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是最近流行起來的一個新名詞。
在英文世界裡並沒有對應的說法,
是通過中國學者的傳播,在中國開始廣為人知。
根據人民網的解釋,這個陷阱指的是:
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從而引發一系列信任危機和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
想一想,的確很可怕。
要擺脫這個陷阱,不能只靠政策單方面努力。
從大眾心理的角度,我想補充一些建議。
是的,塔西佗陷阱的問題,
首先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要理解這個問題,先要理解信息溝通過程中的一個定律,叫做:
不溝通是不可能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是不可能拒絕溝通的。你無論做任何反應,肯定或否定的反應,甚至不做反應,都在發出信息。
你不想發出信息,但對方是會解讀的。
對於同一個事件,同樣的說法,來自同樣的信源,人們總是可以做出多樣化的解釋。
我認為你做了壞事,你說你沒做。
我可以解釋為:你在說謊。
你說你真的沒做。
我可以解釋為:你說謊說得跟真的一樣。
你拿出了一些證據。
我可以解釋為:你偽造了證據。
你說行吧,那咱就不說了。
我說,你看你看,你心虛了。
你不但做了壞事,你還撒這麼多的謊,
你簡直沒救了。
說它是陷阱,它確實也是無解的。
就算你什麼都不說,也仍然在發出信息。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這個問題!」
你轉身把所有的貼子都404了。
「你看你看!他不回答這個問題,還刪帖!」
你把帶頭說話的人揍了一頓。
「你看你看!他惱羞成怒!」
你把所有人的嘴都用膠條封上。
「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
如果再遇到小概率的事件,例如硬碟壞掉,
簡直就更難讓人信服了。
如何擺脫這樣的陷阱,重建信任呢?
作為一個常年教人溝通,分析溝通潛臺詞的人,我提供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第一,永遠不要想著迴避溝通
前面說了,不溝通是不可能的。
你做什麼反應,做不做反應,都在溝通。
一切迴避溝通的行為,都只不過是把無窮無盡的,進行負面解讀的機會,分發給了公眾。
刪帖,封號,這些動作不是在消除信息,
反倒是在高亮信息。
無異於舉著一個擴音器,在人群中高喊:
「不要看我這裡!千萬不要看!!」
結果大家的目光呼啦啦全都轉過來……
你看吧,出這種餿主意的,往往都是內奸。
第二,把非言語溝通轉化為言語溝通
如果有一些事情還不知道,
就用語言說出來:這件事我還不知道。
而不是選擇「沉默」。
因為沉默,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可能是我不知道,也可能是我知道但是不願意說,也可能是不方便說,不能說,不準說……
它的意義可以是無窮無盡的。
而你明確地表達:「我不知道」,
雖然也可能被各種猜測和誤讀,
但至少有一句話放在這裡。
它的可信度,日後是可以得到驗證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什麼但是不方便說,
你也可以說:現在還不方便透露,為什麼不方便,理由是什麼,大概什麼時候會告訴大家。
這也遠遠地好過默不作聲,
或者默默刪帖。
第三,對過程信息給予陳述
溝通中有一種信息,叫做過程信息,
這種信息對於重建信任來說,特別關鍵。
比如「現在還不方便透露,之後會告訴大家」,
這就是一個過程信息。
雖然它不能直接提供大家想知道的內容,但它描述了發言者在這個過程中,處於什麼位置。
我關心的那些話題,他跟我一樣,也不知道真相,但事情還在進展,他正在努力弄明白真相……
這樣會讓受眾的感覺好很多。
比如說監控壞了,為什麼壞了?
我們目前已經確定了一個庫管員的嫌疑,還有沒有更多的背景,這一點還有待追查。
或者家長改口了,說法跟前面的說法不一致,
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真相?我們還在調查。
第四,客觀陳述,不做先入為主的判斷
注意我前一句話的用詞,家長「改口」了。
而目前的公告是:
某家長「承認」系其編造。
直接使用「承認」這個詞,是不利於建立信任的。
因為這個詞在無形當中,已經下了一個判斷:
家長現在的那種說法,才是真的。
問題是憑什麼?前後兩種說法矛盾,憑什麼後面的說法就對?
這是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是怎麼得出來的?
如果把這個說法換一下,變成:
某家長改口稱,前述言論系其編造。結合其它旁證,我們判斷後面的供述更接近事實。
我想,這種說法會更容易顯示出誠意。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
對於這次的公告,我是願意相信的。
所以本文的前提是:你說的是真話,大家不信,
於是我教你,怎麼讓大家相信你說的是真話。
但如果你說的是假話,怎麼讓人相信呢?
——真要是那樣,就別拿塔西佗陷阱說事了。
往期回顧:
一次溝通的大型車禍現場丨心理學怪談
油膩是一種關係丨心理學怪談
都這個點了,為什麼你還不睡丨心理學怪談
人為什麼會怕蛇丨心理學怪談
循環的因果丨心理學怪談
照例,這只是一個廣告:
一曲忠誠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