勾起了不少人關於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  傳統手繪廣告 一筆一畫向老匠人致敬  「我們為了向當年純手工手繪公交車身廣告的老匠人致敬,開展了這次『致匠心』活動。
  •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兒童挎鬥車,網友:真拉風!
    【在天安門廣場的挎鬥車】這真是滿滿一代北京人的回憶,家長騎著挎鬥式的自行車載著小孩,逢早中晚準能看見。在當時,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有了孩子後,放前面後面都不穩妥,有人仿著挎鬥摩託將自行車爆改。一時間成了北京街頭巷尾的爆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尚。
  • 火星哥+盆栽哥帶動80年代風回潮
    火星哥的《24K Magic》(24K魔力)是他近四年來的首張專輯,風格依舊是對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R&B的精妙演繹。《Starboy》(星光男孩)是威肯的第三張正式專輯,他去年大熱的《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狂野之美)帶來不少突破的驚喜,《Starboy》則深入了他對上世紀80年代的迷戀。
  • 揚州"照片式家譜"走紅:10張全家福時間跨度80年
    這組照片時間跨度80年,展示了胡家從4口人的小家庭壯大為71人(目前健在66人)大家庭的過程。  【閱讀提示】  央視馬年春晚,歌曲《時間都去哪了》所配的大萌子與其父親30年的30張合影,感動了無數人。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各地
    從1979年開始到1985年,他在中國的拍攝旅途長達1000天,期間拍攝了20萬張照片,最終在1985年完成了記錄中國的攝影畫冊——《China》。 北京,1984年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你還能認識多少地方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一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如今的常州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工作居住生活,但是對於過去的常州,您,還有印象嗎?
  • 《你好小朋友》: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80年代中國童年
    於是前後五次來到中國,拍下了近8000張彩色照片,整理出版成《你好小朋友》攝影集。秋山說:「看到孩子就看到希望!」撰文 | 成卿攝影師秋山亮二,今年77歲了。為了拍攝中國小朋友,秋山前前後後去五次中國,每次兩到三周的時間,不僅走遍了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主要大城市,南邊還到了海南島,北邊去了內蒙古、新疆,在80年代初的條件下,進行了一場相當奢侈的旅行。照片越拍越多,便做成了攝影集,取名就叫《你好小朋友》,還送去中國的各個少年宮。秋山對人物、對城市的捕捉正是「街頭紀實」風格。
  • ...浩捐出多年來拍攝照片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上萬張照片...
    在陳宗浩展示的照片裡,每個地標是哪一年建起來的,他都記得十分清楚,也就是在這上萬張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脈絡與成長軌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滿目荒地的小鎮,一步步成長為煙火萬家、連甍接棟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記錄今天為了明天一個攝影包、幾瓶水、一把登山杖,是陳宗浩拍照時的裝備。
  • 上世紀80年代的5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上世紀80年代對於許多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那個時候,剛改革開放不久,國有經濟正在轉型,人們開始追求時髦,也開始熱衷於文學。興起的錄音機、喇叭褲、自行車,都是那個年代裡最具有潮流的時尚。也有人認為,80年代是一個充滿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年代。
  •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女性穿搭,時尚感爆棚,滿滿的都是回憶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實施了改革開放。生產力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起來,最明顯的改變是人們的衣服顏色由原來的藍色綠色變成了鮮豔的彩色。1960年以後出生的很多人應該都拍過類似的照片吧~右邊這位男士的穿著在當時看來非常時尚講究,但在那個年代穿成這樣也常常會被人誤解:「這爺們看上去可不像好人哪」!八十年代連衣裙與高跟鞋開始在年輕女孩們中間流行開來,這種純色連衣裙比較普遍單一,但與之前的「軍裝」相比已是時髦太多。不論顏色款式,都是改革開放的間接成果。
  • 在線影展:1980-1990的北京,變革與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
    上世紀80年代,在西四北馬路上,每天都看見一位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他就是西四交通隊民警老金。上世紀80年代的「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童年時年年期盼的美好時光。這張照片拍攝時正值中午,幾個孩子躲在樹蔭下面,每人手中舉著一根3分錢的紅果冰棍,吃得正香。
  • 老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帶你重溫昔日的美好記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兩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其中還有一張關於錦州第二高中的老照片,因為這張照片太過模糊修復了多次都不能上傳,所以給大家說一聲抱歉。
  • 70年·我家相冊|記憶深處那張「無形」的照片
    照片記錄著時代發展的印記,我家相冊承載著全家的幸福回憶,相冊裡的照片雖然不多,但那些和照片相關的人和事兒卻深深印刻在記憶深處。上世紀80年代,我還是「八百裡秦川」之上的一個毛頭小子。有一年,父親因公要去國外援建,那時候的交通和通訊都不是特別發達,國外對我們來說可是個十分遙遠的地方,因此,家裡人決定父親臨出國前,拍張全家福作為紀念,也好讓父親出國時帶在身邊,想念親人的時候就能看到。照相那天,所有人一大早便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最喜歡的衣服,舅舅更是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便自告奮勇地騎上自行車去十幾裡開外的鎮上接照相師傅。
  • 122張從未公開的照片,一代中國人的集體童年相冊_鳳凰網
    1981年到1982年間,日本攝影家秋山亮二先後5次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哈爾濱等12座城市,用8000多張照片記錄下了一代中國孩子的童年。《你好小朋友》從海量照片中選擇了116張,復刻版出版後,無數中國讀者被這些溫柔、細膩的影像擊中,稱這本攝影集中記錄的,是「中國孩子最純真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