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很不靠譜的楚莊王,用實力打到你們服

2021-02-07 文史遺蹟

楚莊王,很多史書都記載的,春秋五霸又一位霸主。他繼承的是楚成王和楚穆王給他留下的,實力強大的楚國,加之楚莊王自己能力卓絕,所以稱霸也是必然

但你若是看看楚莊王的早期經歷,你可能會覺得這位王上很不靠譜

楚莊王登基之後的前三年,可以說是不問政事,荒廢時間。只知沉迷於奢靡享樂之中,甚至還立下勸諫的大臣,一律處死的命令

一位國君,不論生活作風怎麼樣,國家之事都是他的責任,作為國家的領頭人,卻荒廢國事,不是不靠譜是什麼

然而一個國家,總是少不了忠臣,哪怕楚莊王立下勸諫者一律處死的命令,還是有人為了國家的強大,前來進言

第一次是申無宇看不下去,前去進諫,這一次申無宇聰明的沒有直言,看到莊王左手抱著從鄭國娶來的妃子,右手抱著從越國來的宮女,在一片鍾、鼓的音樂聲中喝得大醉

申無宇只是上前說:「我想給大王猜個謎語。有隻大鳥,高居於山岡之上,一連三年不飛不叫,您說這是什麼鳥呢?」

莊王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是不平常的鳥!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申無宇就退了出去

只是幾個月之後,楚莊王還是不鳴不飛,不問國事,大夫蘇從再也忍受不住,直言進諫。楚莊王聽完之後,果然大怒

「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

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可您比我還傻。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您就當了亡國之君。您不是比我還傻嗎?言已至此,您要殺便殺吧!」

蘇從不畏死,楚莊王卻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

隨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大幹一番事業。楚莊王終於同意申無宇、蘇從等人的建議,決定此後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楚莊王霸業自此開始

楚莊王前期,真的有這般不靠譜嗎,顯然不是,若楚莊王真是一個不靠譜的昏君,他不可能聽得進去申無宇和蘇從的諫言

楚莊王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韜光養晦而已。當時楚國的大權,掌握在若敖氏手裡,唯有先麻痺他們,才能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獲得勝利

楚莊王經過三年的隱忍,終於大權獨攬。又重用孫叔敖,他為楚國興修水利,修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大型運河——芍陂

從此楚國擺脫了看天吃飯,楚國的經濟從此一日千裡。這也為楚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解決了內政問題,楚莊王的目光,終於是放在了爭霸之上

楚國爭霸,最大的障礙,就是曾經擊敗過他們的霸主晉國。這一次,楚莊王並沒有像楚成王那般簡單粗暴的進兵,而是試探性的攻打鄭國和陳國

在楚國和晉國連續的出兵之下,這兩個國家也反覆橫跳,做著牆頭草,誰打過來,就臣服於誰。幾次之後,楚國可是十分的不耐煩了,楚國的那些將軍更是請命要直接消滅掉他們

楚莊王卻只應允了一半,對於陳國,楚莊王再次選擇了隱忍,恢復了陳國的國君地位,也贏得了各諸侯國的稱讚

只是對於另一個鄭國,楚莊王可就不客氣了。他派重兵大舉進攻鄭國,用三個月的時間包圍鄭國,迫使他們投降

鄭國本就是晉國忠實追隨者,更是晉國和楚國之間的重要緩衝地帶。楚莊王此舉很有用意,晉國來救,則設伏,不來救,則鄭國歸楚國

晉國也明白鄭國的特殊性,果真派荀林父為大將,大舉進攻楚軍。楚莊王早有準備,楚軍已在河南滎陽北面的黃河沿岸設伏

晉軍來後,楚軍吸取城濮之戰的教訓,火速的撤退,這時晉軍已逼近黃河以北。面對這種狀況,晉軍將領間產生了分歧

主將荀林父主張見好就收,但其餘幾個將領不同意,反而擅自帶兵渡河。荀林父無奈,只能令全軍過河

就是這時,一場慘烈的戰鬥展開了,此時的楚軍可謂士氣高漲,很快就將晉國的陣營衝垮。而單兵作戰,楚軍是極有優勢的,晉軍節節敗退

荀林父見此下令撤退,宣布先渡過黃河者有賞,他本意是想激起晉軍死戰突圍的決心,熟料渡河的船只有幾艘,晉兵反而自相殘殺起來,適得其反

最終,楚軍停止了對禁軍的追殺,荀林父率殘兵敗將,才出逃

楚軍和晉軍交戰的地方,在當時叫邲,這場戰鬥則稱為邲之戰。就是這一戰之後,北方的最強國晉國的實力逐漸衰弱,內部分裂嚴重

而楚國卻又吞併了另一個中原大國宋國,國力大為增加。至此之後,除了齊國和秦國等大國外,基本上都奉楚莊王為共主

楚莊王和楚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終究是打的各國臣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楚莊王和楚國,終究是實現了他們的稱霸之夢

相關焦點

  • 楚莊王_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楚莊王,又一位春秋霸主,他最讓人敬佩和銘記的地方就是他一鳴驚人的故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於是便回答道:這隻鳥可厲害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隨後齊威王便振作起來,勵精圖治,帶領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威震天下。注意,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乃是原文所載的原話:「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注意,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乃是原文所載的原話: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楚莊王》:期待壯歌飛鳴
    作者:蔣力2017年4月末,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歌劇新作《楚莊王》在湖北劇院隆重首演。四天下來完整觀看了兩組演員的表演,對編劇、作曲、導演的創作意圖也有了更多的領悟和感受。大約自2016年12月起,便以劇組廣納賢才的名義通過公眾號平臺為《楚莊王》的籌備上演廣而告之。此時,劇組的大部分角色已確定,且在數月前已結束音樂作業,轉入形體訓練和古代禮儀訓練,負責訓練的是執行導演梁宇,他通過十多年的舞臺實踐,總結出一套針對聲樂演員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這套方法在《大漢蘇武》劇組已顯成效,如今再助《楚莊王》「一鳴驚人」。
  • 楚莊王
    楚莊王的故事很多,很能反映其個人特點。一鳴驚人楚莊王繼位後,三年不理政事,還明確下令,不準對他提工作上的意見。正直的大臣都很著急,想方設法去刺激他。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 史說成語:一鳴驚人的典故可不只是勉勵,三年不鳴的隱忍才是精髓
    話說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酒色遊獵,把偌大的楚國搞得烏煙瘴氣。大臣伍舉為了勸諫國君,就故意詢問說,阜山之上有隻怪鳥,三年不飛三年不叫,你告訴我這是個什麼玩意兒?楚莊王秒懂,威武霸氣的回了一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我也秒懂,在臨考前的幾個月中不日不夜,玩命地找補落下的功課。
  • 楚莊王的一鳴驚人
    歷史上有過一鳴驚人的人,不在少數,那麼是誰最早貢獻了這個成語呢?    《史記·楚世家》記: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     伍舉是什麼人?膽兒夠大,楚王下令勸諫者死,他還敢勸諫。這位伍大膽兒,不是別人,有一個成語叫做「楚才晉用」,說的就是他。伍舉因為嶽丈犯了事兒,偷跑到了晉國避禍。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今天小編和大家講的就是「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大家對這個成語應該也不陌生,比喻的就是平常沒有什麼突出的優異表現,卻一下子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成績。這個成語大家一般以為是出自《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扮豬吃老虎的一位春秋霸主,前三年急壞了大臣,之後一鳴驚人
    第一位進諫者,委婉含蓄,用神鳥比喻來點醒楚莊王。這位進諫者就是伍舉,他想要是硬碰硬進諫,說不定話沒說完腦袋就搬家了,所以,當他推開門看到楚莊王摟著美女喝酒時,就說道,大王好興致,臣子這裡有個謎題,一直想不出來結果,還望大王指點。楚莊王聽著覺得有興致,就讓伍舉接著說。
  • 【名人歷史百科】王中之王——楚莊王
    一鳴驚人出處:《韓非子·喻老》:「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只什麼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 莊辛說楚襄王
    臣請求到趙國避難,長時間逗留來看楚國的變故。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在趙國住了五個月。秦果然攻破了鄢郢、巫郡、上蔡、陳之地。襄王流亡躲避到城陽。於是派遣騎士從到趙國召莊辛。莊辛說:「行。」莊辛到了城陽,襄王說:「我沒有聽你的話,事已經到了這一步,對此怎麼辦呢?」莊辛說:「俗話說:『看見兔子才回頭看獵狗,不算晚,丟了羊再去補羊圈不算遲。』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
    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楚國5萬人,攻佔十六座城,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熊槐赴約,之後秦昭襄王食言把楚懷王扣押,逼迫楚國割地保命,被楚懷王拒絕,之後被秦國一直囚禁到去世。
  • 了解歷史不得不了解的6個典故,每個意義非凡,看了漲知識!
    導語:了解歷史不得不了解的6個典故,每個意義非凡,看了漲知識!文/遠山望芙蓉大家好,我是大家熟悉的百家作者遠山王芙蓉,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著名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大約佔了500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彼此起伏,歷史英雄人物也層出不窮,國家局勢風雲變幻。在戰場上,各國軍隊之間運籌帷幄,兵馬相見,只為了一統天下。
  • 秦國大戰晉國勝利,此後兩國和平十幾年,楚趁機養精蓄銳越發強大
    楚莊王,楚穆王的兒子,又稱荊莊王,是當時春秋五霸之一,按照倒是秦朝的貴族禮儀,當時的男子是不用姓的,所以楚莊王也叫做熊侶。楚莊王在位的時候對人才很是重視,在他身邊的有才能的人也不少,比如子重、蘇從等人。
  • 戰鬥力成謎的楚軍,何以能攻不善守,善戰不能謀?
    江山在德不在鼎:楚人的迷茫邲之戰是楚國春秋時的巔峰,「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一舉找回了城濮的場子,並在洛邑城下耀武揚威地閱兵,還隨口問候了一下王室典藏廚具的分量。--《左傳.宣公三年》戰場上威風八面的楚莊王在老成的王孫滿教了一回做人的道理,自此刻到吳起奔楚是為楚文化的第二階段。
  • 四面楚歌;一鳴驚人;飛鳥盡、良弓藏;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史記》中精彩的故事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這是關於楚莊王的典故。楚穆王於公元前613年得暴病而亡。他的兒子旅即位,這就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於是楚莊王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幹一番大事業。 楚莊王三年不鳴不飛,是因為他即位時還不到20歲,國內朝內矛盾複雜,還爆發過兩個公子發動的叛亂。 他雖表面上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實際上是在以靜觀動,以辨忠奸。
  • 此國存在千年,被稱為「東方斯巴達」,為何攻楚不成反被楚滅?
    此國存在千年,被稱為「東方斯巴達」,為何攻楚不成反被楚滅?文/痴人說史我們很多人看西方史都會感嘆,西方君士坦丁堡帝國存國千年。而我們華夏大地即使強如漢,唐,也不過享國數百年,看起來沒出現過千年帝國。其實此時楚國國君本來想繞開周王室,自立為王,因而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楚成王,楚莊王等名諱。可沒想到世人根本不以為然,使得庸國反而稱雄於楚,秦,巴三國,楚國後來受不了出兵威逼周王室,向周王室建言:「欲觀國中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到周昭王時期,因為楚國在南邊動作太大——幾乎一直在吞併其周邊異姓小國,引起周王室不滿,周昭王決定親徵楚國,不料反被楚人打得全軍覆滅,昭王不知所終!周人諱言此事,以至於史書故意模糊記載:「周昭王南巡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