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習又退步了?」
「是誰給你打電話啊?怎麼說了這么半天?」
「你是不是又戀愛了?」
「你不惹別人,別人怎麼會欺負你呢?」
……
這些充滿不信任的語氣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信任值越來越低。網絡上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學生不願意將心事告訴自己的父母,而寧願告訴日記、同學甚至陌生的網絡。
父母在告訴孩子要充分信任父母的同時,卻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來回應孩子們的信任,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親情的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他在所著的《塔西佗歷史》裡評價一位羅馬皇帝時說:「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放到現在,是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的一種社會現象。(參考:百度百科)
歷史上就發生過不少這樣的陷阱。王莽篡漢的歷史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篡政之前,王莽一直是以「為人恭儉,雅好儒術,禮賢下士」的新聖人形象自居,贏得良好聲譽,所以後期得以順利託古改制,篡漢為王。
可是當皇帝後經常朝令夕改,說話不算數,令百姓無法適從,百姓認識到他以前的賢善都是偽裝的,不再信任這個新皇帝。所以即使王莽的新政中有不少合理的東西,不滿和抵制之聲不斷四起,最後被「綠林赤眉起義軍」殺害,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皇帝生涯。
社會的基石是信任,人與人之間的基石也是信任,親情雖然有血緣牽繫著,信任仍然很重要。當具有公信力或權威性的政府部門或組織換成父母為代表的家長時,親情的塔西佗陷阱就應運而生。
小麗是一位初三的學生,她性格開朗活潑,長的漂亮,學習又好,班上的同學不管男女都喜歡和她一起玩。因為一次學校演出,小麗和班上的一位男同學一段時間走的比較近,有時候晚上回到家都會打電話給小麗。媽媽怕小麗學壞,也怕影響小麗的學習,所以每次電話後都要盤問小麗,「誰打的啊?」、「為什麼這麼晚還打給你?」「怎麼打電話還要避著我呢?」「真沒有談戀愛?」……可是不管小麗怎麼解釋和保證,媽媽就是不相信,不僅在放學後偷偷跟蹤著小麗,還經常偷聽小麗打電話,趁小麗不在家的時候翻看小麗的日記,等等。
久而久之,小麗的學習成績急速下降,對媽媽的話也愛聽不聽,甚至也有早戀的跡象。親情的塔西佗陷阱輕則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重則傷害孩子一生。
現在的父母喜歡抱怨現在的孩子難養,更難教。殊不知,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將孩子推進陷阱中!
☆我們時常會聽到孩子這樣的反問:
為什麼你(爸爸/媽媽)可以看手機,我不可以?
為什麼奶奶可以看電視,我不能看呢?
你騙我,我不喜歡你了!
你又騙我,你是個壞媽媽/爸爸!
……
☆孩子遇到委屈前來訴說,得不到安慰而是批評:
「是不是你先惹別人的?」
「你是不是幹什麼不好的事情了?」
「瞧你那沒出息的樣子!」
……
育兒專家楊樾說:「很多中國家庭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邏輯,當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家長總是先數落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又怎麼會被孩子信任呢?
√ 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說的話,反而相信別人口中對自己孩子的評價:
「閉嘴,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
「你說的對喲,我家孩子就是這麼膽小。」
「你還頂嘴,我都問了別人了,人家大人還會撒謊不成?」
√ 對孩子正常發育的不信任:
「醫生,我家孩子快6個月了,還不會抓東西怎麼辦?」
「醫生,我孩子怎麼還不開口說話啊?」
「你說你這孩子,怎麼不說話呢?讓你說話的時候,你不說了。」
……
對孩子的不信任由心理發展到生理的不自信,也是一種塔西佗陷阱,需要家長注意喲。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們不願意相信我們,而是我們用作為家長的權威和特權將這種信任一點一點剝離。
家長與孩子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究根到底是因為家長沒有始終將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去尊重,造成的差別對待。現在的孩子自尊心普遍特別強,就連3/4歲的娃娃都會拿一些父母說過的話來反問,甚至怒懟父母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如果信任在一開始就沒有打好基礎,那麼之後的大廈肯定會在某個時刻轟然倒塌。
好在人類作為最智慧的生物,辦法總比問題多。親情塔西佗陷阱雖然厲害,但其實每一位家長手裡都擁有克制它的法寶:
1.改變語術,將命令變成關愛。作為父母,我們最優越感的地方就是可以任意對孩子發號命令。那麼從現在開始,不要急於發號命令,而是表達關心吧。
將「學習怎麼又退步了」改為「我知道你這次沒有發揮好,我們一起找一找原因好嗎?」;
將「哭什麼哭,沒出息」改為「媽媽知道你難過,來媽媽抱一抱」;
將「放學後不準在外面玩,給我立刻回家」改為「放學後能按時回家嗎,要不媽媽會擔心你的安全?」;
將「閉嘴,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改為「你是有話想說嗎,可以稍等一下嗎?」
……
對孩子表達出該有的理解和尊重,是信任的基礎。
2.少替孩子做決定,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或和孩子一起做決定。
作為父母第二特權就是可以憑著一句「都是為你好」來安排孩子的一切,可是很多時候孩子的不領情讓我們惱火,也很受傷,那麼如何避免這種生氣還不討好的事情發生呢?
馬伊琍的大女兒愛瑪想打耳洞,馬伊琍想起自己高中時打耳洞發炎起膿皰的事情,便打電話諮詢醫生,醫生說:「有很大的機會遺傳,並且不打耳洞沒事,一打才會發病沒有治療辦法,屬於良性腫瘤,建議不打。」
一般聽到這樣的建議,出於安全考慮,很多父母會直接替孩子做出決定放棄打耳洞。而馬伊琍卻將醫生的話告訴女兒,讓女兒自己考慮清楚後再做決定。女兒在自己想清楚之後最終放棄打耳洞,馬伊琍僅僅是支持女兒做出的決定而已。
所以在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時,作為父母不要急著替孩子做決定,適當給孩子選擇權,是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塔西佗也就無從遁形。
3.努力遵守與孩子之間的約定,你會發現孩子會比你更守信用。中
國作家協會會員,親子暢銷書作家葉萱在《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中分享過一個她和女兒咚姐之間的故事:快5歲的咚姐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睡覺前喜歡吃幾口大拇指。於是在5歲生日的前5天,也是咚姐對生日禮物最期待的時候,葉媽媽問道:
「五歲,想要怎樣的禮物?」咚姐臉上露出期待,眼中儘是興奮。
葉媽媽接著說:「多好呀,咚咚長大了……不過,長大的標誌或許還有特別的什麼,比如,長大的孩子是不再吃手指頭的。」
咚姐猶豫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沒有說話。
葉媽媽看著咚姐的眼睛,認真地說:「咚咚,你長大了,是不是可以不吃手指頭了?如果你可以做到,我一定送你一份大大的生日禮物,作為慶祝!」
咚姐認真思考一會後點頭答應了。
葉媽媽不放心,又確認一次:「咚咚,你知道的,媽媽答應你的所有事情都能做到,對不對?所以,你答應我的事情,也一定能做到,是不是?」
咚姐又認真想了想,然後努力地點頭說了聲「好!」而從這天起,咚姐再也沒有吃過手指頭。
用孩子心儀的禮物等作為誘餌來引誘孩子放棄一些不合理或不良的行為方式是父母常用的一種方式,並不算高明,效果很多時候也是短期的,但是為什麼葉媽媽能成功呢?
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葉媽媽讓咚姐明白「媽媽答應你的所有事情都做到了」和「你答應媽媽事情也一定能做到」之間的關係。讓客戶、朋友、同事守信用很不容易,但是讓孩子守信用其實很簡單的,孩子允許有條件的愛,但是承諾卻是需要雙向反饋的。
血緣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牢靠的關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一些需要後天培養的關係,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就已經存在,而信任就是其中之一。
親子間的信任是先天的,不需要如友情、愛情般花費精力去建立,但是卻需要後天的維護,
我是閱寶銘媽,一位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寶媽,喜歡的話歡迎關注留言,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感恩生活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