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但在故事主人公上,卻存在著一些偏差。有的人說講的是楚莊王,有的人卻說是齊威王。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誰呢?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當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沉迷酒色,不理國政,將一切交給底下的卿大夫打理。由此導致齊國百官內鬥,朝堂混亂,周邊諸侯乘機侵齊,形勢危急。更為關鍵的是,齊威王這個人脾氣乖張,旁邊人上諫他還不愛聽,所以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麼。
這時候客卿淳于髡看不下去了,便跑去勸諫齊威王,他知道齊威王喜歡說隱語,時常話中有話,便投其所好,指桑罵槐。他說齊國有一隻大鳥,停在王宮庭院三年,不飛也不叫,問齊威王知不知道這是什麼鳥。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說他。於是便回答道:這隻鳥可厲害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隨後齊威王便振作起來,勵精圖治,帶領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威震天下。
注意,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乃是原文所載的原話: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所以,一鳴驚人的典故出自齊威王,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會 ,是因為在楚莊王身上,確實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大夫伍舉去朝見楚莊王,發現這傢伙正左擁右抱,聽歌享樂。伍舉怒其不爭,但又不好直接斥責,於是便讓楚莊王猜個謎語。他說在阜地有隻鳥,三年不飛也不叫,請問是什麼鳥?
楚莊王也明白伍舉是在指桑罵槐,於是便回答道:此鳥雖三年不飛,但飛將沖天,雖三年不鳴,但鳴將驚人。我懂你伍舉的意思,可以退下了。後來楚莊王展露心志,逐漸收復王權,鏟滅權臣、問鼎中原,致使楚國春秋稱霸。此外,《韓非子·喻老》中,也講了楚莊王這個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眾所周知,相比於《史記》這樣的史書,《韓非子》這種帶有說教性質的寓言故事,往往更為民間所熟知,所以關於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也流傳更廣。久而久之,大家就只知道楚莊王,而不知道齊威王了。
所以,齊威王和楚莊王兩個人都可以算是成語的出處。而且在歷史上,這兩個人都確實做到了一鳴驚人,楚莊王問鼎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威王屢敗強魏,稱雄戰國,帶領齊國成為魏國之後的戰國又一霸主。
當然了,如果拋開立意和成就不談,單扣字眼的話,齊威王其實更符合「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因為在《史記》關於齊威王的原文中,是明確提到了「一鳴驚人」這個詞的。而楚莊王的故事裡面,則是沒有這四個字。
《史記·楚世家》裡面說的是: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而《韓非子·喻老》中提到的是: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楚莊王在說完這句話之後,並沒有立即改變,而是依然享樂,鍾情聲色犬馬。後來大夫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也跑過來勸諫。蘇從不像伍舉那般喜歡摳字眼,他是個直性子,上來就直接開懟楚莊王。
他當堂哭喊著,楚國就要亡了,因為楚莊王整天觀賞歌舞,不管朝政。楚莊王被他搞得有些下不來臺,便威脅要殺他。而蘇從倒是不懼,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他告訴楚莊王,自己雖然死了,但卻能得到一個忠臣的好名聲,而楚莊王若是殺了他,卻是要背負不聽忠言,殺害忠臣的壞名聲。
在蘇從的以死相逼之下,楚莊王終於開始振作起來,這才有了後面的一飛沖天。
《史記》: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
雖然後面楚莊王也一鳴驚人了,但相比於齊威王的故事,他無疑是少了幾分勵志。或許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現在的小學課本裡面,對於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大都是引用的齊威王的典故。要知道我記得我那時候上學,學的可是楚莊王,這也體現了教科書的一種嚴謹的態度。
事實上,史書和語言相衝突的例子有不少,大家無需過多的爭論。比如諱疾忌醫這個成語,在《韓非子》裡面,講的是扁鵲見蔡桓公,而在《史記》的記載裡面,同樣的故事,這個人就變成了齊桓公。注意,這裡的齊桓公乃是戰國時期的齊桓公田午,齊威王的父親,和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姜小白不是同一個人,為了區分,一般按周王室封爵,稱其為齊桓侯。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就扁鵲的所處的時代來看,他應該見的是齊桓侯田午。畢竟扁鵲是戰國時代的人物,而蔡國早在春秋時期就被滅掉了。但是《韓非子》錯了嗎?其實也不然。因為經過考證,《韓非子》裡面的蔡桓公並不是通常我們認為的蔡國君主,而是齊國君主田午,也就是齊桓侯。與《史記》中記載的那位是同一個人。因為田午在位期間,曾遷都於上蔡,故被稱為蔡桓公。
事實上,像齊桓侯這種有著多種稱呼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魏國遷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韓國遷都新鄭,所以韓王叫鄭王。還有楚國因避諱秦莊襄王子楚,也被稱為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