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媽媽,她喜歡把所有學生都稱作「我的孩子」。她用愛心和耐心守護著一群折翼的天使,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這些孩子,為他們帶去一生的幸福和快樂。她用辛勤和汗水澆灌著這些遲開的花朵,雖然耕耘艱難,卻使得晚開的花兒同樣芬芳滿園。她就是山東省濰坊市昌樂聾啞學校教科室主任、「中國好人」逄赧赧。
1.買小人書和棒棒糖的老師 點燃聾童求知的興趣
1989年,20歲的逄赧赧走上了聾啞學校講臺。和許多剛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一樣,接手新生的逄赧赧興奮不已,決心大顯身手。但是,第一天走進教室的情景,還是讓她傻了眼——幾遍幾十遍的教不會,這讓從普通學校轉來的逄赧赧異常受挫。
不過,逄赧赧沒有氣餒,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她費盡心思。學生不愛進教室,她買來小人書和棒棒糖;學生坐不住,她根據學生特點,在遊戲中教會孩子知識。《老鷹捉小雞》一課,她先用多媒體播放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然後再帶領孩子到院子裡一起做遊戲,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一來,她的課堂無論是教室還是操場,都會不時地傳來憨憨悅耳的歡笑聲。
2017年1月10日,逄赧赧(左一)不厭其煩教學生發音。圖片來源:濰坊文明網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中最難的就是發音教學了,諸如「g」「k」「h」三個舌根音,通常是聾生比較難以通過的阻礙。因為發音部位極難被學生觀察到,她給每人一面小鏡子,對準鏡子哈氣,讓學生觀察在鏡子上哈氣的方法。從而巧妙地使學生學會了「h」的發音。學習「k」發音時,她讓每個孩子嘴裡含著一口水揚起頭來,再用力向外送氣而發出聲音。聽罷,有的同學還能用氣流把水送得像小噴泉似地汩汩作響,著實妙不可言!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k」的發音。為讓學生發好「g」音,讓孩子感受聲帶的顫動和舌位的變化,逄赧赧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嚨處,伸進自己的嘴巴裡。她忍受著一陣陣的噁心嘔吐,一直到反胃、流眼淚,一遍、兩遍、三遍……在逄赧赧的教室裡有一個塑料盆,那是她防止自己噁心嘔吐時用的。
多年的聾校語文教學,讓逄赧赧落下了慢性咽炎的病根。但每當聽到聾童們喊出了第一聲「哥哥」「爸爸」「媽媽」時,逄赧赧都會和家長一樣,流下激動的淚水。
學生們畢業了,他們有的走進了大學校門,有的走上了工作崗位,有的成了企業的骨幹力量。每每學生們有什麼喜事,總是第一個發信息或者打電話向她報喜。
2.強忍病痛 為「啟智班」的孩子們打開心門
2012年,學校實施全納教育模式。作為教科研主任和班主任的逄老師又接手了一個「嶄新的班級」——「啟智班」。「啟智班」是一個融智障兒童、自閉症兒童、腦癱兒童、聾啞兒童於一體的班級,有特殊學生26名。他們中,智障孩子隨學隨忘,大部分孩子們坐不住凳子,注意力集中不到2分鐘,接受知識緩慢。自閉症孩子不和老師進行目光對視,上課時或者把頭高高仰起看著天花板,或者把頭低到和課桌一樣齊,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或者莫名其妙地大哭起來。腦癱孩子則是大腦指揮不了自己的手腳動作,自然也不能拿筆寫字。
面對這個「啟智班」,逄赧赧說:「一個動作,有的孩子你教一遍兩遍一百遍可能還是學不會。我當時就想這可怎麼教學啊?剛一接手的時候,我成宿成宿地睡不著覺。」和記者交談時,逄赧赧說起來依然眉頭緊皺。不過,她並不服輸,內心更是不斷鼓勵自己,「春筍新逢雨後才,嬌嫩情竇花初開。棟梁少壯誰成器,栩栩藍圖拓未來。」她自己寫下七絕詩,表達對孩子們教育的夢想。
逄赧赧(左二)指導孩子做粘貼畫。圖片來源:濰坊文明網
逄赧赧(右一)和學生一起分享他們自己包的水餃。圖片來源:濰坊文明網
逄赧赧有種不服輸的韌勁。她苦思冥想,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們身上,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她默默觀察著每個孩子生活上的一舉一動和學習特點。她大膽嘗試改革教學方法,實施分類管理、分類教學,結合孩子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教育,把26個孩子分為三大類進行教學,第一類是按著書本內容學習的學生,第二類是行為訓練的學生,第三類是自理能力培養訓練的學生。每學期,她為26個學生每人制定一份的教學培養計劃和發展目標。「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了,我們就要負起這個責任來,必須有針對性的去選擇各類教學方法。」對於孩子,逄赧赧滿腹真情。
她邊嘗試創新改革,邊教學實踐,還同時編寫適合孩子發展的教材。一年、兩年,孩子們有了很大的變化,各類學生在逄老師耐心的教育下,都達到了教學目標,家長們更是十分滿意,每逢月休到校接孩子,見到逄老師就炫耀:「老師,我的孩子變化很大!」「老師,我的孩子學會了寫字、背詩!」「老師,我的孩子會做家務還會洗衣服呢!」……
可誰又知道,在這些改變的背後,逄赧赧承受著難以想像的病痛折磨。她患上了腎腫瘤病,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硬是挺到寒假才到北京進行了手術治療。開學後逄赧赧纏著繃帶站在了「啟智班」的講臺上,校長劉武智說:「逄老師,你休息一段時間吧!」逄赧赧卻總是婉言謝絕——她放不下正在訓練和一天天進步著的孩子們。
3.特教老師特殊的愛 做孩子們的「保姆媽媽」
「沒有對這些孩子特殊的愛,做不好特教老師。」逄赧赧告訴記者。「由於孩子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所以光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都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耐心和艱辛。」在課堂上,也許,一句話說了幾十遍也得不到一句回應;也許,一個動作演示上百遍也不一定有所收穫;哭、鬧、發脾氣、不理不睬、扔東西,這也是課堂上經常發生的……
「當班主任的特教老師不光教學有方,更要學會做他們的『媽媽』。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都要管。」每個早晨,逄赧赧都要幫他們整理衣服,下午幫他們梳理午休時弄亂的頭髮;定期幫他們修剪指甲、掏耳朵;天熱時為孩子們擦拭臉頰的汗水,天冷時給他們搓搓冰冷的小手;隨時給孩子擤鼻涕、擦口水……對於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生,她從頭教起,手把手地教她們刷牙、洗臉。一次、兩次……直到她們學會為止。有的調皮的男孩晚上不肯洗腳,逄赧赧就把洗腳水倒好,兌上涼水,端到寢室,親自給他洗乾淨。
「這樣的事情,對於特教老師來說,那是常事,大家都習慣了。」逄赧赧覺得這些事太常規,真不值一提了。「學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帶的時間長了,特別有感情。在我這裡,沒有哪個孩子更好之分,真是一視同仁。」
逄赧赧(右一)給家境困難的學生孫葉買了春節新衣服。圖片來源:濰坊文明網
患有腦癱和輕度智障的學生小東(化名),手腳很不方便,逄赧赧便專門制定了一套針對他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如今的小東已可以自己行走,並且學會了用電腦打字上網,他的學習生活正在一步步走向正軌。「逄老師平常非常關心我們,非常愛我們,上課時還給我們講很多知識,有時還拿好吃的分享給我們。」小東的表述滿溢感恩。學生小婷(化名)更是黏上了「媽媽」逄老師,下課跟著去辦公室,甚至去衛生間也跟著。
畢業多年的學生們也仍然記得逄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每年春節,逄赧赧的家裡總有一些畢業學生來看望。有時候逄赧赧不在家,孩子們就把寫好的信從門縫裡塞進去。「每個孩子結婚我都去,生孩子我也去。」一說起孩子們成人這件事,逄老師就高興得不行,常常說給大家聽。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過來,她既是家長眼中可敬的老師,也是孩子們眼中可親的「媽媽」。偶爾逄赧赧壓力很大,也會心情不好,痛哭發洩後她重新審視自己,微笑著繼續,「其實這些孩子們特別單純也特別可愛,他們一笑,就讓我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什麼煩惱都忘了。」
4.晚開的花兒同樣芬芳滿園 讓「折翼天使」擁有光明未來
這些年,逄赧赧的汗水沒有白流,畢業的學生全部就業,過上了另外一種燦爛的生活。在對學生關愛的同時,她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師生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逄赧赧看來,「愛,可以把堅冰融化;堅持,能夠水滴石穿。只要我們用心執著地去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她堅信這些特別的孩子個個都是天使,耕耘的過程辛苦,但晚開的花兒同樣會芬芳滿園。
她不僅為每個學生制定一份教學培養計劃和發展目標,更是把班級裡每個學生的進步都一一作了詳實的記錄,和家長一起培育孩子。小到剪指甲、理髮、梳頭髮、盥漱、洗澡、曬被褥,大到走姿、坐式、待人接物、習慣養成、心理變化、交通安全、學習方法、交友、護身、立志、情操等無一不做得細緻入微。
逄赧赧(右二)指導學生閱讀。圖片來源:濰坊文明網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逄赧赧所教學生馮友萍被評為「濰坊市十佳少先隊員」,考入長春大學;劉丹、宋華英、路琳琳等也分別考入北京聯合大學和天津大學深造;楊國琴同學被評為「濰坊市美德少年」,山東省優秀少先隊員;馮葉同學則是校舞蹈隊的隊長,帶領隊員們拿下了省、市、縣等文藝匯演的大獎,作品《古詩吟唱》獲得2014年第十一屆中國中小學生校園影視工作金獎,還榮獲2015年山東省教育廳《禁毒》徵文一等獎,《地科杯》徵文優秀獎;劉金鑫同學2015年榮獲《地科杯》徵文三等獎;王那東同學2016年榮獲徵文一等獎。
「讓這些學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快樂成長,今後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樣融入社會,就是我最大的心願。」說起對孩子的期望,逄赧赧流露出母親才有的慈愛深情。
用奉獻託起沉甸甸的重任,用真愛點亮特殊教育的校園。面對那些身心有缺陷的孩子,逄赧赧用超凡的愛融化著特殊孩子的內心世界,譜寫了一曲無怨無悔的特教之歌。
(稿件來源:山東省文明辦、濰坊文明網 作者:昌樂傳媒集團 滕秀偉 吳瑞萍)
編輯點評
特殊教育是充滿博愛精神和人性美的事業。作為一名特教教師,逄赧赧28年如一日的付出,充滿了艱辛,同時飽含著她對這幫孩子的愛和深情。28年來,她承載著社會和特殊孩子家庭的希望,傾心守護著這些 「折翼天使」的成長,讓每一個殘障孩子都得到尊重和愛護。她堅信,只要有大家的關心呵護,晚開的花兒也一定會芬芳滿園。
(責任編輯:張青玲)
【本網點評】
·逄赧赧:敬業之德育百花芳菲
·逄赧赧:用愛心和責任鋪就特殊兒童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