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題目下方中小學知識管理關注 |
| 在這裡,讀懂中國教育經驗 |
o 如何訂閱我們?
o 搜微信號「zxxzsgl」或公眾號「中小學知識管理」
---✄-
知不足則多困,識不足則多慮,知而後方能識。知・識欄目力圖用明白曉暢(簡單粗暴)的方式介紹與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有關的研究論文。欄目的宗旨是「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只做知識的搬運工,搬運工中的順豐。」
「一名好教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自己所能掌控的『課堂』中,最多可以讓多少人同時受益?」這一問題的提出讓「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也稱顛倒課堂、顛倒教室、翻轉教學、翻轉學習,以下部分簡稱「翻課」)迅速躥紅美國,並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話題,比爾·蓋茨稱之為「一場革命的開始」。
(一)定義角度:翻轉課堂的內涵是什麼
翻轉課堂是目前美國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改革課堂教學實踐的一種嘗試。對於什麼是翻轉課堂的問題,國內外諸多學者做出了紛繁複雜的解讀。內涵解讀主要聚焦於宏觀(抽象化)與微觀(具體化)兩個方面:宏觀視角下的翻課界定為「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微觀視角下的翻課界定為「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
(二)內容角度:翻轉課堂到底「翻轉」了什麼
翻課的重心並不在「翻」字上,而主要是以「轉」字為核心,「翻」 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流程上,「轉」則體現在課堂教學目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因此,翻課的意蘊體現在五個層面上:
第一,教學目的的「翻轉」。翻課的目的在於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教育通過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與及時有效的反饋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第二,教學理念的「翻轉」。翻課將「教師中心」的傳統理念轉變為「學生中心」,教學活動從「知識本位」轉變為「問題本位」,從「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從「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第三,教學流程的「翻轉」。翻課通過現代技術的支撐,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流程,顛倒了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順序,構建出「課前知識傳授,課堂中知識內化」的新型教學流程;第四,教學要素的「翻轉」。翻轉課堂中,教學視頻代替教材成為課堂教學的影響要素,信息技術取代了傳統的紙質教材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
第五,教學方式的「翻轉」。翻課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等等,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助於課堂教學從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師生的「共同探討」。
(三)過程角度:翻轉課堂的實踐操作步驟
翻課的實踐操作是基於美國富蘭克林學院教授Robert Talbert 所構建的翻轉課堂實施的結構模型,它是由Robert Talbert 教授經過多年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經驗積累、總結出來的,如圖1:
從圖1 可以看出,翻課的步驟主要包括課前與課中。課前需要學生觀看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並根據所學的知識做一定數量的練習來檢測自己學習的進程;課中首先要進行相應的測評,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及疑問,其次要利用師生、生生共同討論、探究的方式解決已有問題,最後要總結、反饋一堂課所學習的知識與內容。
(一)學校層面:翻課的開展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如電腦、ipad、Keynote 以及Moodle 等, 在我國區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大多數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根本無法實現對這些教學資源的支持;另外,翻課的目的是實現個性化教學與差異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中解答每個學生的疑難問題,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班級處於常規班級和大班教學,教師不可能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更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回答所有學生的問題。
(二)教師層面:翻課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及專業素養,信息技術素養體現在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視頻的能力方面,教師製作視頻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質量的好壞,沒有較高質量的學習內容很有可能就不能獲得較高質量的學習結果。
(三)學生層面:翻課將知識內化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個性化的接觸時間增加, 探究、討論的形式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外要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中要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但在傳統教學盛行的我國,大多數學生依賴教師的指導,習慣教師的監控,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另外,由於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翻課在低齡兒童中的實施困境更大。
(四)評價層面:翻課是「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這種轉變類似於新課程改革中所實施的探究式學習、基於項目學習的形式,它們需要的是開放的評價機制與評估方法。我國以紙筆測驗為主的傳統測驗方式以及「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無法滿足翻課實施的外部條件,這必將導致翻課在我國遭遇實施的尷尬境遇。
「翻課熱」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外域理論在我國生根發芽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對於外域理論,我們應秉持開放的態度,但也應重視外域理論的本土化問題,因此,首先應深入思考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全面了解、把握外域理論的內容、實踐條件及完善發展的可能性;
第二,客觀認識我國教育自身的現狀、困境及發展方向;
第三,充分認清我國教育的特點對外域理論造成的異化;
第四,正確對待外域理論適應、改造、檢驗的過程。任何外域理論的引入與移植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只有審視其全貌、認清其實質、探尋其發展的路向,才能與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接軌。
另外,並不是每一種外域理論都是值得借鑑的,至於「該不該引入?如何引入?」,都要根據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我們要先肯定自我,然後再汲取他國優秀成果,始終堅持「中國的神,外國的形」的態度和原則。
參考文獻:
王忠惠 朱德全.「翻轉課堂」的多重解讀與理性審視[J].當代教育科學,2014.
中小學知識管理微信公眾號誌願者賈蕭竹推薦並編輯了本次推送。賈蕭竹為北京師範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專業為教育管理。
【本文經中小學知識管理微信公眾號編輯節選】
讀中小學知識管理,關注中國教育經驗生成傳播
文章不代表中小學知識管理中心立場
版權問題請聯繫kaiyuchn@yahoo.com
微信公眾平臺:中小學知識管理(zxxzsgl)
投稿郵箱:kaiyuchn@yahoo.com
| 教育創新知識庫微信平臺 |
| 在這裡,讀懂中國教育經驗 |
本微信公眾號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中小學知識管理研究中心運營。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中小學知識管理研究中心成立於2015年,以理論取向、循證研究、國際視野、中國經驗為學術旨趣,以知識管理為路徑,傳播教育改革的中國經驗,形成學校改進的中國學派,成就中國教育改革和創新的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