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班回家,一進門,看到大壯正坐在沙發上吃杏子,兩隻小腳分開,腳趾翹起,一副懶洋洋的樣子。
自疫情以來,他已經在家待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今天是他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問:大壯,在幼兒園裡高興嗎?其實按照以往的回答,不用問他肯定回答:高興。然後我會接著去洗手,換衣服。他的高興就是我的高興,這似乎是我回家的一個固定的流程。
他一字一頓地說:高興?我今天在幼兒園裡一點都不高興。按照以往的慣性,我並沒有停下腳步,直到聽到這句話以後,我已經快要走出客廳,不由得停下來,問:為什麼?他說:我今天在院子裡玩滑梯,然後老師不讓我玩,然後老師讓站隊,我還在玩,然後老師讓我站在後邊。但是我僅僅玩了一會兒,我今天一點兒也不高興。他咬字並不清晰,我聽得很費力,就在這含糊的表達中,我感受到一種真誠的不滿,當然我也聽出意見的表達。
我不禁啞然失笑,因為滿意往往只用兩個字,不滿意卻用了這麼長的表達。我願意聽孩子的語言,那就是天籟。
我洗完手,然後回到客廳,挨著他坐下,聞著他身上淡淡的奶香味,一種暖暖的,毛茸茸的感覺。我對他說:今天為什麼不高興?他說:我今天就是不高興!
我說:幼兒園不是家,幼兒園老師,不是姥姥,也不是爸爸媽媽,更不是姐姐。你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在幼兒園必須遵守紀律,必須和別的小朋友一樣。
「但是,我一點都不高興。」他說。
「但是,上學可不僅僅是為了你高興,也有很多不高興的事情。」我說。
「但是,我就是一點也不高興。」他看起來很生氣。
「你知道嗎?爸爸今天也很不高興,我一個學生發燒了,於是我們整個班都來到操場上,教室進行集中消毒。還必須上報情況,真是煩死了,爸爸今天也非常不高興。」我很真誠地說。然後摸了摸他大大的後腦勺。
他回頭看了看我,竟然伸出他的小手摸了摸我的臉。我知道他發現了一個同行者,這是對他莫大的安慰。
(二)
我一個同學,最近非常無奈,她不止一次地給我打電話,說她剛剛開學的兒子境遇,她說:別人家的孩子聽聞開學都是歡天喜地,而我的孩子卻是愁眉苦臉,因為他已經在家習慣了,儘管他每天上網課,但網課很短。因為沒有老師的監督,他看起來對網絡上的小遊戲頗感興趣,每次都會關上房門,自己玩很長時間。老師時不時從班級群裡發作業以及各種提醒,也為他玩手機提供了機會,每次都是以完成網上作業為名,玩手機。他每天都過著這種懶散的生活,都不願意開學了。
她一再的強調上學應該是快樂的,孩子應該對於上學充滿了期待和嚮往才行。他不願意上學,每次回來都悶悶不樂,這讓他焦慮萬分。
我問,他不願意上學的表現是什麼?她說:孩子回家以後就悶悶不樂,一看就知道在學校裡並不開心。
我問,他在學校裡有什麼事情發生嗎?
同學說:沒有,他在學校裡很聽老師的話。
我說:他的作業能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怎樣?
她說:現在老師每天都會布置多一點的作業,孩子能夠按時完成。
我說:那你擔心什麼?
她說:學校應該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學習是很快樂的,孩子每次回家來都不會向我們講學校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這讓我們感覺到他並不快樂。他就是這些天在家裡玩瘋了,不願意上學了。對學習也缺少興趣了,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缺少了興趣,那麼學習也不會好.......
我說:你上學的時候,你認為學校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嗎?你期待每天都上學嗎?
她想了一會兒說:一般吧,我學習一般化,不愛學習。
我說:知道我黯然神傷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嗎?我自詡自己課上的還不錯,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但有一次體育老師和我換了一節課,當我把換課的消息一公布的時候,教室裡響起一片掌聲,同學們喜笑顏開。那個時候,我真正感覺到了尷尬。我的學生並不差,我和學生的關係也還不錯。慢慢我也想通了,孩子們都愛玩,愛玩才是他們的天性,順應他們天性的東西他們會特別喜歡。並不是我教的不好,而是他們本身就願意活動,就願意玩,就願意上體育。
作為教師,每當發布放假通知的時候,教室裡都會一片歡呼,孩子們的開心讓老師頗有一種挫敗感。你就會知道,學校在學生的心中永遠不會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那些總是說學校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的樂園,應該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嚮往的地方的文章,要麼是宣傳,要麼就是雞湯。
學校是有紀律的地方,是一個受約束的地方,不是孩子隨心所欲的地方。不願上學,不愛學校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人喜歡生活在受約束的環境中。別總是認為孩子變壞了,孩子是不是將來前途堪憂。
他喜歡待在家裡,他認為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難道這不是令父母高興的事情嗎?家比學校的魅力要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高嗎?
所以,孩子不大願意上學是正常的現象,特別是因為疫情,孩子們經歷了史上最漫長的寒假,對於上學更是有一種打怵心理,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有的輕有的重而已。這其實就是人們總是按照一定的「慣性」生活,不願意改變的心理表現。
朋友豁然開朗。
開學了,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動著我們的心,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學校,希望孩子在學校裡過的快樂。孩子稍有不如意、不開心便會憂心忡忡。認為學校就應該成為孩子最喜歡的地方,上學應該是孩子最開心的事情。他們在學校裡就應該快快樂樂,高高興興。
但教育並不是隨心所欲,學校是一個有約束的地方。所謂教育的本身就是讓人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存在管教,也必然會讓很多孩子不習慣,孩子不開心不高興也是必然的。哪有那麼多的事情讓他們開心!
孩子在學校裡不開心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裡開心固然好,不開心也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因為不開心孩子才會有更多的體驗,也才會有更好的心智成長。
當孩子順著你說話的時候,他不一定會思考。當孩子的回答出乎你的預料的時候,那麼肯定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見。
一個在你面前總是說「是」的孩子,不一定真正明白你的意思,一個對你說「不」的孩子,一定明白了你的意思,也一定有自己的主意。
所以,當你詢問孩子在學校裡快樂與否的時候,不要總是期望他說「快樂」,也要接受他說「不快樂」。
一旦孩子在學校裡不開心,不要勸導,勸導絲毫不起作用。訓斥更是會雪上加霜,
要接納孩子的情緒,這都是正常的。要嘗試著和孩子進行共情,比方說,當大壯說他在幼兒園不開心的時候,我也讓我不高興的事情,他會突然感覺到自己有了一個夥伴。
對於傷痛的治療,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同病相憐」的人。當孩子不開心,難過的時候,不妨也說一說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孩子會瞬間感覺到你就是他的朋友!
孩子的成長中,有歡樂也有傷心,家長要因孩子的快樂而開心,也應該接納孩子的「不快樂」,畢竟學校不是你們家。
環境不會因為孩子喜怒而改變,但父母卻可以改變孩子對環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