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談燮靜 黃英 章青青
為了進一步幫助教師了解味·全課程的理念,遵循「為孩子打造一個有滋有味的童年」的辦園目標,積極構建個性化、園本化相結合的課程模式。2月27日,由核心教研組成員領銜分別在城第二、第三幼兒園三個園區進行了食育課程的審議活動。教研團隊從現行的主題中尋找三味食育課程落腳點,梳理出「家」——「家鄉」——「國家」推進脈絡,通過對實施內容與途徑的審議,進一步提高「三味」食育課程的適切性與科學性。
美味「家」餚,烹飪親情大餐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庭都習慣了用更便捷的方式解決就餐問題,比如外賣、速食、洋快餐……把本該享受美食的過程變成了一種流於形式的「任務」,用心去準備餐點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共享美食的片段越來越少。幼兒園旨在通過開展子主題《美味 「家」餚》,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和家長享受揀擇、清洗、切制、烹飪等一系列過程,從中享受與家人共制「家餚」的樂趣,進一步體驗美食的溫度和家的溫暖。
審議中,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體驗親子互動的魅力,感受與家人一起烹飪、共享美食的樂趣。老師們就主題推進脈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將交流《我最喜歡的菜》作為本主題的切入活動;通過《蔬菜的肚子》、《蔬菜拓印》、《幫媽媽剝豆豆》等活動認識蔬菜,了解蔬菜的外形特徵,並積極參與簡單的幫廚活動;最後,通過家庭烹飪實踐活動,更加直觀的了解菜品的烹飪過程,在親子互動間,體驗「家」的溫情。
魚米之鄉,孕育地方味道
家鄉,每個人最親切又最難忘的地方。對於東城第二、第三幼兒園中班年齡的孩子們來說,雖然未清晰構建家鄉的概念,但追隨著大主題——「我的家鄉」深入開展,孩子們逐漸從家鄉的橋、家鄉的美景、家鄉的美食三方面了解自己的家鄉——九堡。幼兒從小在錢塘江邊生活,種類繁多的江鮮是他們日常餐桌上的美食,為此老師們以錢塘江周圍豐富的水產品及水生蔬菜等本土資源為切口,開展特色食育課程活動,幫助幼兒了解水產品的養殖環境、營養價值、地方文化等。
中班組教師們針對主題說明、環境創設、主題牆、致家長的一封信、親子時光等板塊內容提前進行了分工收集,在審議過程中老師們認為原教參上關於家鄉的內容過於寬泛,需要老師們注入「九堡」的本土特色。活動中老師查找網絡資料、九堡本地老師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為活動做好充分準備,將教學活動與本地特色資源進行整合。
審議教學活動之後,老師們就環境創設、親子延伸活動等一一進行了討論,同時老師們積極發言討論如何讓活動更好融入於日常區域活動,加深了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此次交流討論也碰撞出了更多智慧的火花,讓我們「玩轉家鄉」的主題透發出濃鬱的地方味道。
中西合璧,奪譽味蕾之酥
「中西有別」不僅僅體現在膚色、語言以及文化之上,僅僅一把小小的餐具也蘊藏著許多禮儀與文化的故事。大班組課程審議圍繞著《中西餐具》開展了食育課程的審議,課程審議組挑選出五個領域(側重)的集體教學活動再次優化。從認識餐具——使用餐具——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等多渠道出發,豐富了「地球村」的主題內容。在情境遊戲、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學會中、西就餐基本禮儀,加強文明用餐的意識和習慣,間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嘗試探究地球上人們不同的飲食方式。
對活動內容、課程進行是否適合大班段幼兒的經驗水平和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大家也各抒己見,積極參與討論。針對討論中的不同意見,陸園長也鼓勵大家在實踐中進行嘗試鼓勵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注重體驗式學習過程,在觀察中讀懂孩子的當下的行為,走近孩子,支持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
園本課程建設是一項漫長的旅程,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滲透食育文化?如何整合各類資源豐富活動的內容?如何實現提升教師的審議意識與能力……,但老師們始終會以「審議」為線索,在幼兒園「勤慧和美」的文化理念引領下,進一步聚焦園本資源特色,進一步梳理課程脈絡,進一步優化既有「味道」,又能支持幼兒「全面」發展的課程,成為一名有思考力、有行動力的課程建設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