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癌症患者家屬坦露心聲,看完淚目

2020-12-14 騰訊網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而每一位癌症患者的身後,都有著一個沉重而焦慮的家庭。

老伴因癌去世後她逢人便說:

結直腸癌,40歲以上要每年篩查一次

「痔瘡手術後的3個多月,他基本上每隔1小時就要去一次廁所,但是都排不出便,他最後都覺得是痔瘡手術的後遺症。」趙國蘭強迫老伴兒做核磁檢查後,醫生告訴她,是直腸癌,晚期。

家人並不相信這一結果。隨後,趙國蘭和在北京工作的兒子一起,帶著梁彬找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錫山主任,王主任用手一摸,就搖著頭暗示趙國蘭:是癌症,晚了。

在做了腸鏡、核磁、CT等一系列檢查後,王錫山為梁彬做了急救手術,讓梁彬高興的是,手術,保肛了。

「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的生存期,」趙國蘭說,老伴兒之所以堅持要保肛,是因為想以後照顧孫子更方便。

王錫山介紹,患者在肛檢時就發現有硬塊,患者出示的核磁顯示,肺、肝均有轉移,肝臟已經有5釐米,是直腸癌四期,也就是晚期。對於直腸癌患者,50%左右可發現腹部包塊、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秘、糞便帶血和黏液、貧血、低熱、消瘦等症狀,如果不確定,可以做結腸鏡、軟乙狀結腸鏡、潛血[FBOT]、糞便DNA檢測等早期篩查。

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最新指南,目前局限期結直腸癌相對五年生存率為90.5%,而局部進展期和轉移者分別為71.9%和12.5%。但像梁彬這種多器官、大面積轉移的患者,12.5%都是奢侈。

2017年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年癌症發病約380.4萬人,發病率278.07/10萬,年癌症死亡約229.6萬人,死亡率167.89/10萬,近十五年來發病率增幅約3.9%,死亡率年增幅2.5%。

對於這樣的死亡增幅,早診早治成了對付癌症最有效的手段。很多和梁彬一樣的患者,就在一次次「沒事兒,不用查」的忽視中,消耗掉了最後挽救生命的可能。以腸癌為例,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生存率就越低。趙國蘭告訴記者,梁彬痔瘡脫肛已經15年,一直硬扛著。

作為家屬,趙國蘭也「久病成醫」。

在老伴兒去世後,她會頭頭是道地跟親戚朋友普及醫生說的話:結直腸癌,40歲以上的人要每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的人每3~5年篩查一次。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2種,儘早做預防性早期篩查: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秘、大便出血等;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患者;本人有癌症史或腸胃病史、腸息肉史,特別是腫瘤性息肉,與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約90%以上大腸癌發生與腺瘤相關,也與息肉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直徑小於1cm、1~2cm和大於2cm的惡變率分別為1%、10%和35%……

這些專業「知識點」,是趙國蘭用老伴兒的生命學來的。

為救父親願傾家蕩產的兒子,最終:

「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64歲的肺癌晚期患者江樹森就沒有梁彬那麼幸運了。

治療開始後,起初,江樹森很配合治療,他說自己還年輕,不想死。江樹森的兒子江河告訴記者,在父親診斷出肺癌時,自己和弟弟第一時間達成共識: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讓父親延長生存期。

肺癌,如今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它連續十年霸佔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和發病率的榜首,儼然成為我國「第一癌」。

在對抗肺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種治療方法能用的都用了。江河從前是個有潔癖的人,但在父親住院的日子裡,他可以拎著充氣床蓆地而睡,也可以在走廊裡捧著盒飯幾口就吃乾淨。

直到化療後,江樹森看到自己整個人像一坨沒有靈魂的肉一樣癱著出來,才終於忍不住告訴兩個兒子,自己很想死。但是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放棄治療,是子女不孝,更是不義。

到最後,江樹森出現了靶向藥物耐藥,只能重新檢查反覆換藥,江河和弟弟輪流陪護,江樹森更是在一年的時間裡,從140斤瘦到了96斤。

當肺癌病變出現轉移,例如顱內轉移、肝轉移或骨轉移,均屬於晚期肺癌,或者轉移性肺癌。68%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現階段,治癒不是晚期肺癌治療的目的。目前晚期肺癌的治療目的,一是延長生存期,二是改善生存質量。

江樹森告訴記者,他一直覺得,只要用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父親是可以高質量的生存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爸爸眼神裡都是懇求的語氣叫我,在我走到他床邊時,爸爸指著病床旁邊的抽屜說,我早上和護士要了幾個一次性手套,拉不出大便太疼了,大河啊,你別嫌棄我,幫我看看,有什麼東西……」江河回憶說,聽到這,自己立刻打開抽屜,拿出手套。

在父親身後的時候,江樹森第一次讓父親看到了自己泣不成聲的樣子,那個從前是自己依靠的爸爸,如今羸弱得不能自己走路,像個孩子一樣,放下所有尊嚴懇求他的兒子,幫幫他,而在那時,父親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他太疼了。

直到那時,江河才意識到,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愛叫自私。半個月後,父親陷入了昏迷。

「醫生問我,還救嗎?我說救了以後呢?醫生說,開口子,插管子,還能堅持幾天。」

這一次,江河沒有任何猶豫,他沒有徵求圍在病床前的一圈長輩的意見,堅定地告訴醫生:「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和江樹森一樣,所有癌症患者都在忍受著癌痛。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約380萬癌症患者,其中約62%伴有疼痛,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比例高達80%。隨著病情加重,癌細胞向骨骼、神經及內臟等組織擴散轉移,晚期患者會成片乃至全身疼痛,無法進食、睡覺,連喘氣和翻身都成了奢侈。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從前都是有尊嚴、很體面的人,他們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屈服、狼狽的樣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暨老年腫瘤科陳釩說,這些患者基本上在最初特別痛的時候都不會說出來。但疼痛級別達到7~8級時,痛苦是常人不能想像的。

這種彌散的疼,同樣侵蝕著每一個陪護人的心。

目前,國內很多醫院逐漸開設專門的疼痛門診,用科學的方式鎮痛或者治癒疼痛,解放的不僅是病人,也是家屬。

今年4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開展義診活動,排隊諮詢的腫瘤患者及家屬多達4500人。牛宏超/攝

「我和疼痛治療較量了60年,最希望的就是把疼痛研究好,讓我們國家的百姓免受惡性病疼痛的折磨,都能安詳地走完最後的日子,笑著和世界告別。」這是我國疼痛醫學的開創者、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曾流著淚說出的話。

2016年,我國用於癌症鎮痛的所有藥品的銷售額只有15億,而中國醫藥市場銷售額保守估計兩萬億,也就是說,鎮痛藥只佔了0.07%,不到0.1%。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三百多萬,約2/3的主流患者都會有疼痛,其中大部分是劇烈疼痛。顯而易見,這類藥品在中國使用非常不充分。

當醫生成為癌症患者家屬,也會說:

「怕的不是困難,怕的是面對困難卻毫無準備。」

「兒子,能否幫我聯繫一張床位,媽媽已經是中晚期了」。收到簡訊的張濤,正在病房裡查房,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他知道心中某種預感被證實了。

早在2017年6月,張濤的媽媽就提過自己身體的症狀,雖然張濤一次次勸說媽媽去做婦科檢查,但一直沒有深入討論稍有尷尬的婦科病症。最後媽媽實在堅持不了悄悄去做檢查,縣裡的醫生說「宮頸癌,最多五年」。

「災難就是這樣。怕的不是困難,怕的是面對困難卻毫無準備。」張濤說,查完房回到辦公室那一刻終於繃不住了,直接癱倒在地上嚎啕大哭。

後來,張濤帶著母親做各種檢查,最終母親的診斷結果是鱗癌,還有手術的機會。

「我看過肝硬化嘔血的病人在我眼前一盆一盆地吐出鮮血;甲狀腺腫大的病人,手術時流了半床的血,連墊子都吸飽……但當躺在檢查臺上的人是我最愛的媽媽時,我的腿差點軟下去。」張濤至今仍然記得,在做癌腫血供的時候,稍微一碰就大量出血,張濤親眼看著母親的血液湧出。

為了接下來的治療,張濤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晚上他躺在母親的身邊,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看到我貼在她臉上抱著她,她也把手順勢摟住了我,從我的眼睛摸到嘴角,再到胡茬,靜靜地說,兒子,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定數。我不害怕,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張濤說,他不敢哭出聲,但是整個人都在母親的懷裡顫抖著。

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張濤穿著白大褂坐在一群患者中間,知道還能手術的時候,張濤一邊笑一邊哭。沒有人知道,這個年輕的醫生怎麼了,也沒有人知道,查房時被患者家屬圍堵的醫生,也是癌症患者唯一的孩子。

早期宮頸病變的治療效果比宮頸癌的治療效果要好得多,宮頸原位癌的治癒率則可達到100%。和其他癌症相比,宮頸癌某種程度上並非意味著死亡。更大的福音是,目前宮頸癌疫苗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很大程度上可以預防宮頸癌。

讓張濤沒想到的是,作為癌症患者家屬,最長久的拉鋸戰才剛剛開始。

「那天我值了一夜班沒有閉眼,第二天父親腦卒中被送急診溶栓搶救,那天又是母親化療的日子,需要絕對臥床,一定要有人照顧。醫院的實習考核也都趕在一起。」張濤說,那次兩天兩夜沒合眼,叫來老家的表姐幫忙看護,才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張濤這樣的癌症患者家屬並不是個例,在他背後,是中國1億以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養老危機。北京大學人口學者穆光宗曾在一份調查中,為獨生子女家庭打上了「高風險」的標籤,這種風險來源於「唯一性」。

曾經的中國家庭講究「兒孫滿堂」,如今這種金字塔結構已然顛倒,越往下,家庭成員越少,甚至只有一人。而唯一的一個人就成了支撐大家庭的中堅力量。

他們不敢辭職,不敢生病,甚至不敢走遠,因為家,隨時都等著這唯一的依靠去支撐。

媽媽治癒後三年我依然會哭醒,只因:

死亡教育,是所有癌症家屬的剛需

「媽媽手術完的那天晚上,我喝了6罐咖啡,醫生說要看著媽媽的肚子是否有起伏,隨時匯報異常,我就那麼一動不動地盯著看,眨眼都不敢。」22歲的趙琳兩年前還只是一個在上海上學的學生,在媽媽被診斷是乳腺癌IIa期後,她聯繫了所有能聯繫的同學、老師,諮詢治療方法。

乳腺癌,也被稱為是最「溫柔」的癌症。「群體篩查加上早期規範治療,乳腺癌成為可以被治癒的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在2019年中華腫瘤大會上指出,這個說法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證實。儘管如此,下到4歲的弟弟,上到70歲的姥姥,全家都因為一個人的癌症陷入了陰暗。

很多乳腺癌患者的家屬,對失去至親的恐懼遠遠大於疾病本身。爸爸辭職陪著媽媽, 70歲的姥姥帶著幾歲的外孫去寺廟拜佛、甚至找「大仙」算卦破災,舅舅還聽說某個一千公裡外的村子有熊膽配方專治癌症,長途跋涉去找「救命的稻草」……

對於癌症患者家屬來說,被恐懼支配的原因大多來自不敢直視的死亡。

2009年,黑龍江省肇東市37歲的年輕媽媽張曉輝因乳腺癌去世,丈夫為其辦好後事後,把11歲的兒子交給自己的弟弟,在妻子去世的房間裡整整躺了23天,家人破門而入時,整個屋子裡都是菸頭和水瓶,而丈夫抱著和妻子結婚時的毛毯躺在地上……

死亡教育,已經是每個癌症患者的必修課。對於「死亡」,人們總是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瑣碎如房間號、樓層,都會有意識地避開數字4,當孩子發問時,多數也只會無奈地搖搖頭說「你長大就明白了」,倉皇結束話題。

多數人對死亡的認知,是藉由身邊人的去世才慢慢理解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著名影視演員高亞麟曾提到,父母是擋在子女與死亡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的時候,子女會覺得自己始終是個孩子;一旦這堵牆沒了,子女就會直面陌生而殘酷的死亡。

很多癌症患者家庭會不約而同地形成一個奇妙的場,所有人都對死亡避而不談,當死亡來臨時也毫無準備,便也談不上理性面對。輕則選擇逃避、情緒崩潰,重則陷入長期無法修復的傷痛。有調查顯示,在喪親的人當中,有超過82%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正常生活,症狀包括失眠、健康受損,更有甚者還生出了輕生的念頭。

在今年召開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提出,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他指出,死亡教育可以從逆向方式闡述生死關係,加深對生命價值的領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更加珍惜生命,降低惡性事件的發生。

趙琳說,她現在每天跟媽媽視頻兩三次,都會錄下來。手機裡全是視頻,她怕突然有一天,媽媽不在了。而趙琳剛剛上小學的弟弟,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跑到媽媽跟前,摸摸媽媽的手再走開。

有人說「讀懂死亡,才能好好生活。」當有一天我們開始接納死亡時,我們也就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當下。

編輯:鄭新穎

相關焦點

  • 得了癌症,家屬要不要告訴病人?患者:請讓我死得明明白白
    小琦的大姑姑才五十多歲,上個月說胃疼,去醫院查後,醫生跟家屬說是肝上長了腫瘤,腫瘤太大頂住胃了,所以胃疼。醫生說情況已經很嚴重了,化療能活半年,保守治療最多兩年。小琦跟著爸媽去醫院探望姑姑了,姑姑還以為只是胃疼,嘻嘻哈哈說打兩針就能回去上班了。
  • 疫情下癌症患者家屬的困境:恐懼與疲勞
    ,癌症患者和家屬們都是毫無心理準備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癌症患者的家庭面臨著比普通人更多的焦慮和不安。 由於新型肺炎的潛伏期較長,傳染力度較大,相對於普通人來說,癌症患者本身因為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等問題,比普通健康人群更容易感染,所以很多癌症患者會因為擔心在醫院被感染而不敢去醫院。
  • 面對癌症患者,醫生應該告知真相還是幫家屬隱瞞?
    朋友圈截圖經陳主任本人同意展示 看完之後,我很快就約他做了一次電話採訪,請他聊聊在臨床工作中常常面臨的這個難題:「面對癌症患者 主要原因首先是,一般人對癌症非常恐懼,談「癌」色變,家人會下意識認為老人家承受不了疾病的打擊,加上有的人確診癌症之後就有了輕生的念頭,所以很多時候,作為家屬第一個主觀的反應就是對患者隱瞞病情。 我時常在跟患者家屬交流的時候說,你是和病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你應該知道病人的心理狀態,能判斷他對疾病的承受能力。
  • 癌症患者「壞消息」如何委婉告知
    其實,癌症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如同晴天霹靂,幾乎所有患病家庭都面臨這樣的沉重打擊。隨之而來的糾結是什麼呢?到底要不要告訴病人這個壞消息、究竟怎樣去傳遞這個壞消息是家屬、醫師、護士都要面臨的一個超脫於醫療技術的難題。
  • 對癌症患者,家屬應該如何照顧?醫生:2個不恰當行為,是在害他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最害怕的並不是身體患有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問題,有不少癌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各種的負面情緒,很容易患有抑鬱症。此時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就是患者家屬的關心與安慰。患有癌症之後,其實醫生能起到的作用只佔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患者家屬的關心。但對於家屬來說,有兩個不恰當的行為,並不是幫助患者恢復,而是在害他。
  • 產婦進入產房前,偷偷給醫生塞了一張小紙條,看完瞬間淚目
    「遇到危險,請一定要保我」,遠嫁產婦給醫生塞的小紙條惹人淚目,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網友清清:看完直接淚奔,好想抱抱這位產婦。在產婦分娩時,並不建議所有的寶爸都要進入產房陪產或者在產房外面等候,作為家屬,不要在產房外大聲喧譁,也不要坐在凳子上打遊戲。
  • 如何成為癌症患者的好家屬?(下)
    努力提高患者依從性,爭取治療上不打折扣,這是作為我們家屬需要不斷去做的工作。九.做好看病資料的整理工作驗血單、檢查報告、出院小結,一定要留好,這些資料都是非常珍貴的。一個病人基本不可能只在一家醫院治療,轉診的時候都是需要帶著之前的就診資料去的。
  • 福建兩位患者和家屬的自述,令人心酸又感動|...
    相當於平均每8分鐘就有一個人得癌症,每5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癌症。經過各種治療方法,在中國,腫瘤患者的治癒率也只有30%左右。癌症就像一把時光之劍,將病人通往未來之路攔腰截斷。一項針對近3萬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讓癌症知曉病情反而活得更久。
  • 抑鬱症:我給患者家屬的一些陪伴小指引,每條都很實用!建議收藏
    我實在是太難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天天都很煎熬!搞得我都有焦慮和抑鬱症了!」 這位家屬的心聲,恐怕是許許多多抑鬱症患者家庭的一種真實的反映吧。雖然有很多這樣的抑鬱症家庭,但是大多數的抑鬱症患者,他們經過治療和耐心的陪伴以及患者們積極的自救,絕大多數都走了出來!這是事實!所以,堅信起來吧!親愛的家屬們!
  • 如何對癌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導 讀如果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被診斷為癌症,不僅僅是對患者本人,對家庭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沉重打擊。許多親屬和癌症患者承受的心理負擔一樣大。患者是承受了軀體上的疼痛不適和治療的副作用,但是家屬們承擔了更多是焦慮、緊張、同情,想幫助卻感到無力,想開口又害怕傷害,自己的痛苦、恐懼更是無法對患者言說。所以雙方抑鬱的情緒同樣強烈,仿佛置身於獨立的荒島。
  • 男子看了科普文章去體檢查出息肉,聽醫生建議做手術查出癌症早期
    患者笑呵呵的對我說:「沒啥不舒服的,能吃能喝的,現在不都流行體檢嘛,看了梁主任的科普,我們幾個朋友一起相約來找梁主任體檢了胃腸鏡,結果發現我和其他的一個朋友腸道長的有息肉,梁主任說那個朋友的息肉可以擇期一年內治療,說我的息肉長的形態不太好,也偏大,需要儘快住院切掉,他說我這樣的息肉癌變的可能大,不宜等待,我收拾了一下就來了,趕快給安排吧,切完我還要回家上班呢!」
  • 帶小寶寶去旅遊,老公罵我折騰孩子,我錯了嗎?
    單程兩小時高鐵加兩小時地鐵,選擇公共運輸是因為孩子爸不熟悉路況,不願意開車,去的是室內的海洋公園,沒有暴露在戶外的活動項目,地點也是低風險地區,帶了推車,確實對小寶來說折騰了一些。回來之後小寶著涼了,現已無恙。但因為小寶著涼,又是夏天,我老公就發脾氣罵我,說我折騰孩子,我該怎麼反駁?❤️我想說的是,我懂你,因為我也是從小帶娃到處遊玩的媽媽。
  • 易烊千璽回應粉絲為癌症患者捐頭髮,脫口而出7個字,粉絲瞬間淚目
    易烊千璽回應粉絲為癌症患者捐頭髮,脫口而出7個字,粉絲瞬間淚目 TFBOYS可以說是娛樂圈裡首個養成系的男子組合了,很多人都是看著他們三個人長大的,從當初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今年帥氣又穩重的青年,粉絲們見證了他們的一路成長。
  • 杜淳自傳坦露心聲:有人一夜躥紅 我走了十年
    作為中國內地炙手可熱的偶像實力演員,鎂光燈前的杜淳曾為觀眾塑造了無數深入人心的角色,而在其自傳《杜淳:從容做自己》中,杜淳則卸下了演員的光環,真誠向讀者敞開自己,並分享其成長路上的酸甜苦辣,在書中杜淳寫下了這樣的話:「有人一夜躥紅,我走了十年」,「如果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成為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人。」
  • 抑鬱症患者:媽媽,求你!請不要再往我傷口撒鹽,行嗎?網友怒了
    請你不要再往我傷口上撒鹽,行嗎?」這是一個抑鬱患者小靜對媽媽說的話。小靜成長在單身家庭中,父母離婚。父母早年感情不和,經常大吵大鬧。那麼作為家屬,我們在這過程中能夠做什麼,有益於患者的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把握。1,作為抑鬱症家屬,首先要積極學習,了解這個疾病的知識。其實看了這篇文章你們已經學了很多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一定要看權威的學習資料,要找懂這方面精神疾病的心理諮詢師。花點時間去學習、去諮詢、去了解,什麼是好的溝通方式。
  • 我媽、我爸和我爸男朋友的故事:《誰先愛上他的》
    《誰先愛上他的》:我媽、我爸和我爸男朋友的故事我們國產片是很少有去以同性為主題的電影的,我們大陸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是提到而已,很少有電影去深刻地去直面探討這個問題。我猜大概是我們國度對於這個問題的接受能力要低得多,沒有人願意去拍(去看這部電影的評論區你就能體會到了),而且這種電影的票房大概率撲街,風險大。其實之前有部叫《女朋友。男朋友》的臺灣電影也有說這個問題,只是從側面角度來講而已,也沒有去深挖,而這部《誰先愛上他的》卻直面去講了這個問題,從「我」一個孩子的角度去講述了一段關於我媽、我爸和我爸男朋友的故事。
  • 醫生告誡:不要折騰胎盤了,就是塊血肉
    醫生告誡:不要折騰胎盤了,就是塊血肉同事小雪生產完正在休息,醫生進來詢問「胎盤還要嗎?如果不要就籤個字。」丈夫回答「不要了,要那幹什麼」,隨手一籤沒想到引來一頓痛罵。「你們不是不要了嗎?」「我那兒子傻,我可不傻,這是好東西,我要拿回家包餃子呢。
  • 「讓我死吧,真的太痛了!」癌症患者到了晚期,只能活活痛死?
    請給我來一針77歲的李奶奶是肺癌晚期骨轉移患者,從發現腫瘤到如今,她已生存了10年,是肺癌患者中的長壽者。看似幸運的她,每天都要忍受不知何時襲來的肩疼、脊椎疼。有時是在白天發作,有時是在晚上發作,發作時她不能躺下,只有靠枕頭墊背坐睡。「能睡3小時就感恩戴德了」,李奶奶已經很久沒睡一個飽覺了。
  • 「別學我生二胎」,37歲碩士寶媽的話讓人淚目,說出很多人心聲
    可以說同學們提到她就會很羨慕,不過前幾天深夜看到這位37歲的碩士寶媽在公號發了這樣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別學我生二胎」,然後文章裡敘述了自己的經歷,看完之後淚目了,某種程度上也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概括了一下嵐嵐的經歷:生了二胎,沒有老人幫忙,老公事業又遭遇瓶頸期,自己因為孩子工作的事更是無從談起,家裡的經濟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 一直到去世,他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
    孫春花一邊給兒子打電話一邊哭著問,電話那頭的張生也異常緊張,但是一直囑咐的都是「千萬別哭,千萬別告訴我爸,千萬別讓他看出來。」「中國有那麼多人抽菸喝酒,身邊抽菸的人也都還活的好好的,為什麼癌症就找上了我父親?」張生在和記者提起剛知道父親確診癌症時說,一直到最後,他也始終接受不了好好地父親突然被扣上癌症晚期患者這個身份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