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2020-12-25 西府趙王爺

一鳴驚人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但在故事主人公上,卻存在著一些偏差。有的人說講的是楚莊王,有的人卻說是齊威王。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誰呢?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當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沉迷酒色,不理國政,將一切交給底下的卿大夫打理。由此導致齊國百官內鬥,朝堂混亂,周邊諸侯乘機侵齊,形勢危急。更為關鍵的是,齊威王這個人脾氣乖張,旁邊人上諫他還不愛聽,所以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麼。

這時候客卿淳于髡看不下去了,便跑去勸諫齊威王,他知道齊威王喜歡說隱語,時常話中有話,便投其所好,指桑罵槐。他說齊國有一隻大鳥,停在王宮庭院三年,不飛也不叫,問齊威王知不知道這是什麼鳥。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說他。於是便回答道:這隻鳥可厲害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隨後齊威王便振作起來,勵精圖治,帶領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威震天下。

注意,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乃是原文所載的原話: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所以,一鳴驚人的典故出自齊威王,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會 ,是因為在楚莊王身上,確實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大夫伍舉去朝見楚莊王,發現這傢伙正左擁右抱,聽歌享樂。伍舉怒其不爭,但又不好直接斥責,於是便讓楚莊王猜個謎語。他說在阜地有隻鳥,三年不飛也不叫,請問是什麼鳥?

楚莊王也明白伍舉是在指桑罵槐,於是便回答道:此鳥雖三年不飛,但飛將沖天,雖三年不鳴,但鳴將驚人。我懂你伍舉的意思,可以退下了。後來楚莊王展露心志,逐漸收復王權,鏟滅權臣、問鼎中原,致使楚國春秋稱霸。此外,《韓非子·喻老》中,也講了楚莊王這個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眾所周知,相比於《史記》這樣的史書,《韓非子》這種帶有說教性質的寓言故事,往往更為民間所熟知,所以關於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也流傳更廣。久而久之,大家就只知道楚莊王,而不知道齊威王了。

所以,齊威王和楚莊王兩個人都可以算是成語的出處。而且在歷史上,這兩個人都確實做到了一鳴驚人,楚莊王問鼎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威王屢敗強魏,稱雄戰國,帶領齊國成為魏國之後的戰國又一霸主。

當然了,如果拋開立意和成就不談,單扣字眼的話,齊威王其實更符合「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因為在《史記》關於齊威王的原文中,是明確提到了「一鳴驚人」這個詞的。而楚莊王的故事裡面,則是沒有這四個字。

《史記·楚世家》裡面說的是: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而《韓非子·喻老》中提到的是: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楚莊王在說完這句話之後,並沒有立即改變,而是依然享樂,鍾情聲色犬馬。後來大夫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也跑過來勸諫。蘇從不像伍舉那般喜歡摳字眼,他是個直性子,上來就直接開懟楚莊王。

他當堂哭喊著,楚國就要亡了,因為楚莊王整天觀賞歌舞,不管朝政。楚莊王被他搞得有些下不來臺,便威脅要殺他。而蘇從倒是不懼,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他告訴楚莊王,自己雖然死了,但卻能得到一個忠臣的好名聲,而楚莊王若是殺了他,卻是要背負不聽忠言,殺害忠臣的壞名聲。

在蘇從的以死相逼之下,楚莊王終於開始振作起來,這才有了後面的一飛沖天。

《史記》: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

雖然後面楚莊王也一鳴驚人了,但相比於齊威王的故事,他無疑是少了幾分勵志。或許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現在的小學課本裡面,對於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大都是引用的齊威王的典故。要知道我記得我那時候上學,學的可是楚莊王,這也體現了教科書的一種嚴謹的態度。

事實上,史書和語言相衝突的例子有不少,大家無需過多的爭論。比如諱疾忌醫這個成語,在《韓非子》裡面,講的是扁鵲見蔡桓公,而在《史記》的記載裡面,同樣的故事,這個人就變成了齊桓公。注意,這裡的齊桓公乃是戰國時期的齊桓公田午,齊威王的父親,和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姜小白不是同一個人,為了區分,一般按周王室封爵,稱其為齊桓侯。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就扁鵲的所處的時代來看,他應該見的是齊桓侯田午。畢竟扁鵲是戰國時代的人物,而蔡國早在春秋時期就被滅掉了。但是《韓非子》錯了嗎?其實也不然。因為經過考證,《韓非子》裡面的蔡桓公並不是通常我們認為的蔡國君主,而是齊國君主田午,也就是齊桓侯。與《史記》中記載的那位是同一個人。因為田午在位期間,曾遷都於上蔡,故被稱為蔡桓公。

事實上,像齊桓侯這種有著多種稱呼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魏國遷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韓國遷都新鄭,所以韓王叫鄭王。還有楚國因避諱秦莊襄王子楚,也被稱為荊國。

相關焦點

  •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一鳴驚人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但在故事主人公上,卻存在著一些偏差。有的人說講的是楚莊王,有的人卻說是齊威王。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誰呢?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講的就是「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大家對這個成語應該也不陌生,比喻的就是平常沒有什麼突出的優異表現,卻一下子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成績。
  • 楚莊王_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楚莊王,又一位春秋霸主,他最讓人敬佩和銘記的地方就是他一鳴驚人的故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 楚莊王
    楚莊王的故事很多,很能反映其個人特點。一鳴驚人楚莊王繼位後,三年不理政事,還明確下令,不準對他提工作上的意見。正直的大臣都很著急,想方設法去刺激他。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很不靠譜的楚莊王,用實力打到你們服
    楚莊王,很多史書都記載的,春秋五霸又一位霸主。他繼承的是楚成王和楚穆王給他留下的,實力強大的楚國,加之楚莊王自己能力卓絕,所以稱霸也是必然但你若是看看楚莊王的早期經歷,你可能會覺得這位王上很不靠譜楚莊王登基之後的前三年,可以說是不問政事,荒廢時間。
  • 人們常說「東山再起」,「東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連一個小小的成語都不簡單,其背後必然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或跌當起伏,或扣人心弦。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東山再起」這個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有就是成語中的「東山」到底是指哪座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
  • 楚莊王的一鳴驚人
    歷史上有過一鳴驚人的人,不在少數,那麼是誰最早貢獻了這個成語呢?    《史記·楚世家》記: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     伍舉是什麼人?膽兒夠大,楚王下令勸諫者死,他還敢勸諫。這位伍大膽兒,不是別人,有一個成語叫做「楚才晉用」,說的就是他。伍舉因為嶽丈犯了事兒,偷跑到了晉國避禍。
  • 史說成語:一鳴驚人的典故可不只是勉勵,三年不鳴的隱忍才是精髓
    想當年咱上初中那會兒,由於偏科,除了歷史啥也不學,直到初三的後半學期,才為日益臨近的中考犯愁。正當回天乏術時,外地工作的表叔過問了我的學業,隨後給我講述了一個十分勵志的成語故事。話說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酒色遊獵,把偌大的楚國搞得烏煙瘴氣。大臣伍舉為了勸諫國君,就故意詢問說,阜山之上有隻怪鳥,三年不飛三年不叫,你告訴我這是個什麼玩意兒?楚莊王秒懂,威武霸氣的回了一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我也秒懂,在臨考前的幾個月中不日不夜,玩命地找補落下的功課。
  • 一鳴驚人: 做好自己 時刻出發 聽故事 學成語NO.75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微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出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縮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 《楚莊王》:期待壯歌飛鳴
    大約自2016年12月起,便以劇組廣納賢才的名義通過公眾號平臺為《楚莊王》的籌備上演廣而告之。此時,劇組的大部分角色已確定,且在數月前已結束音樂作業,轉入形體訓練和古代禮儀訓練,負責訓練的是執行導演梁宇,他通過十多年的舞臺實踐,總結出一套針對聲樂演員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這套方法在《大漢蘇武》劇組已顯成效,如今再助《楚莊王》「一鳴驚人」。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一鳴驚人(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成語故事:一鳴驚人(中英對照) 2012-04-05 11:21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名人歷史百科】王中之王——楚莊王
    【歷史功過】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 「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是指兩種人嗎? 還是指作品
    螞蟻莊園「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是指兩種人嗎?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6日的問題答案是「不是,說的是作品」還是「是的沒錯」呢,不理解「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這兩個成語的朋友,下面小編帶來了螞蟻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6日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是指兩種人嗎?還是指作品
    螞蟻莊園「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是指兩種人嗎?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6日的問題答案是「不是,說的是作品」還是「是的沒錯」呢,不理解「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這兩個成語的朋友,下面小編帶來了螞蟻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6日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扮豬吃老虎的一位春秋霸主,前三年急壞了大臣,之後一鳴驚人
    第一位進諫者,委婉含蓄,用神鳥比喻來點醒楚莊王。這位進諫者就是伍舉,他想要是硬碰硬進諫,說不定話沒說完腦袋就搬家了,所以,當他推開門看到楚莊王摟著美女喝酒時,就說道,大王好興致,臣子這裡有個謎題,一直想不出來結果,還望大王指點。楚莊王聽著覺得有興致,就讓伍舉接著說。
  • 庖丁解牛|每天一個成語故事NO.11
    褒義詞【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 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近義詞】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反義詞】虛懷若谷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稱梁惠王,《竹書紀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