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安排,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聯繫河南省蘭考縣。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並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在第一部分「準確把握教育實踐活動總體要求,為各項工作確立一個較高標準」中,談到工作的動力「首先來自強烈的政治責任」時,習近平總書記利用歷史鏡鑑——「塔西佗陷阱」,告誡領導幹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原話是這樣說的:
「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成效很顯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冷靜一想,是不是黨的凝聚力、群眾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就更加密切了?事實表明,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於黨同人民的聯繫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有時候反而是疏遠了。我說的是不是事實?我們都有經歷,我們都是過來人。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問題出在哪兒?不能不引起我們沉思!我看主要是一些黨員、幹部宗旨意識淡薄了,對群眾的感情變化了,作風問題突出了。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裡就沒有你。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講話,沒有收錄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或第二卷,《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也只是收錄了講話的第三部分,題目為《領導幹部要在改進作風上發揮示範帶頭作用》。這篇講話的全文,可見《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一書,也可見央視網、新華網、共產黨員網、河北新聞網等官方網站。
塔西佗是誰?塔西佗陷阱又是怎麼回事?
據百度百科介紹:塔西佗,全稱為普布裡烏斯·克奈裡烏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us),生於公元55年,卒於公元120年,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古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Titus Livius)的史學傳統和成就,在羅馬史學上的地位猶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希臘史學上的地位。
塔西佗的代表作有5種,分別是:《歷史》《編年史》《演說家對話錄》《阿格裡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其中,《歷史》又稱《塔西佗歷史》,1964年由王以鑄、崔妙因翻譯,1981年被商務印書館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版。
在《塔西佗歷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恰巧與此同時,人們又聽到了克洛狄烏斯·瑪凱爾和豐提烏斯·卡皮託被處死的消息。毫無疑問,曾在阿非利加製造過騷亂的瑪凱爾是根據迦爾巴的命令被皇帝的代理官特列波尼烏斯·伽路提亞努斯處死的。有過同樣企圖的卡皮託是在日耳曼給軍團的將領科爾涅裡烏斯·阿克維努斯和法比烏斯·瓦倫斯在他們接到這樣做的命令之前就處決了的。有一些人認為,雖然卡皮託的品行墮落而且有貪婪和縱慾的罪行,但他仍然不曾有過任何要發動叛亂的想法,倒是那些慫恿他發動戰爭的將領們在他們發現不能說服他的時候,才故意地捏造了他的大逆罪。他們還認為,迦爾巴同意不管用什麼方法處死這兩個人,完全因為非這樣做不可:這或者是由於他生性猶豫不決,或者是由於他不想深究這件事情。」(見《塔西佗歷史》,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第1版,第7-8頁)
迦爾巴是羅馬皇帝,是他下令處死了叛亂將領——克洛狄烏斯·瑪凱爾。由於他生性猶豫不決,或者由於他不做深入地調查甄別,過於相信那些心懷叵測的將領們的花言巧語,同樣下令把受誣陷的豐提烏斯·卡皮託也以叛亂之罪給處死了。有些人認為卡皮託沒有這樣的野心,於是,對皇帝迦爾巴的做法產生了不滿。
塔西佗在評價這位羅馬皇帝的這種做法時說:
「不過外界對這兩次的處決的反應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之後被人們引申為一種社會現象,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它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其實,「塔西佗陷阱」再平常不過,再淺顯不過,就是在日常言行舉止中,無論是誰,都要取信於人,不可把自己的信譽、威望等當作「私有財產」加以毫無節制地隨意消費,否則,一旦陷入塔西佗陷阱,就會給自己的聲譽和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信譽盡失;對一個領導幹部來說,威信盡喪;對一級組織來說,權威盡無。
塔西佗陷阱告誡人們特別是黨員幹部,事不能亂來,話不能亂講,會不能亂開,文不能亂印,氣不能亂撒,火不能亂發,什麼事兒都應該深思熟慮,沉著理性,不能率性而為,隨意唐突。否則,當他一次一次地挑戰同事和身邊群眾的心理底線,一而再再而三地消耗自己的公信力時,他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到那個時候,他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幹的每一件事,無論怎樣,都會遭到質疑和憎惡,甚至暗中抵制,他再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再想讓人相信他的言行,也只有「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了。
然而,陷入「塔西佗陷阱」影響個人信譽、威信事小,如果影響了團隊、部門等整體工作的推進,使整體工作陷入被動、敷衍、拖延、惰性之中,那就是一件大事,受影響的可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那麼簡單了。所以,一個人在一個團隊也好、一個部門也罷,如果總是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工作遲遲打不開局面,除了客觀因素外,也應該回過頭來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身陷「塔西佗陷阱」了。
歷史的教訓無一不在昭示我們尤其是黨員幹部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工作作風,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切不可把「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當心腳下的路,遠離塔西佗陷阱。
除了塔西佗陷阱外,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的學習、研究有著諸多論述,反覆告誡:
「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領導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鑑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