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上,老師都會將文章大致分為三類:記敘、議論、抒情……但一篇文章裡面,記敘、說明、議論往往是相結合的,抒情說裡面會有記敘,記敘文裡會有議論,區別在於文章的目的,是抒情,還是議論……
今天來說說,小學生如何寫好抒情文。
一般小學作文中,抒情都會基於自己生活上的經歷和經驗,去抒發當時自己的情感。
觀察比較細膩,情感世界比較豐富的孩子,會「建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這個「小世界」裡只有自己知道。
而大大咧咧的孩子,當下的經歷可能帶給他的,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化的感情——我很「高興」、「傷心」、「生氣」……
孩子們抒發情感的常見方式,可能會是這樣:
「今天媽媽帶我到動物園去,我看見許多兇猛的老虎,有點害怕,但是猴子爬上爬下的,非常有趣,我又高興了……」
說白了,孩子在學校,只學會了「詞語」的概念——我笑了,就是「高興」;我哭了,就是「傷心」……
但很少人會教會孩子,我是如何高興的?為什麼我會這麼高興?
哈哈哈,這個問題,有點類似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家長們會疑問了,平常這種問題孩子也回答不上啊……當然了,也不是讓家長們時刻關注孩子的情感,還要追問這麼「深奧」的哲學問題。
但有一種潤養孩子性情的好方法,就是讓孩子明白:
我們(人)是世界萬事萬物的一部分,外物都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情感的。
可能家長們會覺得這句話很「空泛」,那換另一個說法——
當孩子看見一株植物、一隻動物、一條河流時,可以嘗試讓孩子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那株植物、那隻動物、那條河流的話,你這時候會想什麼呢?(讀書分享時,也可以這樣提問,如:如果你是XX的話,你會怎麼辦……)
這種說法,其實在中國的詩詞傳統中可以尋得。
中國古人作詩作詞,無論是言志還是言情,詩詞對古人內心情感的抒發都有很大的影響。而詩人的情志,來源於自身對自然社會的體悟。
何為「體悟」?是指人在社會中有了一定的歷練,看待外物時會不自覺地賦予自己的感情色彩,進而從外物上升華為一種人生感悟。
舉一首我非常喜歡的詞為例: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樣是聽雨,少年在歌樓聽雨,壯年在客舟聽雨,而晚年在僧廬聽雨……為什麼不同地方,不同年齡段,心裡會聽出不同的情感?
因為詞人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感,而詞的動容之處,在於用同一事(「聽雨」)「寫出」了自己不同的狀態:少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漂泊離愁、晚年的無可奈何,更為點睛的就是末句,雨點一點一滴,就像是詞人自己哭泣一般……
這時候的雨滴,實際上便是詞人的淚水了……詞人從雨中所領悟的,也是——
人生的悲歡離合,是由不得人自己做主的,就像臺階的雨滴,你阻擋不了它滴滴答答地落下……
詞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聽雨交融在一起,又從聽雨有個新的人生感悟——這就是體悟。
而體悟的第一步,就在於,讓孩子把自己放進這個世界裡,讓他明白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外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己一樣,會哭會笑,要耐心細心去發現它的秘密……
這樣由內心生發的情感而寫出來的抒情文,比在課堂上學習使用一些「技巧」來抒情會動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